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史记」魏收《魏书》:婉而有则,繁而不芜(下)韦力撰

也许是皇帝的承诺使得魏收敢于放胆书写,在那时,史料留下来比较充分,使得魏收有三年时间就撰写出《魏书》一百三十卷。那么魏收在撰写魏史时是否真的那么狂妄,可以任意地褒贬他人呢?为此,《北齐书·魏收传》中举出了两个实例,其一为:

初收在神武时为太常少卿修国史,得阳休之助,因谢休之曰:“无以谢德,当为卿作佳传。”休之父固,魏世为北平太守,以贪虐为中尉李平所弹获罪,载在《魏起居注》。收书云:“固为北平,甚有惠政,坐公事免官。”又云:“李平深相敬重。”

故居停车场

起初,魏收在北齐神武帝时任太常少卿,编修国史,在此期间,他得到过阳休之的帮助,魏收为了表达他的感谢之情,他对阳休之说:我一定在《魏书》好好地替你写一篇传记。然而阳休之的父亲阳固在魏时做北平太守,由于他贪污和残暴,被中尉李平弹劾而获罪,此事载于《魏起居注》中。但是魏收在撰写《魏书》时却说:阳固在北平,非常廉政,因公事获罪而免官。他还说李平对阳固非常敬重。

《北齐书》举出的第二个例子是:

尔朱荣于魏为贼,收以高氏出自尔朱,且纳荣子金,故减其恶而增其善,论云:“若修德义之风,则韦、彭、伊、霍夫何足数。”

介绍板

尔朱荣在北魏时是叛贼,但魏收却考虑到北齐皇帝高氏乃是出自尔朱氏的门下,同时魏收还接受过尔朱荣之子给的金钱,因此他在《魏书》中就尽量少记尔朱荣的罪恶,而多写他的功绩。魏收同时评价他说:如果尔朱荣能够修养德义之风,那么商朝的豕韦、大彭、伊尹和汉代的霍光,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

《北齐书》列出以上两个例子后,又写道:

时论既言收著史不平,文宣诏收于尚书省与诸家子孙共加论讨,前后投诉百有余人,云“遗其家世职位”,或云:“其家不见记录”,或云“妄有非毁”。收皆随状答之。范阳卢斐父同附出族祖玄《传》下,顿丘李庶家《传》称其本是梁国蒙人,斐、庶讥议云:“史书不直。”收性急,不胜其愤,启诬其欲加屠害。帝大怒,亲自诘责。

入口无人看守

《魏书》的写法在当时引起了不少的舆论,文宣帝听闻后下诏命魏收到尚书省与那些不平者对《魏书》共同讨论,为此有一百多人投诉魏收。有人说遗漏了他们家世的职位,还有人说书中对其家族进行了毫无根据的诽谤。魏收对这些投诉做了回答,但是卢斐、李庶等人仍然不平,魏收启奏文宣帝,方有了那场因修史而引起的牢狱之灾。但是事实是否如卢斐、李庶等人的投诉呢?

指示牌

按照卢斐的说法:“臣父仕魏,位至仪同,功业显著,名闻天下,与收无亲,遂不立传。”然而卢斐的父亲卢同确实是官至都官尚书,除仪同三司,但是他原本是京兆王元叉的同党,当年元叉独揽朝纲,废掉灵太后,又杀掉中山王元熙等人。后来灵太后执掌朝政时,卢同因为与元叉同党,所以被除名。况且《北史·卢同传附子斐传》中记载卢斐性情残忍,他出任北齐尚书左丞兼管京畿刑狱时,不论囚犯罪过大小,一律用大棒拷打:“或严冬至寒,置囚于冰雪之上;或盛夏酷热,暴之日下。枉陷人致死者,前后百数。”可见此人性情残酷,然而他却要挟魏收,要为其父写出佳传。

第二道入口

李庶投诉魏收的原因,是因为《魏书》中写明李庶的祖父李平为陈留人,云其家贫贱。所以李庶认为魏收污蔑李家出身贫贱,可是《魏书·李平传》中并没有写李平是这样的出身,仅是说李平为顿丘人,为彭城王李嶷的长子,并且夸赞李平“少有大度”。因此,不知道李庶的投放依据在哪里,也许他看到了草稿上有这样的话。

历史建筑牌

为此,四库馆臣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又魏、齐世近,著名史籍者,并有子孙,孰不欲显荣其祖父,既不能一一如志,遂哗然群起而攻。平心而论,人非南、董,岂信其一字无私?但互考诸书,证其所著,亦未甚远于是非,'秽史’之说,无乃已甚之辞乎?”

