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行(平湖千垛起池森)
兴化,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泰州市下辖市。上海(宜黄)商会年轻的企业家王是平、王是群兄弟在兴化办厂,应朋友相邀一起过去看看。从上海到兴化不足300公里,周六早上七点多一点,小王老板开车来接,路上车多,车流缓慢,还好没堵车,过午抵达兴化。
一路上,与小王老板闲聊,他是黄陂镇塘圩村人,也就是40多年前我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那个村。王氏兄弟俩都是80后,初中毕业就在外打拼,如今在上海浦东和江苏兴化分别办了食品加工厂。
下午,小王老板领着我们参观兴化水上森林公园。
这是兴化首个国家4A级景区。
李中水上森林位于兴化城西北17公里处,是全省最大的人工湿地生态林,都市人回归自然休闲的天然氧吧。
湿漉漉的水乡,一切都浸泡在水中,那片蓝天,那片黑土,就是那片橙黄的森林也不例外。
李中水上森林占地面积2000亩、其中森林面积1050余亩、水面面积950余亩。
随着物质生活的一断发展,高楼大厦越建越多,香车宝马越造越多,人们心灵的那片绿越来越淡了,脑海里的那片蓝越来越浅了。
踏入幽静的森林,首先给自己浮躁的心境植入一片冬日深深的橙;再泛舟林间,心猿意马的脑海,注入清澈的水,让它变得更加蓝。
其实这片森林,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人们生活的日惭提高,富裕起来的群众砌上崭新的房屋。水乡人早就有“高田瓦屋,子孙享福”的说法,但兴化地区只栽楝树、杨树、槐树,而独独没有可以作为房屋中梁的杉树,于是敢想敢干的李中镇苏宋村的群众,学着先人挖土造垛的惯例,将这里的荒滩开发出一条条的垛圪。他们没有种菜,也没有种粮,而是种下当时十分奇缺的木材——杉树。
杉树分为落叶杉、池杉、水杉。经过认证,他们栽种了适应水中生长的池杉、水杉。当然,那时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他们还在林间栽种芋头、油菜等经济作物。不多年,在这千亩土地上,栽种的10万余株水杉、池杉,长成参天大树,高大茂密,翠绿成荫;加之引来万只鸟儿前来筑巢繁衍,使得这片森林更加生机盎然。望着眼前这一片绿色,苏宋村人不再忍心下手砍伐一棵棵绿色生命,最终让它和人们共生共存共和谐。由此变成了今天的李中水上森林公园。
人们都说树大好乘凉。京剧《沙家浜》不是有句唱词吗?“新四军,就在沙家浜,这棵大树好乘凉”。
这里过去就是苏北的“沙家浜”。抹去这眼前连片的森林,过去都是长着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今天的李中镇政府所在地,过去叫做草王庄,可见当年的景象。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当然就是革命的青纱帐。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坚持斗争,高邮县委转入芦苇荡,与敌人周旋战斗,许多革命先烈为保卫家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合上厚重的历史,也许让我们心情过于沉重。但是,背负沉重才能使我们的目光更加深远,脚步更加稳健。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就连漂浮在水上的这一只只木筏,也都是就地取材,用杉木扎成的。端坐木筏之上,泛舟杉林之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坐上浅浅的木筏,披着满身如霞的橙黄,踩着两脚的白云,穿过高耸的绿墙,随着竹篙起落,轻晃着身子,悠哉游哉地徜徉在“软软的水巷”之中。
迎着射入丛林的斜阳,一股诗情画意扑面而来。你也许想起诗人顾城的短句: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我们也许还听到诗人戴望舒,在朗读他的诗篇《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
说来奇怪,就在这宁静的水边,还端坐着无数的佛陀,都是有头有脸的,一动不动地任凭水涨水落,就是遇事不惊。
这都是池杉树的气根。我们常见的树根都是往下生长,而这些呼吸根从池杉地下的根部长出来,穿过地面,暴露在地上,活像一群佛陀下凡人间。
在宗教人士眼里,池杉树气根却是佛陀,佛陀来到僻静的森林,是为了避开纷扰的世界,在参禅。
水上森林不只是我们的天堂,也是鸟儿的天堂。眼前10万多棵的杉木林中,长期生活在这里的鸟类,最多时也有10万多只。
正是因为有了它们的喧嚣,水上森林才显得更加宁静。只是,这个季节,一只鸟也见不到,百鸟已经东南飞了。
相传,有这么一个“神鸟”的故事:一只凤凰飞进森林,好多猫头鹰正在吃死老鼠,见到凤凰吓得发懵,以为弱肉强食,凤凰要来抢食了。可凤凰连望都没望它们一眼。那么凤凰吃什么?它可是迎朝霞、沾雨露的灵物呀。
如果你有远大的志向,你就迎着朝霞,沾着雨露,锲而不舍,奋勇前进吧!
当你们走出这片森林,肯定得到了圣洁的洗礼。
(2017年12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