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罗先成)水尾天应上的前世今生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水尾天应山
文/罗先成
水尾镇广木村有座清代修建的天应山庙。古时广木地广人稀,森林广布,人们种下的庄稼,常被猴子、野猪等动物糟蹋,有的年份颗粒无收;进山打笋子、摘果子,人、畜常遭老虎、豹子、黑熊伤害,乡民煎熬度日。相传人们求天保佑,保安居乐业,人畜平安,获天回应;于是,人们感天谢地,捐资修庙,在寺庙里供奉天神,将庙取名天应山。
广木地处叙永县7大主要山脉之一。据《叙永县志》记载“广木山脉位于县北,山接红岩。源于古蔺里笋子山(即官山老林),沿敦梓河入境,经官斗山、足鸡坝、火烧岭至木鸡公山,从沙帽山到鸡罩山,最高峰木鸡公山,海拨为1787.3米。”广木俗称为广木坝,因山脉较平缓开阔故名。人们或聚居或散居于山脉东侧中下段。上段莽莽丛林,为广木林场。最下段悬崖峭壁,连画稿溪。位于中下段较平坦,梯田层层,地里盛产洋芋、玉米、红苕,翠竹果树环抱农户。起伏绵延的小山峦,竹木郁郁葱葱,富产木材、竹材、竹笋、野厥粉、天麻等。这里空气清新,风光旖旎,山泉叮咚。分龙、打足沟、磨子坪、毕家榜等多条小溪沟,从木鸡公山奔流而下,向东跌入山岩下的画稿溪,形成千姿百态瀑布群,编织了自然生态秀丽景色。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天应山庙位于广木坝居中的磨子坪西北约500米的一座小山包上,满山杉树,间有楠竹林,地形如金线吊葫芦。人们在葫芦颈部的山顶建造了山庙。庙占地357平方米,庙基用当地的丹霞石,开成石条礅,整齐砌就,高有3米。整座庙宇为木穿结构,无砖墙,白壁青瓦。庙门高朗,建有戏楼、石坝、正殿、侧殿、厢房,规模不大,却与川南一带庙宇布局一致。一条从水尾镇经分龙过广木穿西溪通三岔河达古蔺黄荆的古道,绕天应山脚。站在古道,仰望庙宇隐现树林中紫气升腾,如临仙山佛地。
庙宇修成后,求神拜佛者常往,求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平安无灾、无痛无病,常年香火不绝,供品盈桌,晨钟暮鼓声回荡山林,香烟袅袅縈绕古刹。特别是每年农历2月19、6月19日和9月19日举行观音会,本地和远道而来的信男信女扶老携幼,登山拜佛,求神还愿,天应山异常热闹,成为广木一道风景。
1950年,庙内菩萨被消毁了。历经山风暴雪,庙的侧殿倒塌,仅剩的庙堂泥穿壁漏,古寺与山风、白雪、冷雨、寒星相伴,天应山变得孤寂苍老。
广木历来无学校,求学至少要行15公里到水尾小学。1963年,政府将天应山改建成学校,定名广木小学,为广木公社完小。外地调来了一名公办教师,天应山成为广木有史以来笫一所学校。冬天学生们赤着脚,背着母亲缝的书包,穿着破旧的单衣,提着竹编烘兜,到校上课。虽然教室地面不平,大小差异,采光不足,一个教师教两个班,几个学生挤在长凳条桌上,但孩子学习刻苦,听课专心,作业认真,成绩优秀。文革初期,广木小学发展,叙永师范毕业年轻教师的到来,为这所大山深处的小学校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课堂上,教师们循循善诱,认真上课,尽其所能地让淳朴山民后代享受那时的高质量教育,学生十分勤奋,珍惜时光。天应山上书声朗朗,歌声嘹亮,生机盎然。那时,学校生活条件艰苦,有的代课老师来了,几天之后撂下一句“拉尿也不对着这个方向”又走了,而更多老师选择了留下。曾经一位老师,周六放学后翻山越岭80里到县城,周一早上,就把自己工资买回的方方正正、清清凉凉的薄荷糖放到孩子们的手心,甜蜜了山民后代一生的梦境。又一位高大的男老师调离广木小学,到条件较好坝区学校任教,临走,他拉过孩子们的小手、噙着泪水,出了山门,他一步一回头,一期后,又毅然申请调了回来。在当地人心里,天应山犹如一叶方舟,抚佑、引导、改变着新一代山民的人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970年,广木小学搬迁到了磨子坪南面的大茅坪,昔日沸腾的天应山竹笋破土,树木展枝,庙宇垮塌,重新归于沉寂。
1998年,群众集资重修天应山庙。庙内香火渐旺,被叙永县民宗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每年观音会、财神会、药王会等,四山香客云聚,丛林香烟缭绕,山间钟磬声回荡。在崇山峻岭中庙宇廊檐凌空,展翅欲飞;赐人吉祥,引人向善,显得格外有灵气,成为广木一座名山。
而今,一条山区公路从红岩坝十二门可达天应山庙,并直通西溪,下通画稿溪。一批批到画稿溪的游人、访西溪村的远客、宾朋寻幽探古,陶醉于美景,人应天,天应人,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