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阳:传承荀派艺术还需拓展空间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 ◆ ◆ ◆
传承荀派艺术还需拓展空间
刘新阳
◆ ◆ ◆ ◆
荀慧生珍贵录影
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技艺全面、勇于创新,在他演出的剧目中不仅成功地塑造了红娘、金玉奴、尤三姐、韩玉姐等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使荀派艺术至今仍是京剧舞台上旦行流派中的一面旗帜,而且荀先生创立的荀派艺术还是京剧花旦行当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的艺术流派。当前,荀派艺术的传承在以刘长瑜、孙毓敏、宋长荣为代表的荀派传人的共同努力与辛勤培育下,出现了喜人的成果,耿巧云、管波、常秋月、唐禾香、熊明霞、张云等荀派再传弟子的涌现,为荀派艺术的当代传承注入了新生和后备力量。然而在笔者看来,传承荀派艺术还有更为艰巨的任务,就是拓展传承荀派剧目的广度与宽度。
长久以来,人们往往都会把《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勘玉钏》以及《卖水》和《春草闯堂》一类的花旦戏作为荀派剧目看待。这固然不算错,但荀派艺术的涵盖却并非仅限于京剧花旦行当,正如吴小如先生所说“我们不能把荀派剧目只局限在《红娘》《金玉奴》和几出玩笑戏上”。所以,当前需要在传承中面对和解决的就是荀派剧目的数量及行当的拓展问题。
吴小如先生在《荀派戏的必修课》一文中,曾把传承荀派戏的必修剧目精心压缩、归纳为三大类,共计十五出戏,其中包括“《汾河湾》《御碑亭》(也可以改为《刺汤》)《玉堂春》(只算《起解》《会审》)《醉酒》《奇双会》(不包括全部《贩马记》),以上是青衣戏;《虹霓关》《穆柯寨·穆天王》全本《大英杰烈》《樊江关》《小放牛》,以上属功夫戏,即包括刀马、靠把、特技等;《得意缘》、全本《十三妹》、旧本《金玉奴》《辛安驿》《翠屏山》(以上是京白戏)”。此外,荀先生的夫人张伟君女士也把荀派的代表剧目归纳为六大喜剧、六大悲剧、六大武剧、六大传统剧、六大移植剧和六大跌扑剧。虽然吴小如先生强调这十五出荀派必修课“不能再少了”,尽管也有学者对荀氏“六大系列剧目”提出过商榷意见,但归根结底,挖掘、恢复、传承荀派的传统戏和新编戏却是不存在任何争议的硬道理。
有鉴于此,希望传承荀派艺术薪火的艺术家们在可能的情况下,还要多多地向青年演员传授荀派旦行领域中青衣、花衫、刀马等不同类型、类别的流派剧目,并以实际行动,打破观众和部分业内所持“荀派=花旦”“花旦=荀派”的狭隘认识。
近年来,如北京戏曲职业学院的许翠、石家庄京剧团的赵玉华、国家京剧院的张云等荀派再传弟子在老师的精心传授下,恢复排演了全部《玉堂春》《杜十娘》《大英杰烈》《桃花村》和《勘玉钏》等剧目,在继承和展示荀派艺术的传承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笔者以为对荀派艺术而言,恢复的剧目还远远不够。只有进一步重视恢复荀氏涉猎不同行当的剧目,才会在这一方面避免流派传承的片面性,丰富当前京剧舞台上传统戏剧目的数量;另一方面也为荀派再传弟子们提供像马连良先生把贾洪林前辈在《朱砂痣》吴惠泉(俗称“病鬼”)的“转身”技巧“活用”在自己《赵氏孤儿·说破》一折中的道理一样,为后学者积累下更多属于京剧本体的、传统的以及流派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段。京剧要向前发展,那么京剧在未来创新的表现手段就要一定从它的传统中汲取营养和寻求方法,而不是一味简单、表面化地向话剧以及现代或民族意义上的“歌舞”讨要表现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继承流派剧目为途径,以丰富京剧演员自身的表现手段为最终目的的观念应该得到应有的注重,而这些无论是对荀派的传承,还是让京剧走上稳步、健康的发展之路,都将大有裨益。
(《光明日报》2017年04月21日 12版)
荀慧生 叶盛兰《得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