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桥南童年往事

观兖州 知天下

西桥南童年往事

江庆崙

人总有些童年情节,童年是人生的一片净土。二十年的职场生涯忙忙碌碌,不知不觉把我推进了不惑之年,有时真想远离尘世的浮华。古人云:“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我非圣贤,没有古人的境界情操。但当我偶有闲暇,回想我四十年的人生岁月,童年那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时光总是浮现在我眼前,挥之不去,让我难以忘怀。
我1971年生于西桥南街,上初中时搬家到南门里,所以我整个童年是在西桥南度过的。
儿时的西桥南平淡无奇,没有中御桥的雄壮,甚至没有什么风景,但那里是我童年的乐土,儿时玩伴的欢声笑语,大人们的音容笑貌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西桥亦称西御桥。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在兖州封为鲁王,于是兖州城向南扩张一倍,原南城墙外的护城河(历史上叫丰兖渠),成为了由东至西的穿城河,河北不远,即是金壁辉煌的鲁王王府,因此这条河被称为御河,因明代兖州升为府(亦称府河)。河上正对王府的桥叫中御桥,中御桥东边的桥叫东御桥,百姓们简称东桥,西边的叫西御桥,简称西桥,御桥、西桥和东桥都是单孔拱桥,虽没有中御桥宽大,但也都是青石砌就造型美观,尤其桥上的石栏杆都刻有龙纹图案,十分精致。
现在的西桥南街,是北起中山西路,南至民族路,全长50多米。据清康熙十一年(1672)版《滋阳县志·城市》记载,明代时此街连同西御桥北的考棚街统称为“西桥南北长街”。后来西桥北的一段改称考棚街,西桥往南的称为西桥南街。
西桥南街的南端路东有一座“礼拜寺”,是北宋时期(960—1125)所建,寺内有碑亭、经殿等建筑,颇具规模,“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后来新建清真寺一座。是伊斯兰教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回族做礼拜的圣地。
在清真寺南许,原有一座石牌坊名为“三世科第坊”。清《滋阳县志》记载,该坊是为经魁李诚、苑马寺卿李克恭监察御史李璞所立,所以人们也称为“李家牌坊”,该坊也毁于“文革时期”。
另据《滋阳县志》记载,在“三世科第坊”稍北,还有一座石牌坊,名为“三凤鸣阳坊”。这座石牌坊是在清朝初期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年间为丁卯科举人刘不息、张论、万俊民所立。不知什么原因,此坊消失较早,查询多种资料并询问多位老人,仍不知其究竟。
西御桥南的这两座石牌坊简洁大方,虽不如老大街范氏牌坊高大,但也都是为勤奋好学,考取功名的人士所立,彰显了西桥南一带的人们尊儒重教,积极进取的良好风气。
西御桥南街再往南,就是闻名遐迩的德国天主教堂,这是由德国圣言会于清光绪23年(1897)兴建的教堂,是全国四大教堂之一,建筑面积82866平方米,占地1400亩,共有楼房718间,主楼大教堂(亦称大圣堂)是教堂的主体,正门楼分上中下三层、一层为大教堂正门上书“敕建天主堂”五个大字,为兖州著名书法家周元英先生书写。二层为管风琴楼,这架管风琴当时全世界仅有4台,在教堂内亦称经琴。三层为钟楼,墙外是直径两米的罗马数字报时钟。大教堂顶端就是远远就能看得到的巨大十字架,这座雄伟独特的西方建筑,于1966年8月24日在运动之初惨遭毁灭,其他建筑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教会活动中断,直到1980年重新恢复教会活动。
清真寺、天主教堂不仅是圣地、外地游客必到之处,也是附近孩子们的乐园。小时候人们都是住平房,不像现在大都住楼房了。我发现一个问题,平房是开放的,只有晚上休息时才关闭大门,而楼房是封闭的,外门敞开一会不管是主人还是邻居都觉得不舒服。不知是时代变了还是心态变了。
我家住在街北部路东,是一个三家住在一起的大院子。堂屋人家姓李,就是今天的祥和干饭锅的位置。东屋人家姓刘,刘大爷和刘大妈生有七个孩子,五男二女。我家住西屋,是一座高大宽敞但年代很久的老房子了,屋顶上杂草多而高,甚至还长出了小树。下雨时,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我们就拿出盆盆罐罐来接雨,日子过得相当艰苦。后来,西桥南街和它南北的街道修成了宽敞整洁的新世纪路,路面拓宽,我老家的西屋也被冲成了路而不复存在了。
小时候,我们住的小院子里人口多,总是非常热闹,其乐融融。唐山地震后,人们对地震非常恐慌。记得有一回,还是在夜间,人们传说地震了,家家都往外跑,我还在梦中就听见妈妈喊我,我在迷迷糊糊中被妈妈拽着往外跑,街上到处是人,经过很长时间才知道是一场虚惊,人们方才说笑着回家了。
西桥南中部路西有一座工厂,是部队加工木材的厂子,我们都叫它锯木厂。锯木厂天然地把整个西桥南街分成了南北两段,孩子们也以锯木厂为界分成了南北两派,经常用砖头块打仗。锯木厂的负责人我叫他郭叔,郭叔总是和蔼可亲,精神矍铄。锯木厂是我们小孩经常玩耍的地方,里面的木材堆得像小山一样高,我们有时爬上木材堆,捉迷藏,追逐嬉闹。锯木厂里有一个很大的锯木车,轨道就有二十多米,看着军人叔叔雄赳赳气昂昂地操纵着锯木车,别提有多威风,我们羡慕死了。每当汽车拉来木材的时候,那景象绝对壮观:十几辆甚至二十几辆大解放汽车装着满满的整车原木等待卸车,街道狭小,错车不便,整个车队就浩浩荡荡排在街道上,把整条街北半部都占满了。而这时,各家各户也忙碌开了,干什么呢,扒树皮做烧柴。看吧,大人小孩都忙的不亦乐乎,有的用手扒,有的用斧砍,还有年轻力壮的爬上了汽车。
锯木厂正对着路东有一个防空洞洞口。洞口朝东,入洞向西然后在街道正下方折而向北,据说一直向北可到我家方位下面才到头。洞里面很黑,平时我不敢下洞去玩。有时,在大孩子的带领下,我们找来油毛毡点着照亮入洞去玩。洞里面漆黑一片,只有油毛毡发出微弱的亮光,我们既害怕又兴奋,甚至不敢说话。洞的墙壁和顶部都是用砖砌起来的,非常方整。油毛毡很快着完了,里面什么也看不见了,我们惊呼着往外逃,什么也看不见,只能摸着墙壁通过声音凭着感觉跑,心里突突地直跳,终于看到洞口的亮光,才长舒一口气。出得洞来,大家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住家比较独特的是街北头路西的一家,印象中这家人姓郭。主人郭洪亮是市自来水公司的一名员工。说他家独特是因为他家的地势奇高,印象中比街道路面高出一米多,门口有条石砌成的台阶,我们称他家为高门台家。这家很早就买了电视机,每晚我们都到他家蹭电视看,看的什么节目也忘了,只记得当时有一部电视剧叫《山菊花》。
如今,西桥南街已经被新世纪路代替了,路两旁高楼矗立,店铺林立。西桥南的年轻人也逐渐走出小街巷,融入滚滚洪流,走进新生活,奔向新时代。

——选自《兖州春秋》年刊第3期

观兖州  知天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