明代进士(25)王恂:担任国子监祭酒,是当时最高学府的“校长”
(图片来自网络)
明代进士(25)王恂:担任国子监祭酒,是当时最高学府的“校长”
余大中
王恂(?-1453),字用诚,初名王振,后改王恂。湖广公安县(今属湖北荆州)人。宣德五年(1430年)进士。
中进士后,王恂选为庶吉士。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四年(1439年)任翰林院检讨,参与编修《宣宗实录》。正统十三年(1448年)任翰林院修撰。正统十四年(1449年)升任大理寺右寺丞,巡抚贵州。景泰三年(1452年)改任右春坊右庶子。景泰四年(1453年)升任国子监祭酒。
(图片来自网络)
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隋朝以后一直是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明代国子监,创于明太祖朱元璋初定金陵时,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建都南京后,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建元大德十年(1306年),北京国子监始建,初称北平郡学。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南京国子监学生已有8000多名。永乐二年(1404年),北平郡学复称国子监。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于是明代国学有“南北两监”之分(亦称“南北两雍”)。永乐二十年(1422年)国子监学生达9900多人,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国子监学习。
王恂担任国子监祭酒,就是当时最高学府的“校长”。景泰四年(1453年)九月,王恂罹患风疾,逝世于任上。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