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枚素作品:白色的童年
马枚素作品
煤油灯与小人书
我小的时候,村子里没有电,黑夜都点煤油灯照明。唯一为我们带来文明思想的就是小人书,那时候的小人书很便宜,几毛钱就能买一本,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舍得买过。哥哥在学校人缘好,能借回小人书给我们看。黑夜,点着煤油灯,全家围拢在灯下,哥哥一页一页地给我们读,此刻,妈妈的脸上泛着幸福的光泽,小人书给我们全家带来了空前的欢乐,即使爸爸和妈妈在冷战,也会因为一本小人书而化干戈为玉帛。"小人书"默默无语地耕耘,悄无声息地滋润,在我们的幼小心灵里种下了好奇、求知、探索的种子。冬天,哥哥的手脚都冻伤了,妈妈给了哥哥八分钱,让他买一盒帮帮油,哥哥拿着八分钱,没有到供销社买棒棒油,而是跑了三十多里到城里买了一本小人书,叫《讨狐记》。
深夜,妈妈等不到哥哥回家,全家人关门睡觉了。深夜,哥哥悄悄推开门,妈妈划了一根火柴,点亮灯。哥哥的棉衣全湿了,全身冻得瑟瑟发抖。妈妈问:“怎么才回来?”哥哥说:“妈,我进城了,我想买一本小人书。书店柜台里的阿姨一直不理我,我一直等到天黑,她才给我拿小人书。出了书店,城里的等亮了,街上的电灯光好看极了,出了城,我朝着村子的方向跑,跑了很久,我看到冰面亮亮的,以为是大路,上去掉进冰窟窿里了,我挣扎了几下,抓住一块冰,浮上来。一路上我都紧紧抓着小人书,我知道妹妹等着看我的小人书。”妈妈哭着烧了半锅开水,为哥哥擦洗身体。爸爸抱怨妈妈,如果妈妈不给哥哥八分钱,哥哥就不会跑到城里买小人书了。
我9岁的时候,村子里拉电了,有钱人家买了电视,电视正播放琼瑶的《婉君》,此后,小人书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我们迷恋起了电视剧。巴掌大的一本书,让许多学生着迷,图文并茂的故事让人引人入神,在书里不但感受到了如痴如醉的快乐,同吋也培养了读书的兴趣。过去的小人书大多都是通过电影或知名小说改编而来,故事情节也极其生动,这就是让人们喜欢的原困。如今,小人书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卡通画册,很少有人观看,也没有了过去看小人书的激情,但我却时时留恋它给我带来的无限快乐和永久思念。记忆里的小人书,不仅给我们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它更多的体现了那个年代,我和哥哥之间纯真的感情,一切都是那么真和那么朴实。只可惜再也回不到从前那个充满美好回忆的童年了。
妈妈与年画
年画的起源和春联一样,都和古代的桃符有关。
我们小山村里,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痕迹依旧深深地遗留在人们的举手投足之间。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七岁那年过春节时,母亲郑重其事地将写有“立志”“自信”“奋斗”“自立”的四张年画挂在堂屋的西墙上。当时年幼,尚未理解那八个字中所包含的种种深意。然而每每看到,日日读来,自觉其间隐藏着数不清的激励与感动。其读音笔画自是已印入心底。待到年岁渐长,遇事渐多,母亲的那“八字箴言”对我的影响日渐其深。自立,从那时候起便在我的心中埋下了种子。
民间年画因风俗节日而兴起,它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家宅安泰、人马平安和祈福迎新、驱灾避邪的愿望。一幅年画,就是一个故事,妈妈喜欢买年画,第二年年画旧了,妈妈用面团擀一下灰尘,继续贴着。贴年画的那一日,全家人无比高兴,一遍一遍仰头看着。那时候收音机里正播放刘兰芳的评书《樊梨花》,供销社的年画都卖光了,妈妈走了三十多里路,那时,城里的图书馆那里卖的年画品种最多,人气也最旺。来到这里时,大厅里早就挤满了四方乡邻,大家都在认真挑选自己需要的年画。那挂在墙上的巨幅年画非常受乡亲们的喜欢,因为,那时大多数房子都为平房,这些一米多高的年画正好可以挂在中堂上,特别有气势。
妈妈给我们买了《樊梨花》年画,全家围在一起,兴高采烈地看着樊梨花的容貌、服饰,年画的世界永远充满着诱惑。年画买回来了以后,父亲这时上场了。他主要负责张贴,母亲在下面指挥,查看高低,他们配合得非常默契,不太工夫,这些年画就挂上了墙,原本空白的墙上因为它们的到来而显得有了生机,屋里也更有了浓浓的年味了。四姥家墙上挂着的那张电影年画《小花》,至今印象深刻,唐国强与陈冲饰演的角色,从那时起,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的祖辈世世代代都含辛茹苦地经营着安徽阜阳山下那片贫瘠的土地。父母亦然,他们未曾想过改变,也无力改变。一直在农村长大的我,一直看着妈妈为了我和哥哥,四处奔波。然而家境贫寒,母亲辛苦大半辈子,境况仍不见好。每日看着妈妈拖着疲惫的身体踏着夜色回家,我心里就很是酸楚。记得有一年,哥哥住进了医院。经医生检查是神经衰弱。但爸爸只让哥哥住了一周多的院,就回家了。因为他怕花钱多,硬是要求回家打针了。由于家庭的贫困,哥哥较早就放弃了求学的机会,支撑风雨飘摇的家。境况虽如此拮据,但每到过年,妈妈都会买几张新的年画,因为妈妈知道,年画是一家人的精神图腾。 时光如梭,母亲依旧买年画,岁月深处,年画毫未褪色,一直闪着熠熠光彩。深恩难忘,唯有关于年画的记忆永远激励我吃苦耐劳,不断前进。
清贫的日子里,年画点缀了勤劳朴实的乡亲们的梦;一张张鲜活的年画,点燃了乡村少年的希望之灯,映亮了母亲的笑脸,升腾起农家蒸蒸日上的祥云。离开家乡已经十多年了,我也长大成人,但母亲笑盈盈地看年画的情景,至今仍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这是我一生看见的最美的一张年画。
作者简介:马枚素,原名马兰,笔名:素素、小马扎。1995年4月出生,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退役后,在国外某航空公司工作。热爱写作,阅读,舞蹈。在本平台开辟了【枚素传真】栏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