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选科的迷茫困惑、博弈焦虑与应对策略

目录

一、迷茫境界:高考一入深似海,学科选择心茫然

1、学科组合选择过多的迷茫

2、高校专业要求差异的困惑

3、高中选课走班能力的挑战

二、博弈境界: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家长的现实与精明

2、重拾初心、回归本源

三、理性境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了解学生的兴趣个性特点

2、分析高校专业的学科要求

3、高中学业生涯规划与辅导

2014年,上海、浙江两个省市率先敲响了高考改革试点的钟声!

2017年,北京、天津等四个第二批试点省市启动新高考改革,并于2018年相继推出了具体的新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2018年,广东、湖南等十多个省市也相继启动实行新高考政策,并紧锣密鼓的研究、制定和公布新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2019年、广西、云南等全国其他几个省份也将启动新高考改革。

高考选专业、高中选学科逐步成为一代代考生及其家长们关注的焦点,并逐步经历着迷茫困惑、焦虑博弈、回归理性的心路历程。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

一、迷茫境界:高考一入深似海,学科选择心茫然

1、学科组合选择过多的迷茫

根据各个省市公布的高考改革实施方案,高考录取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门学科成绩(每门满分150分)和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学科成绩(6门科目自主选3门,每门满分100分)组成。这就意味着高考仍由6门科目组成,其中的3门是必选项,即语文、数学、外语,而另外3门则是选考项,考生可以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这6门中任意选择3门。

没有选择人绝望,过多选择总观望。从6门学科中选择3门有多少种可能?根据排列组合公式,一共可以有20种组合模式。

序号

组合

序号

组合

1

物理+化学+生物

11

化学+生物+历史

2

物理+化学+历史

12

化学+生物+政治

3

物理+化学+政治

13

化学+生物+地理

4

物理+化学+地理

14

化学+历史+政治

5

物理+生物+历史

15

化学+历史+地理

6

物理+生物+政治

16

化学+政治+地理

7

物理+生物+地理

17

生物+历史+政治

8

物理+历史+政治

18

生物+历史+地理

9

物理+历史+地理

19

生物+政治+地理

10

物理+政治+地理

20

历史+政治+地理

按照以往的常识惯性思维,可能有的学生和家长会认为,无论有多少种可能性,只要选择学的最好的三门学科就可以了。可事实上,这道选择题未必如此简单,等学生和家长开始初步了解了高考招生政策,你就再难以自信的认为你什么学科强就选什么了。

为什么?因为不同高校的同一专业对报考学科的要求可能不一样;因为计入高考总分数的不再是考试的原始分而是等级分;因为……

所以,尽管我对大学一往情深,却在高考选科的大风中凌乱了!

2、高校专业要求差异的困惑

在新高考背景下,对于某一省市的考生来说,国内不同高校的大学专业对学生报考学科的要求有的一样、有的不同。在各省市相继公布的6选3之后,许多高校的专业对学生的选科有一定要求:有3门要求(三选一),2门要求(二选一)和1门要求(规定必考)三种,其中1门要求最为严格,因为规定的这门要求必须考,否则就不能报考该专业。

2014年,浙江、上海两地率先成为国家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2017年,两地学生已率先采用“3+3”模式应试。目前,由于针对北京、天津等第二批试点地区的国内高校专业要求还没有公布,在此先以上海为例,来看看高校的专业要求与学生“6选3”学科的选择关系。

序号

组合

可报专业

比例

序号

组合

可报专业

比例

1

物理+化学+历史

99.90%

11

化学+生物+历史

88.7%

2

物理+化学+地理

99.40%

12

化学+政治+历史

88.60%

3

物理+生物+历史

99.30%

13

化学+生物+政治

88.10%

4

物理+政治+历史

99.30%

14

化学+政治+地理

88.10%

5

物理+历史+地理

99.30%

15

化学+历史+地理

88.60%

6

物理+生物+政治

99.00%

16

化学+生物+地理

87.40%

7

物理+生物+地理

99.00%

17

生物+历史+地理

77.80%

8

物理+政治+地理

99.00%

18

生物+政治+地理

76.10%

9

物理+化学+政治

98.90%

19

生物+政治+历史

75.30%

10

物理+化学+生物

97.40%

20

政治+历史+地理

52.90%

上述表格清楚的表明,20种不同选择报考高校的专业比例差异很大。如果选择排在最前面的“物理+化学+历史”组合,可以报考99.9%的大学专业;如果选择最后的“政治+历史+地理”组合,那么只能报考52.9%的大学专业。

学生和家长们刚接触这份表格时,头都不由得会大上一圈,心更慌了。比如一个原来自我定位文科的学生,一旦按以往一样选择“政治+历史+地理”这个纯文科组合,就意味着有近一半的高校专业无法报考。