影壁

四库馆臣认为哪一家的子孙都希望祖上很有荣光,魏与北齐相近,那些子孙都想《魏书》中记载家中的荣耀而去除掉他们的不光彩之事,这是写近人的麻烦,也是魏收受到攻击的原因。

当然《魏书》也有其问题在,该书记载的是北魏、东魏、西魏三朝史实,但魏收对东魏史实叙述最详,且多有粉饰,而对西魏事实记载简略,并有贬斥之语,他甚至没给西魏诸帝立本纪。然魏收这么做亦有原因在,那时南北朝对峙,南朝吏臣以南朝为正统,北朝当然是以北朝为正统。当年魏收奉诏出使梁时,他看到沈约所写的《宋书》,称北朝为“索虏”。魏收很生气,所以他在撰写《魏书》时立《岛夷传》来回击。

飞来石

在魏收看来,魏齐才是中国的正统,虽然北魏是由鲜卑族所建立,但是他入主了中原,就等于是华夏正统。更何况在魏收看来,北魏乃是黄帝的后代,原本就有正统基因,为此,他在《魏书·序纪》的开篇中梳理了鲜卑拓跋部跟黄帝的关系: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入仕尧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爰历三代,以及秦汉,獯鬻、猃狁、山戎、匈奴之属,累代残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焉。积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讳毛立。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

以湖为中心

按照魏收的说法,北魏君长为昌意少子后世,而昌意是黄帝之子,他同时说鲜卑一词乃是因为昌意少子受封到了北土大鲜卑山,所以自古以来北土就是拓跋鲜卑的领地。自昌意传到第六十七世为成皇帝拓跋毛,拓跋毛文韬武略,威震北方,而后形成了统治中原的政权,所以在魏收看来,鲜卑拓跋部跟猃狁、匈奴等绝不相同,那些才是真正的夷狄。

魏征故居大门紧闭

问题是鲜卑拓跋部既然是黄帝的后裔,为什么不见记载,按照魏收的解释,乃是北魏旧俗不立文字,只是刻木结绳,所以历史没有详细的记载下来。但无法问魏收怎么知道是这么回事,总之,他从大一统思想出发,把北魏视之为华夏正统。这正如拓跋珪在天兴元年(389)与群臣商议改国号为魏时称:“处百代之季,天下分裂,诸华乏主。民俗虽殊,抚之在德,故躬率六军,扫平中土,凶逆荡除,遐迩率服。宜仍先号,以为魏焉。”

魏征像

在拓跋珪看来,诸华乏主,所以他要扫平中土,他将其国称为魏,乃是要继承曹魏,由此而排斥西晋,所以在魏收看来,北魏才是正统。但是刘知几不认同魏收的观念,所以他在《史通》中批评说:“收谄齐氏,于魏室多不平,既党北朝,又厚诬江左。性憎胜己,喜念旧恶,甲门盛德,与之有怨者,莫不被以丑言,没其善事。”

唐太宗与魏征

魏收在《魏书》中将魏出帝(孝武帝)之后接东魏孝静帝,出帝之后的西魏诸帝没有列入本纪。当年孝武入关后,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但是北魏帝王孝武帝仍在,孝武帝去世后,文帝、废帝、恭帝依次继承大统,因此西魏的后三位皇帝理应纳入魏本纪中。然而魏收在北齐为官,他在史书体例上必然要维护北齐利益,因此他在《魏书》中以东魏、北齐为正统,所以他的本纪部分为东魏孝静帝立纪,而不载西魏三帝事迹。为此受到后世批评,其实魏收的做法乃是断代史书特有的义例。

警示

对《魏书》的另一批评,乃是列传部分书不同朝之人于一传中,赵翼在《陔馀丛考》中说:“《魏书》最为芜冗,尤可厌者,一人立传,则其子孙不论有官无官,有功绩无功绩,皆附缀于后,有至数十人者。如《陆俟传》载其子孙馥、季等十六七人,《李顺传》载其子孙敷式等二十余人,以及卢元、李灵、崔逞、封彝,皆载其子孙宗族数十人,一似代人作家谱者。所载之人,别无可记,但叙其官阀一二语而已,则又何必多费笔墨耶。”

井亭

赵翼批评这种写传方式,像是编纂每一姓的家谱,当年魏收在撰写之时,丞相杨愔就提出了不同意见:“此谓不刊之书,传之万古。但恨论及诸家枝叶亲姻,过为繁碎,与旧史体例不同耳。”

杨愔认为正史将千古流传,故在撰写上不能太琐碎,如今把每一大姓的姻亲不管有名没名一律列入,这与旧史体例不符。但魏收却有自己的想法:“往因中原丧乱,人士谱牒遗逸略尽,是以具书其枝派,望公观过知仁,以免尤责。”

