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岳西的民歌吗?你喜欢唱岳西的民歌吗?
民歌起源于人类维持生存的物质活动﹐特别是生产劳动。它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口头创作形式。初期民歌创作﹐往往与音乐密不可分。有的还与舞蹈﹑音乐三位一体。后来的民歌﹐仍然与音乐有密切关系﹐如歌词的重叠﹑衬字等﹐都是因为歌唱的关系而形成的特点。
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诗歌和文学的始祖﹐作家和诗人的创作源泉之一。中国的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以及词﹑曲等体裁﹐大都起自民间。楚辞和古代民歌﹑建安文学和两汉乐府﹑唐代诗歌和六朝歌谣﹑元代杂剧和五代以来民间词曲﹐都有著深刻的渊源关系。《诗经》便是我国最早的民间歌谣的集合。
民歌总体风貌可谓天机自动,朴素浑成。民歌体式有很多种,而且各有特色。总体来看,各种民歌在创作和演唱上是有一定的套路可循的,它的章法、句式、套语、曲调和韵律往往都是固定的。其在形式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韵律和谐,这使民歌便于传播、且富于音乐性。
汉族民歌在句式方面除七言体外﹐还有三﹑四﹑五﹑六﹑八言或多达十几字一句的。章段结构方面四句头最多,而陕南﹑鄂西以及湖南﹑安徽﹑四川等省部分地区流行赶五句。汉族各地流传的小调歌词﹐体例各有格套﹐如四季调为四段式﹐五更调为五段式﹐十送等为十段式﹐十二月调为十二段式等﹐还有不少章﹑段﹑句数是不固定的。汉族民歌在用韵方面押尾韵的居多﹐四句一首的多一﹑二﹑四句用韵﹐五句一首的一﹑二﹑四﹑五句用韵﹐两句一首的每句有韵,。此外还有押腰韵﹑腰脚韵﹑头脚韵或腰韵﹑尾韵相互为韵的等各类特殊的押韵法。
民歌种类繁多﹐因分类标准不一﹐有各种不同的分类。岳西境内民歌按其使用场合不同有山歌、排歌、牛歌、田歌、茶歌、灯歌、喜歌、情歌、儿歌等多种;从内容出发﹐结合某些特殊功能﹐又可大致分为劳动歌﹑仪礼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等五类;又因服务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成人歌和儿歌;而按照通俗的说法,则可将其分为山歌、小调两大类。
提起山歌,恐怕很多人首先想起的是刘三姐对歌和《唱支山歌给党听》,事实上,“山歌又像清泉水,深山老林处处有”,在岳西山区,也到处都有优美动人的山歌。
山歌是民间歌谣的一部分,是集文学与音乐为一体带有民间故事的传唱艺术。岳西山歌大多以独唱或对唱形式出现,也有少数是一唱众和,她是岳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老百姓精神生活的重要来源,其流传甚广,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撑排、以及民间歌会上,常常以自娱自乐的方式演唱。岳西山歌歌腔自由舒展,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起伏较大,音域较窄,音阶多为自然五声音阶,主音大都是终结音,且常为全曲的最低音,歌词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也有一些长短句,一般段落较少,具有直畅而自由抒发感情的特点。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地方习俗和方言的影响,形成了岳西的地方特色。
岳西山歌主要是当地劳动人民上山劳作、田间劳动时为表露心情而且唱,即兴性很强,曲调和歌词常根据需要而变化,常常是见什么唱什么,这一点从《山歌原是古人留》中便可见一斑,其歌词如下:“山歌原始古人留,留到人间解忧愁,三天不把歌来唱,三岁孩儿也白头。也白头,消愁解闷做生活。(既解忧来也解愁) 提起烟来就唱烟,一口青烟喷上天。青烟喷在云端里,雾气腾腾掩半边,掩半边,推开浮云现青天。(吸烟大哥是神仙) 提起茶来就唱茶,茶是中国百草芽,景德镇上莲花碗,古井甘泉来泡它。来泡它,清香四散现兰花。 提起盐来就唱盐,盐是东海浪里沙,一日三餐少不了,珍肴美味不离它。不离它,身强体壮笑哈哈。”
