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曹华贵)周朝时产自叙永的贡茶溯源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叙永茶史
文/曹华贵
叙永县敦梓、水尾、广木、三岔河、合乐乡一线直到古蔺黄荆,这一区域内高山深谷错综复杂,是野生大茶树的集中分布区。根据茶树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演化地位,结合古地理气候环境,茶树起源于第三纪,原产地的中心在云贵高原,第四纪以后,由于大地环境发生了动态变化,遭到了冰川或洪水的覆盖,原始野生茶树在很多地区消亡,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获得了部分保存。如在川南盆缘地带,某些地壳断裂深谷内,未受到冰川洪积影响,茶树也得到避难保存,叙永前述地区正是处在这一区域内。
叙永县野生大茶树分布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数峡谷中常绿阔叶林茂密,是茶树等植物生长发育的好地方。据研究,叙永野生大茶树同四川大茶树的性状基本一致,既不同于灌木型一般栽培品种,也不同于乔木型的云南大叶茶。叙永野生大茶树保留了不少原始性状,是同源茶种被隔离分居,经长期自然演化的原始茶树群体之一。云贵高原是茶树原产地的起源中心,地处高原北坡的叙永是茶树原产地的一部分。
据史书记载,对茶叶的利用最早是古代巴国人。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就记载有古代巴国首领向周武王贡茶的史实,并有“园有芳瓶蒻香茗”的记载。茗、即茶。古人谓,早叙永古代属巴国境内。又据西汉文学家杨雄在《方言》中说“蜀西南人,谓茶自蔎”。汉代的蜀,包括今天的四川及云、贵两省的部分地区。晋傅巽《七诲》记载有“南中茶子”。南中,是古代地理名词,相当于现在的四川大渡河以南和四川、贵州二省。叙永地处云、贵、川鸡鸣三省之地,也在此范围内。叙永是茶树原产地的一部分,有很多的野生茶树可供利用,由此可以推知叙永古代先民很早就知道利用茶叶了。
叙永县产茶史实记载的著述见于北宋乐史撰的《太平寰宇记》(公元987年前后),其中云:“泸州之茶树,夷僚常携瓢置侧,每登树采摘芽茶。……通呼为泸茶。”叙永当时分属合江、江安二地,均为泸州辖地。现在泸州及泸县一带,历来无少数民族集居,无夷僚可言,更无野生大茶,所以说应是叙永一带的茶叶生产情况,泸州只是作为茶叶市场出现而已,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对茶叶的需求,茶叶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叙永茶叶生产的地位也日渐突出。据《明史·食货志》载“……永宁所产茶,名日剪刀粗叶。”洪武五年纳四川茶盐都转运使的建议,于叙永设茶局。按光绪三十四年至三十五年所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载:明洪武六年建茶课司署,地址在西北二里名界首的地方。《明会典、茶课》还有永宁土司纳边茶课的记载.在茶叶产量上升的情形下,也逐步提高对质量的要求。明代黄一正辑注的《事物绀珠、茶类》(1951年)专门列出“永宁茶”的称谓,可见叙永茶在市场上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了。
清朝末,叙永县茶叶生产有所发展,对茶叶生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清光绪三十四至三十五年所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食货、物产》记载有“茶,大小两种,大者为大茶,叶粗生早;小者为丛茶,叶粗而迟。山阳者佳,山阴者苦,近城红岩最著,余则随地皆有。水尾、敦梓场亦多”。反映全县已广泛栽培种植茶树,对茶树的生物习性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叙永香茶采制历史悠久,《明史、食货志》《明典、茶课》均有记载,明洪武五年,叙永设茶局,六年设茶课司署,红岩茶列为贡品。清末明初,我县茶叶生产量已达5,000余担(据民国叙永县志)。历史上四川南路边茶原料中的河茶,其中就采购有我县的大树茶,数量可达数千担。
解放以前,我县茶叶生产发展缓慢,种茶技术和制茶工艺都很落后,到临解放时,全县茶叶产量反而不如历史上的一般产量,尚不足2千担。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得以逐年发展,茶叶产量由少到多。五十年代末,我县开始发展新式茶园,科学种茶水平和制茶工艺不断提高。叙永香茶素质优良,条索紧细,银毫贴身,叶底完整,汤色清沏绿亮,清香浓郁。头泡香,二泡浓,三泡不减味,四泡味亦醇。现在已普遍采用机械化制茶,细茶产量超过粗茶产量,烘青茶代替了晒青茶。国营后山茶场的茉莉花茶一九八一年在全国农恳系统评茶会评为优质茶,行销国内。一九八五年又在四川省五十四种名茶竞雄中,获特级一名;一、二级一、二名;三级一名;八个优良产品奖,叙永香茶独占六个,成为叙永茶叶的标志性产品,在川南茶叶生产中独占鳌头,成为了当时茶叶生产的一面旗帜。
现在全县茶园面积正在逐步宽大,茶叶产量逐年上升,质量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茶产业在主产区正逐步成为当地人民群众脱贫奔康的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