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云观察:网传《汽车代工办法》曝光,难道是想借车市寒冬控产能?

众所周知,申请汽车生产资质异常艰难,因而对于造车新势力们只能另择他途:买壳或代工

至于选择买壳还是代工哪种模式更好?双方阵营一直争论不休。

自建工厂的威马说道:“如果选择代工生产,我会天天睡不着觉。”,而蔚来更是闹出了“江淮工厂比保时捷优秀”的大新闻。

自去年《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颁布后,代工声起,买壳声落,一时间仿佛代工成为了未来的方向,汽车将成为下一个手机行业,车企们将成为富士康。

而造车新势力买壳的新闻,也不再像以往一样备受关注。就在造车新势力们以为不再需要为资质发愁时,突然传出代工管理办法即将出台,甚至有人认为:代工管理办法将终结造车新势力代工模式。

天绝造车新势力之路?

据消息人士透露,让造车新势力们可能无法再走代工的路径的代工管理办法包括:

1、寻求代工的车企,过去3年内,在国内的研发投入至少达到40亿元人民币;

2、过去两年,全球纯电动乘用车销量至少达到1.5万辆;

3、代工合同至少签3年,同一地点的代工年产能至少达到5万辆;

4、被代工企业需有或高达数十亿人民币计的实收资本

5、最多只能由两家车企为其代工。

“造车新势力代工模式终结”的传言就是出自2年至少1.5万销量这一条款。

截止2019年截止今年5月,蔚来、威马和小鹏的累计交付量分别为17550辆、9185辆和3306辆,除了蔚来之外,没有一家造车新势力能够达到这一要求。

但没有工厂的情况下,怎么样去生产这1.5万辆汽车?

氢云链认为,这一条款应该是针对本身有生产资质但又需要代工的企业,如江铃、华泰请瑞驰进行代工,而不是面向造车新势力。

因此,现阶段流出的条款只是一个残缺的版本,具体的条款必将对代工与被代工双方都提出要求。

近年来政策延续性、连贯性越来越明显,很难想象在肯定了代工模式后不到半年,工信部就否定之前的政策,打断已经建立起来的市场期望。

尽管肯定会有门槛,但代工模式依然可行,造车新势力专心于产品研发才是立足市场之道。

出台管理方法目的是优化产能结构

在中国,想自己造车需要连过三关:发改委投资审批、工信部企业准入和产品准入。这样就能够从产能规划、建厂地区、投产水平等各方面进行审查。

但 “双资质”审核只是面向自建工厂的车企,对于选择代工的企业并不适用。

以蔚来为例,蔚来项目的投资额度、产能规划、代工企业数量、投产地区、全部由蔚来决定,在江淮之外,近期蔚来又与广汽达成合作协议,轻松地实现了产能扩张,几乎完全绕过了发改委和工信部的监管,只不过是多了一个抠尾标的笑谈。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是否造车新势力都可以随便地选择代工企业和代工地区,随意地决定投产计划?

目前造车新势力的数量达到了近500家,绝大部分都只能走代工的道路,并且产量必然不高,这是否会造成汽车产能分散、汽车产业总成本上升、产能的盲目扩张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这与目前的政策精神是相悖的。

根据《汽车项目投资管理固定》和《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的精神,汽车产业政策目前趋势是抑制投资过热,逐步清退落后产能,并将汽车工业落后地区产能向优势地区转移。

代工模式得到肯定,目的也是消化过剩产能,减少新增产能,使产能利用更加灵活,更加市场化。

目前登上工信部统计的双积分名单的境内车企已经达到了112家,远少于造车新势力的数量。

若代工模式被滥用,由于汽车产业巨大的产业带动效应,部分地方政府很可能鼓励当地车企接收代工订单,以盘活地方闲置的汽车产能。

但可以肯定,造车新势力们的订单量必然不会太多,能够在市场上生存下来的也是极少数,大量接受代工的企业既不能充分利用产能,同时也不能长久地维持产线运作。

这样一来,反而延缓了汽车产能清退与产能聚集,投资过热也难以得到抑制。

可以认为,代工管理条款是目前汽车产业政策的延续,是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中代工模式相关条款的补充和明确。

代工管理条例的发布,不仅不是终结代工模式,反而是进一步确认了代工模式的地位。通过设定明确的门槛,针对代工模式建立相应管理规则,优化汽车产业结构。

代工管理规定还可能有哪些要求?