在岳西山区,山歌流传范围极广,几乎大人小孩个个会唱,山歌便好吗吃饭喝水一样,成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唱不来山歌莫过河》中就唱道:“岸上杨柳棵连棵,河里流水波连波,山歌能铺水上路,唱不来山歌莫过河。山里头生来山里头去,从小就爱唱山歌,一日三餐歌当饭,夜里睡觉歌枕头。”而孩子们耳濡目染,也几乎从小就会唱山歌,如《叫我唱歌就唱歌(过山歌)》就是一首一唱众和、表达少年学唱山歌情景的民歌,其歌词如下:“领:叫我唱歌(哎)就唱(呃) 合:歌(喂) 领:我今年少(哎)学(喂 ) 合:不多(喂) 领:石板栽花(嘞) 合:浅(喏) 领:粉壁墙上(呵)白(吔) 合:字多(啊),唱不周(呐) 众:莫怪(哟)我(啊)!”除此之外,还有部分表达男女爱情的山歌常常被称为“情歌”,如《远望乖妹过山嘴》;表达劳动人民辛苦生活的,如《山歌好唱口难开》;展现百姓劳动过程的,如《潜水排歌》等。而有些如“上梁喜曲”、'哭嫁歌'、“撒帐歌”等也被归为山歌系列。
小调又叫“小曲”、“小令”等,多唱于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它的节奏较均衡整齐,旋律较婉转细腻,多为起承转合的规整结构,歌词往往有多段(分节歌),并常用长短句,表现手法多样,具有曲折、细致的表现特点。因其流传历史悠久,范围广泛,其内容较之山歌更加深刻典型,音乐形式更加规范,使用的音乐手法也更加复杂和丰富。小调传唱的社会阶层比较复杂,上至士绅商贾,下至村野挑夫,都有小调传唱,这也使小调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复杂。
岳西小调大多以江、浙、皖的“茉莉花”、“泗州调”、“扬州调”、“凤阳花鼓”、“照九州”、“十月怀胎”、“孟姜女”等曲调为基础,融合岳西山歌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其内容大多是反映岳西人民生活习俗、爱情故事、民间传说等方面的事项。常用调式有《采茶调》、《孟姜女》、《十把扇子》、《十绣手巾》、《十绣荷包》、《十恨》、《十二时辰》、《十月怀胎》、《手指尖尖》、《手扶栏杆》、《鼓打五更调》、《五更调》、《拜年》、《祝英台十绣》等。在流传过程中,还有一部分小调被地方戏曲音乐、民间舞蹈所吸收,如《十月百草花》即为黄梅戏《采桑》片段,《采茶调》则是灯会采茶戏中的唱曲。岳西小调根据其内容特点大概可分为几下几大类:
一是反映岳西自然特色的。岳西县地处大别山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山花烂漫,四季分明。勤劳智慧的岳西人就曾根据季节变换特点,以每月最具代表性的山花为主题,编唱了曲调优美的民间小调《十二月花名》等以花名为主的系列民间小调。
二是反映农事农时的劳动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采茶调》,包括《采茶》、《倒采茶》、《盘茶》、《贩茶》四个部分。一直以来,茶叶就是岳西农村收入的一项支柱产业,特别是姚河香炉冲、田头雪山庵、包家石佛寺、以及散产于各处的野茶,更是极富盛名。每逢春季,在美丽的岳西山水之间,随处可见漂亮活泼的岳西姑娘在采摘茶叶。“采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飞向白云头”,优美的《采茶》更体现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热爱。而在茶叶制作的劳动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美好的爱情故事,《盘茶》作为姑娘小伙之间交流感情、憧憬未来的民间词曲也应时而生。在交通、商贸并不发达的近代中国,要让岳西茶叶走出深山,走向全国,离不开辛劳的茶叶商人,他们一年四季,风雨无阻,走遍了全国各地,把岳西的茶叶销往各地,也将各地的特色文化和产物带回岳西,曲调简单、明快通俗的《贩茶》,表达的不仅是一条艰辛的茶叶之路、一曲辛酸的游子之歌,更是四处奔波的茶商们对家乡亲人深深思念和祝福的充分反映。《采茶调》唱词均以十二月联叠形式(唯《倒采茶》从十二月唱到一月),充分表达出茶区人民的劳动、生活和情感。除此之外,还有表达采茶女内心情感的《茶春调》,也属《采茶调》相关系列小调。《薅草歌》也属于劳动歌。
