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侠|现在读书,有三件事难乎其难
到处喊“读书难”的日子我经历过。那时的“难”,是想读的书没处找,想买的书买不到,书店里颠三倒四就那些常年不变的教材。
所有这些“难”如今都不难了,现在难的,或者说难乎其难的,变成了以下三件事:
其一:读书;
其二:慢慢读书;
其三:慢慢读完一本书。
我自己一直刻意把“阅读”与“读书”分开。说“阅读”,泛指在所有载体上获取所有类型的内容。读书读报读刊当然是阅读,刷手机、读众屏、看视频、听音频之类,也都算阅读。这既符合了新媒体人士以为自己天天都在海量阅读的期许,也满足了我那份延续“读书”一词原本含义的心思:读书,就是读我们最熟悉的印本书或纸质书。
从这个角度看,现在“读书”很难吗?是的,很难。
此事之吊诡处在于:你也许以为读书一点不难,也自以为天天在读书,也常常用“想读就读”或“总有一天好好读”安慰自己,而结果是,日复一日,你并没有在读书。
不妨问问自己,有多长时间没有读过纸质书了。为参加各类考试连读带背的那些书就不好意思算“读书”了吧。
好,就算你天天读书,你又是怎么读的呢?
你有慢慢读吗?
现在有些打着推广阅读旗号的所谓读书平台,为了营销自己的阅读快餐产品,不惜混淆视听,公然提倡将书当作“奴仆”,说“半小时听完一本书”即可,未必非要去完整读一本书,有时仅仅知道那些书的名字就够了。
不要相信这些。号称多少分钟读完一本书的快餐产品可以消费,我也买了课程来听,加入会员浏览电子书,但不要以为那就是读书。书,是需要捧在手上慢慢读的。尤其是那些应该融入你生命的大经大典,更要慢慢读。
按我的区分,“快阅读”+“慢读书”才是应对这个数字世界的良方。没有“慢读书”做“压舱石”,“快阅读”不过是漫天飞絮或一地鸡毛;没有“快阅读”,“慢读书”也难免错会天空或不接地气。
你不觉得现在能慢慢读一本书是件很难的事吗?其实并非难在时间缺少,而是难在没有了静处一室慢慢读书的心情。你放得下手中厚厚的书,却放不下薄薄的手机,碎碎的信息,遥远的八卦以及色香味俱全的视频。
不仅如此,还有比“慢慢读书”更难的,那就是“慢慢把一本书读完”。许多书,尤其是文史哲经典名著,大都自成一天地,不读完不足以领略其独家风光与独门秘境,更无法入则沉浸其中,岀则独辟蹊径。
现在那些教人如何读书的大师们,常常片面倡导“开卷有益”。“开卷有益”的说法当然也是有益的,但不要忘了,肚子里装了多少种大书后才会练就“开卷有益”的功夫。满腹空空如也,如何开卷有益?不过是给“开卷即终卷”找块遮羞布而已。
有个故事我曾经讲过,这里不妨再讲一遍:某大学毕业季,众弟子和导师话别,纷纷要求导师临别寄语。导师说,我就一句话,希望你们每人每年都能读完一本书。众弟子哗然,说导师未必小瞧了学生,一年一本书,轻轻松松。导师说,十年之后,咱们专门为此聚会。眨眼十年过去,导师与众弟子相见。导师说,十年期已到,认认真真读完了十本书的同学举手。
众弟子先是埋头点算,继而面面相觑,终于无一人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