3、高中选课走班能力的挑战

“6选3“一共20种学科组合可能性,能否按照每种组合建立班级配备教师进行授课,这对绝大多数高中学校是个巨大的挑战,就要看高中校的开课情况与综合实力。

新高考下,选课走班既是趋势,也是必然,但是这对学校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非常高。根据过去几年试点省市的实际经验,不管是重点校还是普通校,开齐20种组合选课的情况很少。

这种情况下,最有可能的做法就是先让学生拟报志愿,看看报名比较多的组合课程是哪几类,学校就会开设什么。但这种方式也会面临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自己学校的老师是否够用,能否支撑起学生的选择。比如学生们选择物理学科比较多,但学校物理老师数量上不够,或者他们教学水平存在差异,这时把好老师分配在哪个组合的班级,不仅是家长也是学校关心纠结的问题。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二、博弈境界: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家长的现实与精明

2017年,在浙江招生的1400余所高校,总共针对2.3万多个专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选课学科中,物理是受大多数高校与专业青睐的,受欢迎程度排名第一。而且根据统计,如果学生选考了物理,则有91%的高校专业不受报考限制。但是真正考试时,选考物理的学生比例却排在了倒数第二位。作为曾经高考中非常重要,而且新高考之初最受高校欢迎的学科,物理竟遭受这样的冷遇,这着实让很多人感到惊讶。

对这一现象的众多分析中,有一点是明显的,这就是迷茫焦虑的家长们,在缺乏其他考生报告专业大数据情况下,私自猜测假设后给孩子定的策略。因为选考的三门学科计入总成绩的不是传统的卷面原始分数,而是类似整个省考生成绩正态分布下的等级分值,根据在全省考生中的成绩排位,相对应等级得出计入高考的总成绩。很多家长认为物理这门学科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自己孩子与其付出很多却很难得到理想分数,不如选择转战其它学科。

在当时看来,无论怎么看都是现实的、精明的一种选择策略,但事后结果别的不多说,单纯就针对自己的孩子来说,既丧失了很多本该有的机会,也遇到了新的更激烈的竞争。

新高考形势下,对于家长的要求非常高,“精明”真的不是所有家长想做就能做到的,因为整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看起来更像一场博弈。

2、重拾初心、回归本源

上述浙江高考的现实问题与历史教训,折射出了当时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学生与家长的迷茫困惑与博弈焦虑。这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必然;也不是历史的,而是还会发生,在其他新一届考生与家长身上。

对于升入高中刚接触高考新政策的学生来说,开始必然是迷茫的,家长们也是如此。在面对众多不确定情况下,多数家长只能依靠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验,怀着一种‘田忌赛马’的博弈心态,更关注哪个学科对孩子的高考有帮助,孩子以后是否能在这个学科上拿到更理想的等级分数。其实家长们这样的心态万万不可取,当所有人都无法掌握全省市学生报考学科大数据的条件下,家长们怎么可能算得准?!

既然如此,还得回归到本次高考改革的初衷上来。“这一轮高考改革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特点来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

北京市考试院相关负责人在解读新高考实施方案时说,今后北京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会分为合格性和等级性两张卷,合格性考察科目是必修模块,等级性考试是必修加选修模块,而未来新高中课程设置中,会调整必修部分学分和选修科目的档次,让学生依据自身特长选择参加不同类型的课程。同时,高校招生时,会为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科目要求,所以考生与其选学校,不如选择专业。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建议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专业兴趣和发展规划,选择合适的专业。

因此,我们还是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取向和性格特点出发确定大学专业方向,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学习什么、从事什么,以此奠定一生长远发展的基石。基于这一基础核心,综合考虑高校专业要求、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微调和细化,制定务实有效的高中三年学业规划、应对策略以及实施方案。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

三、理性境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前几代学生和家长的经验教训和心路历程,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有助于我们能够快速走出迷茫、跨越焦虑,尽早升华到立足初心、理性选择的心境与行动上来。

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形势来看,学生尽早思考确定自己的学科选择和未来的专业规划,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人的长远事业发展,还是对于国家培养创新型的优秀人才都是非常必要的。高考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大家盲目的不选文科或者不选理科了,而是更多的引导学生和家长尽早思考社会发展进步趋势、思考学生的内在兴趣与个性特质、思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践,提早进行尝试、逐步规划实施。因此我们应该从初二或者初三尽早开始思考学生的大学专业、选考学科和学业规划。

1、了解学生的兴趣个性特点

从6门学科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作为一名高中生,首先要了解新高考的变化和要求,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大学专业,并以此指导选择报考学科。对于学生来说,选择了哪3门课作为选考科目,意味着将来在学术兴趣、专业选择上就要以此为依据,作为今后将要学习的专业或者从事的职业,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才能作出最佳选择。如果偏离自己的兴趣爱好,仅仅从功利出发选择了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科目,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多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一般来说,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表现出了不同的兴趣爱好,到了高中需要在学习中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2019年1月,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博士(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导)在北师大心理学部的一个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教育要从心开始”的演讲,意指心理学要研究学习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为教育改革提供基础指导。如何了解学生的兴趣取向和个性特点,是心理学的专业领域,霍华德职业倾向测验、十二型人格高考专业选择测验等都是比较成熟的心理测验量表,可以作为相关学校教务部门、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参考使用。