三是反映民间传说故事的,除了大家非常熟悉的《孟姜女》、《山伯访友》、《十二月好唱小英台》之外,常见还有:将美丽的花之精妙与优美的民间传说放在一起,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传唱的《顺花名、倒花名》;以绣手巾为载体,细说传统民间故事,借以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十绣手巾》、《祝英台十绣》、《十杯子酒》(同为《十杯子酒》曲调,但有多种唱本,这里指的是“一杯子酒正月正,王三公子下南京”)、《十二月叹苦》等。
四是反映男女爱情故事的,这也是岳西民间小调中词曲最丰富的一类。有两情相悦的爱情趣事,如《十绣荷包》、《姐在房里绣手巾》、《倒贴小调》、《十二时辰》、《妹在河中洗菜苔》、《十二对子》、《十爱妹》、《十爱郎》、《十二月谈梅》、《月亮一出照楼梢》等;有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无可奈何《手指尖尖》;有阴阳两隔的哀泣悲叹,如《十二月瞧郎》;有疑心暗生的《手扶栏杆》;有报怨无奈的《姐在房里做花鞋》;有有情人难成眷属的《十劝哥》、《十劝郎》、《十爱妹》;此外,还有反映少男少女思春情怀的《十想》、《十爱》、《十恨》、《十呕》等。其中《十绣荷包》(指“清早起,下床来”)更是少有的叙事小调。
五是反映民间习俗的,如反映端午节送扇子习俗的《十把扇子》;反映拜年习俗的《拜年》、《正朋初一拜姐年》;反映敬酒习俗的《十杯子酒》;反映定情习俗的《十绣荷包》等。还有上梁、撒帐、哭嫁等歌曲也属此列。
六是起教育劝导作用、宣扬当时社会正能量的歌曲,如《十劝妹》中就有:“一劝那个小妹妹你贤良,孝顺那个公婆是应当,早端茶来晚倒水,要把那个公婆当亲娘”、“四劝那个小妹妹你听着,勤俭那个发狠做生活,丢掉条把弄扫帚,多看那个鸡猪少看鹅”、“六劝那个小妹妹你是听,莫做那个忘恩负义人,公婆骂着莫回嘴,丈夫那个骂个莫作声”等唱段;再如《十月情胎》中的歌词:“为人在世孝双亲,孝顺双亲才为人,父是天来母是地,父母恩情海样深。父的恩情也难报,实是难报母的恩,母亲怀胎十个月,个个月里尽担心”;还有《郎劝姐五更调》里的“一更子里相劝女姣娥,劝姣娥凡事要看破,好事要多做,年轻人做好事,尤于孝公婆。孝公婆,不在那吃喝,出言语低声要温和,做错要认错,人要学朱氏女,割肝来救婆”、《数百岁》里的“人到十岁要学乖,爹娘送入学堂来,攻读读书十年整,金榜题名游金阶。人到二十莫生心,莫把嫖赌当人参,抛撒银钱犹似可,失落光阴无处寻”等等,都是劝人弘扬好学、良善、孝顺、勤俭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至今仍有良好的教育意义。
七是反映当时政治经济生活状况、群众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的。