根据清退产能、优化结构的政策精神,代工管理规定还将从代工企业、代工企业所在地、被代工企业等各方面对进行约束。

氢云链对代工管理条例其他方面的规定做一个简单的预测:

1、代工企业要求

(1)产能规模。参考《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纯电动汽车投资项目“规模上乘用车不低于10万辆,商用车不低于5000辆”的要求,代工企业的产能规模应不低于乘用车10万辆,商用车5000辆。

(2)产能利用率。燃油汽车企业上两个年度产能利用率均高于同类产品行业平均水平,新能源车企上年度产量达到建设规模

2、代工企业所在地区要求

(1)产能利用率。代工企业所在地区上两个年度产能利用率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新能源汽车推广情况。代工企业所在地区新能源汽车推广情况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3、被代工企业

(1)已有生产资质的,产量达到建设规模,上两个年度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

(2)暂未获得生产资质的,有研发年限及研发投入规定,且无资金问题。

(3)未达到投产规模前股东不得撤资。

代工管理条例必将抬高造车新势力的入场门槛,但目的是配合《汽车产业管理规定》和《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建立合理的汽车代工模式,加快推进汽车产业的产能调整和结构优化。

编辑:陈丹  校对:杨东川  审核:杨东川

来源:氢云链整理

(0)

相关推荐

  • 工信部鼓励新能源企业兼并重组,EV行业要迎来大洗牌了

    优胜劣汰的速度要加快了. 文/宋双辉 这两天汽车圈最忙的车企,应该是小米. 被传出有可能接手北京现代第二工厂的同一天,又流出了一张雷军到访一汽的照片,紧接着,北京市推动小米收购宝沃的消息又被曝出来了. ...

  • 【独家】江铃代工爱驰

    政策的不确定性,市场的紧迫性,逼迫着爱驰选择了代工这个最次的选项,但对爱驰来说,当前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赋能AI. 记者|冯金刚 近来,车和家收购力帆汽车生产资质一事闹得沸沸扬扬,不论这6.5亿花的值不 ...

  • 新势力量产如何破局?“代工模式”成趋势

    无论如何"新势力"与传统车企的合作是大势所趋,传统车企的代工不仅可以让新势力们绕过没有"准生证"的限制,还可以凭借自身在传统汽车行业的积累,帮助"新势 ...

  • 政策鼓励企业热情,代工模式究竟行不行?

    新能源快速发展催生了很多的新势力造车者的加入,随着工信部颁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里面相关法规来看,是鼓励代工的,当然政策上面来说鼓励对于没有自己工厂的新势力造车企业 ...

  • 高傲的苹果,造车一波三折 | 汽智​

    一个黑色小房间,一块绿色草坪,精神矍铄的库克与自信大方的何同学展开了一次对话,这场跨越大洋的采访视频在微博上收获了2.5亿的讨论以及超过3000万的播放.事后,苹果CEO库克的微博也转发并评论到--& ...

  • 万钢、苗圩等建言智能汽车下半场

    双碳目标下,行业如何构建底层逻辑,向全球贡献中国方案 作者 | 葛帮宁 编辑 | Jane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建立统一的国家数据中心:构建中国标准智能网联汽车体系:确保供应链的稳定 ...

  • 谁在为互联网企业“代工”造车?

    随着苹果.百度.小米等接连入场,传统车企也开始"放下身段". 作者 | 来自镁客星球的家衡 这边,被现代和起亚接连"拒绝"的苹果又找上了第三家代工厂,这一次是L ...

  • 自建还是代工,这不是个问题

    IAUTO 速度 深度 态度 导|语 2021/08/26 代工适合品牌发展初期快速推出产品占领市场,而随着销量与产能需求上升,最终还是要到自建工厂这一步. 记者丨杨晶 责编丨徐进凯 编辑丨朱锦斌 & ...

  • 代工模式能否成为化解产能过剩的良药?

    IAUTO 速度 深度 态度 导|语 2020/06/01 乘用车产能利用率从2017年的66.55%降低到2019年的53.74%,需要优化. 文丨王小西 编辑丨小叮当 江淮代工蔚来.郑州海马代工小 ...

  • 聚焦 | 超额完成目标,蔚来吹的牛很靠谱!

    新年伊始,国内造车新势力中最炙手可热的明星蔚来汽车便公布了2018年的销售数据.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底,蔚来ES8累计交付了共11348台新车,其中12月单月交付量便达到了3318台.面对质疑, ...

  • 极氪001是传统品牌电动车的崛起王牌?捧得越高摔得越重

    中国可以说的上是汽车消费的绝对大国,毕竟中国人口基数在,且目前车辆远没有达到饱和程度,所以未来中国汽车市场依旧非常有潜力,而现在的汽车发展路线,未来新能源绝对是主流的存在,包括很多国外知名企业也宣布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