而且,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很多中学已经在大力推进使用。正如某重点高中的生涯教育课程项目组组长介绍的,他们学校引进了一套学生性格分析系统,专门为每一个高一入学学生和参加高考的学生测量出具一份完整的性格分析报告。这些测量与报告都是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认识自己,对于他的大学专业的选择、高中学科的选择能起到很大的辅助指导作用。针对高一新生,该校在基于个性确定专业、进而选择学科方面,前后组织了三轮问卷调查,对于今后打算“选考”的学科和“肯定不选”的学科,很大比例学生的选择一直在变,“不过令我们比较欣慰的是,第一轮专业解析课结束后,能够定下来的学生数量在增多,我们相信随着第二轮和第三轮课程的结束,越来越多的孩子可以正视自己的未来。”这位老师在介绍经验的时候如是说。

2、分析高校专业的学科要求

了解兴趣个性、确立专业方向,这是这个逻辑的起点。在此基础上,要逐步推进相关环境的适应性分析,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高校专业对报考学科的具体要求。

一是了解各大学在本地的专业招生政策。因为大部分省市还没有公布相关内容,可以参考各高校在浙江或上海的专业招生政策。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统计数据,2018年有1360所高校在浙江招生,选考科目范围涵盖了2.49万个专业(类)。其中一半以上的专业没有设定选考学科,7门选考科目中,选任意3门都可以报考。在设定了选考学科的1万多个专业(类)中,物理占了八成多,其次是化学,接着依次是技术、生物、历史、地理、政治。虽然每年各大学可能会对选考学科有细微调整,但调整的幅度一般都非常小,所以高一、高二的学生可以根据浙江或上海考试院公布的大学专业选考学科范围作为自己选择的参考。

二是了解各大学同一专业选考学科的不同。根据大学专业选择学科,如果不想读工学专业,物理可以不选。如果选考历史、地理、政治三门,则绝对读不了医学专业。不同高校的不同专业的考试学科要求不一样,学生根据要报考的大学的专业所要求的必考学科选择自己的选考学科。在此需要强调一下,各个学校同一个专业其选考学科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如临床专业:北大清华选考学科一般会强调物理加化学,上海交通大学选考学科是化学和物理,南开大学选考学科是化学和生物,南京大学和山西医科大学选考学科是化学、生物、物理。所以考生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对相关学校相关专业的选考学科都要进行了解,做好对比分析,减少选择盲目性,在自己兴趣个性的基础上,根据高校要求作出更精细化的选择。

3、高中学业生涯规划与辅导

面对高考选学科的新形势,学校一般都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学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明确自己的学术倾向,对高校的相关专业及未来的职业进行介绍,帮助家长与学生作出长远和理性的选择,并提供相关指导和建议。学生一定要积极接受学校教师的指导与建议,必要时请老师或专业人士帮助自己进行测量分析,做好自己的大学专业测评和高中学业规划,根据内外部环境条件适当进行灵活的调整,最终作出既符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又满足高校专业等条件需求的选考学科,在丰富的课程中体现自主性和选择性,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高中学业生涯规划中,高考选专业、高中选学科,最终要落实到高考升学路径的具体选择上。根据目前全国改革形势,每个高中学生起码有五条升学途径:

1) 普通高考,即我们俗称的裸考。

2)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需要重点关注平时学习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

3) 高校自主招生。

4) 港澳台院校(和自主招生类似)。

5) 留学(直接去欧美等国家留学)。

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都会准备上述中的两三条升学途径,从全国来讲目前准备最多的还是自主招生,包括各地已经或者即将启动的综合素质评价。在此就以最主要的自主招生为例,介绍参加该升学途径需要准备的相关资质与材料。

自主招生主要是选拔有学科特长的学生,所以准备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建议从高一开始准备:

1) 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根据近年来的招生形势,一般需要有全国一等奖的成绩,过去的省一等奖现在已经基本没机会了。

2) 高校在招生简章里面会认的一些比赛,比如说语文、英语或者写作等方面的一些比赛。

3) 学生心仪的学校自主招生简章里面会要求的一些比赛,包括一些科技创新类的奖项。

所以,各位学生与家长不要因为没有奥赛,就以为参加不了自主招生。根据高考改革的趋势和目的,高校还是希望招到更多有特点的学生,所以自主招生对一本线左右及以上的高中生来说,是应该要重点考虑的一条升学途径。鉴于需要一定的相应准备时间,所以建议准备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从高一和高二开始,就有意识的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相关竞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