如《夸行业》反映了人们的择业价值取向;《小女子结婚》反映了新婚夫妇建设新农村的爱国激情;《讨饭歌》、《荒年调》和《穷人翻身歌》反映了旧社会穷人的无奈艰辛和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的翻身喜悦;《十劝郎参军》和《五更子鼓》(指“一更子鼓月动身,劝郎去参军”)《十杯子酒》则反映了老百姓踊跃参军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这一类歌曲则以解放初期最多,早在1937年的“七·七”事变之前,在红二十八军活动的根据地岳西凉亭、金龟一带,以磨刀坪红军小学为平台,军民合作编演了许多红色歌谣,如《来救星》、《十恨》、《鱼水情》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岳西小调有独唱、对唱、众唱、唱白等演唱形式,常为清唱或用丝竹伴奏,其中又以独唱形式最多,如《孟姜女》、《十二月和姐谈私情》、《倒贴小调》等;对唱的也不少,如《铜钱一十三台》、《十二对子》、《手扶栏杆情》等;唱白和众唱的比较少,前者如《姐在房里绣手巾》、《手指尖尖》,后者如《夸行业》、《十绣荷包》等。
岳西小调常分多段,以同一曲调演唱。其歌词有的细腻婉转,富有文学色彩,如《手扶栏杆》中的“(女)什么事出土尖那又尖?什么事出头两半边?什么事开花头喂朝下?什么事喝水面朝天?干哥子!什么时候想你想到今年?(男)笋子么出头尖又尖,黄豆出并头两半边,大椒(辣椒)开花头朝下,小鸡喝水面朝天,干妹子!去年想你想到今年。”有的粗俗诙谐,如《手扶栏杆》中的“干哥干哥干哥哥,你想没有我想得多,日里想得吃不下饭,夜里想得满床摸,干哥子,摸到枕头又当情哥”,再如《十绣荷包》中的“老大开布庄,老二走苏杭,我是老三本钱小,做个卖货郎。”更多的则是通俗直白,浅显易懂,如《十绣荷包》中的“手抓一把草,黄犬你睡觉,干哥来着一口咬”,再如《倒贴小调》中的“大锅煮着白米饭,小锅煮着白毛鸡,猪肚子和豆皮”等。这些曲词都直接来源于老百姓的生活,易懂易记,十分便于民间传唱。
岳西小调还有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在词曲中大量使用虚词,最常见的如“哎嘿哟”、“哎”、“呀”、“唷”、“喂”、“嘞”、“而”、“罗”等,其它特殊一点的如《采茶》中使用的“金银花儿开”,《倒采茶》中的“牡丹花儿呀”、《盘茶》中的“呀嗬嘿呀哟,海棠花儿香唷”、《拜年》中的“小郎子哎”,而《五更子调》中的虚词则使用更多,如:“鼓打(呀呀子)一更(依呀子)月(呀)探头(哦),月(呀)探头(哦),壁上灯乌(翠花儿梅花儿莲花儿四季花儿开)难上油,(翠花儿梅花儿莲花儿四季花儿开)难上油。”这里主词只有20个灯,其中还有3个字是重复,而虚词则有38个字,比主词还多。正是这种大量使用虚词的手法,形成了岳西小调曲调婉转、节奏悠长的地方特色。
此外,在唱词中使用方方俚语也是岳西山民歌的一个特色。如《远望乖妹过山嘴》中的“昨日见我咪咪笑,今日见我鼓着嘴,莫不是哪个杂种捣着鬼”,再如《手扶栏杆》中的“大椒开花头朝下”、《十二月瞧郎》中的“问声小郎哪怎地”、《姐在房中做花鞋》中的“强如都抹糊”、《拜年》中的“哥哥千万莫多礼,兄妹相称拜什么年。要来拜年你就拜,带什么人事共香烟”等,都是这一特色的直接体现。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大量流行歌曲的传唱,会唱岳西山歌小调的年青人逐渐减少,九十年代以后的人群大多已不会演唱。好在还有一大批致力于民俗研究和传承的文化工作者,他们为岳西山歌小调的搜集、整理做出了大量贡献。1958年岳西县文化主管部门曾收集民歌刻印成册。民歌手韩海潮、胡国翠、王英清等多次参加县、地、省的业余会演。1979年县文化馆组织民歌普查,刻印《民间音乐汇编》第一集,收集民歌96首。另有37首优秀歌谣入选《中国民间音乐集成·安徽卷》、99首入选《安庆地区民间音乐汇编》和《安庆地区革命歌谣烈士诗抄》。民歌《采茶调》已列入岳西首批“非遗”名录。而岳西民歌的传承人之一陈为中,参加央视《乡村大世界》之“美丽岳西”表演活动中,应央视导演要求教玖月奇迹唱《薅草歌》,直接把岳西山歌带上了中央电视台荧屏;2017年10月15号又代表岳西参加市文联的“安庆民歌汇演” ,获得全场观众普遍称赞和欢迎。目前,在岳西的各类乡村大舞台、灯会、文化下乡、乃至生日聚餐、婚宴嘉庆等活动中,也都可见岳西的山歌小调的身影。在大家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岳西民歌正在焕发出新的光彩。(陈正新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