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嗽散:新用】

止嗽散

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1000g,甘草炒375g,陈皮500g。

服法:1剂/日,水煎服。忌生冷、油腻腥臭。

功效:止咳化痰,疏风解表。

主治:外感风邪,肺失宣降。咳嗽痰多、咽痒、咳痰不畅,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象浮缓者。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g,温开水或姜汤送下。亦可作汤剂,用时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方解:本方证为风寒犯肺,肺失宣降,津凝为痰所致。治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散之品。
味辛性温之荆芥归经肝肺,疏风解表,发散皮毛,能疏能宣,能彻内外;
百部、紫菀润肺止咳化痰;
桔梗、白前、陈皮宣肺理气,化痰止咳;
甘草调和诸药,又能引药上行入肺以止其嗽。
共同配伍,“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過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运用得当,可用于各种咳嗽,本方能止嗽化痰,疏风解表,而以止嗽为主,故名“止嗽散”。

加减:本方对于新久咳嗽,均可加减运用。

1、若风寒感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咳嗽者,可加防风、紫苏叶,以增强疏散外邪之功;
2、如暑热伤肺,或兼有里热口渴,心烦溲赤者,可加黄芩、天花粉、栀子,以助清暑解热;若干咳少痰者,宜去荆芥、陈皮,加枇杷叶、瓜蒌皮、桑白皮,以清润止咳化痰;
3、若咳嗽痰多,口淡饮食减少,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而滑者,本方与二陈汤合用,以助燥湿化痰;
4、如百日咳处于痉咳期者,本方去荆芥,可加钩藤、僵蚕等。
5、《医学心悟·咳嗽》条下云:“若湿气生痰,痰涎稠黏者,用止嗽散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大枣以祛其湿。若燥气焚金,千咳无痰者,用止嗽散加瓜蒌、贝母、知母、柏子仁以润燥。”
6、《医学心悟·伤寒兼证》条下,另有一止嗽散,较本方少荆芥,治寒邪伤肺咳嗽。方后曰:“风寒初起加防风、荆芥、紫苏子”。

现代应用

1、难治性干咳 桔梗、炙麻黄各6~10g,白前(或前胡)、荆芥、陈皮、杏仁各10g,炙紫菀10~12g,蒸百部、木蝴蝶各12~15g,炙甘草6g等。
2、病程长,咽干口燥者,去麻黄、加北沙参、麦冬、五味子;
3、咳嗽夜甚者,加当归;声嘶者,加蝉蜕;
4、病程短、咳剧、咽充血者加金银花;
5、痉咳者,加僵蚕;痰多黄稠者,加浙贝母、冬瓜子、瓜蒌等。
6、老年肺部感染
止嗽散加减:紫菀15g,百部、杏仁、半夏、桔梗各12g,紫苏叶、白前各10g,甘草6g,陈皮8g。1剂/日,水煎服。并用鱼腥草注射液加10%葡萄糖液静滴。
风寒者,加生姜;
风热者,去紫苏叶,加桑叶、菊花、芦根;
肺胃热盛者,去紫苏叶、陈皮、加石膏、黄芩;
脾虚者,加党参、白术。
7、支气管扩张咯血
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10g,陈皮、甘草各5g,白茅根、仙鹤草各30g,侧柏叶20g,白及15g。随症加减。1剂/日,水煎服。10天为1个疗程。
8、外感咳嗽
止嗽散加减:桔梗、百部、紫菀、白前各12g,荆芥10g,陈皮8g,甘草6g。儿童及>65岁者剂量酌减。1剂/日,水煎服。停用其他药。
肺热者,加石膏,黄芩;
肺寒者,加茯苓、法半夏;
肺燥者,加麦冬、射干、金银花。
9、喉源性咳嗽
加味止嗽散:紫菀15g,款冬花、百部、法半夏、生姜、乌梅各12g,陈皮、杏仁、桔梗、五味子、紫苏叶各10g,甘草6g。随症加减。1剂/日,水煎服。1周为1个疗程。
10、支原体肺炎
年龄1-12岁。
用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10g,炙甘草4g,陈皮5g。1剂/日,水煎3次,取浓缩液100ml,每毫升含生药2g。1-4岁分别用5、10ml,3次/日口服。并用红霉素加5%葡萄糖液静滴,阿奇霉素口服。用药2周。
11、慢性支气管炎
止嗽散加减:陈皮、桔梗、杏仁、百部、白前、紫菀各10g,川贝母15g,甘草3g。随症加减。1剂/日,水煎后分2-3次内服。
注意:本方药性偏于温燥,阳虚劳嗽者,不宜使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