魏家古井

那个时期社会动荡,很多望族家中的谱牍都损失了,如果不将其详尽地记载下来,今后没人知道相互之间的关系。可见魏收是有意为之,他在《魏书》中还专门设立了《高句丽传》《百济传》《西域传》等,使得后世可了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情形。同时他还记载了安息(今伊朗)大秦(古罗马帝国)等外国与北魏的交往。这些都是有价值的史料。

介绍牌

魏收故里为河北省晋州市晋州镇下辖的赵魏村,2020年9月4日,从北京开车一路南行,跟着导航来到了赵魏村,在村内问过几位老人,均未听说魏收为何人,有人建议我到村委会去打听。于是继续前行,在街边看到一三层办公楼,这正是我要找的村委会。

村委会的一楼为服务中心,我在那里看到了赵位村宅基地示意图,此处又写成了“位”字。一位工作人员问我有何事,我向他解释了自己的来由,他说村支书对村史很熟悉,于是让我走入柜台,带我登上二楼。

走向另一侧

恰好支书在办公室内,他热情地接待了我,我先向他请教村名的正确写法,以防止我找错地方。支书拿起一摞信笺纸,其抬头写的是赵魏村。他说是因为人们习惯于写省事的字,于是就有了约定俗成,但魏字才是正确的写法。当我问到魏收的遗迹时,他说因为历史变迁,这里已没有相关遗迹,但本村干部都对这位先贤很敬重,一直在讨论恢复相应设施。

古碑

而后支书请来了一位老者,他向我讲述了本村的沿革史,他重点谈到了魏征。关于村名的由来,这位先生讲到村委会的文史室中有介绍,于是带我前去参观。文史室有多块展板,其第一块概况上讲在1500多年前,本村有赵姓和魏姓两家家族组成,所以称为赵魏。我问本村是否还有魏收的后人,那位先生说已经没有了,现在赵魏村以庞姓最多,在明清时期,是由山西洪洞县搬迁来的。

玻璃罩

村支书和那位先生一再强调魏收跟魏征是同族,因为魏征名气更大,为此,晋州市相关部门在附近建起了魏征故居。但那里面是否有魏收的遗迹,他们也不确定,然还是建议我到那里去查看一番。关于魏收和魏征的关系,《北史·魏长贤传 》中说:“魏长贤,收之族叔也。”

魏长贤乃是魏征之父,如此论来,魏收乃是魏征的族兄。有这层关系在,说不定复建的魏征故居中能找到一些魏收的遗迹。郑重地感谢了支书及几位先生的接待,于是按照他们告诉我的路线一路前行。前行之路全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当年魏征或者魏收会住在这田野中吗?

您猜这棵树的名字

终于找到了魏征故居,也许是疫情影响,停车场上空空荡荡,仅我一辆车。在旁边看到介绍牌,上面写明民国十六年《晋县志》记载魏征儿时旧宅就在此处,现在修复的故居乃是“原址兴建而成”。这么说来,魏征很可能在这片田地里居住过。

答案

走到景区门前,保安室内没有人,今天气温很高,天气十分燥热,仅闻蝉鸣,找不到人打问,只能入景区自由查看。

景区的正中是一个面积十几亩大的人工湖,沿着湖的周围建造了一些仿古建筑,其中一个院落门楣上挂着“魏征故居”匾额,可惜锁着门,看不到里面的情形。门前的广场上立着一尊魏征像,远远看到湖对岸有一组雕像,我猜测其中之一应当是魏收。走到附近时,方看清乃是唐太宗跟魏征与另外一位大臣在商讨国事。

沿着湖边前行,在后花园看到一仿古小亭,亭的正中有一口井,井口用护栏封了起来,按照介绍牌上的说法,这是魏征孩时便宜饮用水井。说不定魏收也喝过此井之水,只可惜介绍牌上对他不着一字。

土坡

我在村委会跟那位老者聊到魏收时,他对秽史一说闪烁其辞,由此可见,他对这位乡贤是何等之回护。当时我跟他讲到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用秽史来形容《魏书》太过苛刻,那位先生和村支书都很高兴,他们也觉得秽史之说很影响魏收的声誉,希望更多的人写文章来揭示史实。也许这是魏征故里中不提魏收的主要原因吧。

小径

走到故居的另一侧,看到一些古刻石,一一浏览,没有与魏收有关者。在这些古刻石的后面有个一人多高的土堆,上面长满了杂树,从断崖看过去,这个土堆很有年份,围着土堆浏览一圈,未能找到介绍文字,真期待相关部门在此立一块魏收故里牌,以便让人们能够知道此处在一千多年前诞生过一位重要的史学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