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CCTV-3《国家宝藏》中的假文物之“商鞅方升”
昨天晚上,偶然的机会,和两个孩子一起看了CCTV-3的《国家宝藏》节目,感觉这么个文物鉴赏、历史普及的节目,被严重娱乐化了:
娱乐明星们成了“守护者”;
国宝的传说被演绎成了小品;
当代科技工作者穿插为知识达人;
博物馆长们成了托儿,坐而论道为所有的一切背书......
真真假假,似真而假,似假还真,据说这一切的受众对象,竟然是以中小学生为主的祖国花朵!
为什么说“真真假假”呢?
因为单从昨天的一期《国家宝藏》节目看,总共三个“国宝”,就充满了“假文物假历史”、“假文物真历史”、“真文物假历史”三个套路。
这期节目中,黄磊扮演了一个叫做“商鞅方升”的“国宝”的守护者,并且把这个“国宝”和“高渐离刺秦“联系在一起,赋予了这个”商鞅方升“高大上的角色。但如果我们结合《史记》中的记载,就会发现其中的诸多漏洞。
漏洞一:秦汉之时重“斗甬”,不重“升”。
《礼记》载:“(仲春之月)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甬,正权概。”
《史记 商君列传》载:“平斗甬权衡丈尺。”
秦汉之时,甚至上溯的周朝,人们用于粮食方面的量具,是以斗和甬为单位的,没升什么事。
斗,一般长这样
甬,一般长这样
因此,《国家宝藏》中说什么商鞅、秦始皇把这个“方升”作为统一度量衡的象征,完全是虚构出来的,根本不存在的。
漏洞二:“商鞅方升”的形状、尺寸,和古人记载不符
比如《汉书 律历志》记载:“古升上径一寸,下径六分,其深八分。”古代的升,上下都是正方形,上面大,下面小,长这样:
或这样
这种形状呢,和我们今天见到的升也是一样的——直到1970、1980年代,很多边远的山区仍然在用这种量具。
而“商鞅方升”,长下面这样,和史书记载以及生活实践是完全脱离的。
漏洞三:秦汉时以铁器为主,并不盛产铜。
根据《史记》中“货殖列传”和“平准书”两个篇章的记载,秦汉时期冶炼金属发财的人,都是冶铁出身,因此,汉武帝时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就设立了专门的盐铁官,来进行铁器专卖。
而众所周知的经济名著《盐铁论》中,说明了当时铁器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
因此,即使真有“商鞅方升”这东西,其最大的可能是木制的,因为轻便;如果用金属来做,也可能是铁。
但是,黄磊代言的“商鞅方升”,却是青铜的,这个也和史书记载不符合。
漏洞四:“商鞅方升”铭文混论不堪。
先不说这个“商鞅方升”上字体的生硬毫无美感可言,我们但看铭文内容,也充满了现代气息:
左边: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五分尊壹为升。
这个铭文漏洞在于:根据《史记》来看,秦汉在纪月时,要么说“仲冬、仲春”,要么直接说“十一月、十二月”,“冬十二月”的说法,更像今日某些书法家的习惯。
下边: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这个铭文的漏洞在于:根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称皇帝后,才改百姓为“黔首”,因此“黔首大安”一词,分明是后人语气。
综合以上,本期节目中黄磊护卫的“商鞅方升”,就是充满了假文物、假历史的纯属虚构的故事,但是,广大祖国的花骨朵们,还信以为真的发出了赞叹声。这,是喜?是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