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作】| 詹仕華作品: 丹巴的战争与金矿
可以说,康藏高原丹巴是美丽的土地,是多灾多难的土地,也是不屈的土地。仅在满清时期,这里就发生过多次战争。
1747年,因大金土司萨罗奔攻掠革布什扎和明正土司的边境。清廷先是派四川巡抚出兵平息未果,接着任命云南总督张广泗为四川总督,统兵三万,分两路进剿,打了一年,未有战绩。清廷派纳亲王督师,纳亲王以碉攻碉,逐碉争夺,依然未能取胜。乾隆怒斩张广泗,赐纳亲王以死谢罪。又命大学士傅恒前往,起用名将岳中祺,增加兵力3.5万,一边围碉牵制,一边绕开星罗棋布的碉楼,直袭金川土司老巢,萨罗奔叔侄才不得不弃械投降。
1771年.土司之间再起事端,乾隆命四川总督阿尔泰进剿。阿驻军打箭炉,畏缩不前,被乾隆罢职赐死;命温福为定边右副将军,以尚书桂林为四川总督,率兵进伐碉楼林立的横断山区。桂林久攻不下亦被撤职。温福以碉围碉,建数以千记的碉卡,用两万士兵四处设防,被土司袭击,万人之兵溃败,温福和三千多兵士阵亡。清廷再派阿桂为定西将军,动用了当时清廷最先进的威远炮、冲天炮、九节炮。为了攻克碉垒,还让四川选派工匠,在北京西郊修建石碉,训练攻战精兵,演练炮击战术。直到1776年2月,历时6年的战事才告结束。大小数百余战,耗银七千万两,阵亡将官700多人,损兵25000之众。
地不过五百里,人不满三万的丹巴金川之地,却让清廷七万之兵无可奈何,它说明什么?不是说明这里人的刚强睿智和这块土地的强悍之风么?
大小金川,在三国诸葛亮时就被认为是“不毛之地”。这后,一直被称为“穷乡僻壤”。当时的评价与我们今天所见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不说这里的小麦青稞玉米,不说这里名声远播的虫草、贝母、金川雪梨;大小金川之名,实际就是黄金河之意,它是这里富有和出产黄金的代名。这里曾流传着不少关于黄金的故事,说明很早这里就是让人刮目相看之地。
走进这块土地,我们稍一留意,就可看见大小金川和大渡河上游的山上,一个个洞窟。当地群众告诉我们,那是当年淘金的金洞,大大小小,据说有的达一里多深,它说明着当年黄金的储量。如今,有的洞穴垮塌,有的成了动物之窝,有的洞里至今还有着过去淘金人的尸骨。
老乡告诉我们,过去丹巴的绒坝沟有户姓尹的人家,很穷,年三十,向大户人家借钱,空手而回,家里有一位忍饥受冻的八十岁母亲,儿子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到山上打树蔸给母亲烤火。他打了几个树蔸准备回家,看见一个朽了的树桩,他用脚一踹,树桩翻了,带出一堆金灿灿的东西,抓在手里沉甸甸的。这不是金子吗?他惊喜万分。把金子用衣服一包,背回家里。
据说民国期间,有个卖酒的汉子,在丹巴沙子坝,杵着背篼歇息,顺便解手,小便把地上的沙土冲开,露出金灿灿的光芒,他用脚踢踢,踢出一大坨金子。
我在这里认识了一位开日杂铺的遂宁老乡,说这里过去的确出产金子。他说,在丹巴河西,有个不起眼的豆腐加工坊,据老人讲,清末,这里是黄金一条街。曾掏出过不少黄金和金沙,一袋袋的被运向远方。有一年腊月三十,大雪飞飘,淘金人吃了年饭,架上熊熊的炭火,他们以一碗碗黄金相赌。熊熊的火光中,赌徒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有的搂着情人大呼小叫。突然“轰隆”一声巨响,牦牛河两岸地动山摇,赌徒们还没醒悟过来,数万吨的泥石滚滚而下,把他们全埋在了土石中。
这都是两百年前的事了,丹巴而今是否还有黄金,不得而知。但它说明,这里的山川有着不少令人惊奇的东西。
丹巴,是个神奇的地方。
在丹巴,没见到更多美女,但我们知晓了个往,仍很满足。
作者简介:詹仕华,从边关到平原。在《解放军文艺》、《昆仑》、《诗刊》、《中国作家》、《人民日报海外版》、《西南军事文学》、《四川文学》、等国内外数十家报刊发表数百篇作品;有作品集《从边关到平原》、《我的圣地雪域》《三月鹰飞》等。先后获西藏自治区年度优秀作品奖,全国第二届青年诗歌节奖,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文艺家》杂志征文奖,四川散文奖,中国作家杂志社、中国散文学会征文一等奖,散文诗集《我的圣地雪域》获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作品集一等奖。作品收入多种选集。现居四川德阳。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