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利丨痛斥戏曲导演亡我“戏曲艺术”,“导演乱象”显人性丑恶!
祥龍評引
愚下初读此文乃十余年前,摘择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刊登,本想对部分精彩论述内容加粗强调,亦或评点,却发现此文一千余字,字字珠玑,每一句话都是要点所在,根本区分不出主次,因为每句话都是“真理”!若用“佛学三藏”而论,堪称为“经”。可叹者,这样的好“经”却没人看,被弃作“擦屁股纸”,朱文相教授所担忧者,乃同佛陀惧百年后佛灭一般,然佛陀可造石窟,流传百世,而朱先生只能一纸黑字,石沉大海。其实,愚下很想和在天安享的朱教授说两句,因为怹只从学术上论述了这件事儿,而忽视了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性。人之性,善恶不论,但贪欲却为人人不可舍弃之内源,李鸿章曾言:“人生一世,不过名利,名在利前......”,是啊,正是这样卑劣的人性之促使,才形成了今天这般“畸形”的导演制度,所谓的导演不过“先是为名,后则得利”,而如朱教授所言,培养出一个懂京戏的导演,却是需要花费时间的,可是人性却恰恰让他们无法等待,不是按捺不住寂寞,而是机会稍纵即逝,比如说某某时间段内,国家有相关课题资金,如果再让这位大导演去修上十几年的京戏,只恐煮熟的鸭子也飞了,何不临阵磨刀,来个“名利双收”呢?如若朱教授也看到了这一点,或许怹不会再撰此文而担忧了,因为“戏灭”已成定论,还不如著一本《千古戏曲灭亡罪者录》来的痛快,这也算是令天下戏迷于广厦之中了。
戲評
新时期以来,戏曲导演艺术进入了误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01/见物不见人
不少新戏的趋时之弊是不以人为本,即不以演员表演为本,而是为物所囿,追求包装花哨、装置豪华,提倡大制作。严重者甚至使人觉得旧戏演出中那种演员脱离剧情和角色,在台上大卖艺的旧弊又在某些新戏里“借尸还魂”,变成导演大卖艺、舞美大卖艺的新疾。
这些新戏由于淡化表演,弱化表演的内核,专注于服装、布景等外在因素,使演员无用武之地,华而不实、哗众取宠,成了劳民伤财的“短命戏”。先进的舞台科技本来可以成为戏曲现代化的福音,然而,过分地表现舞台布景的独立性却会破坏表演,破坏戏曲艺术的整体性。滥用舞台科技已显出沦为“新俗套”、“新窠臼”的趋势。有的戏搞成“舞美航母”,只有很少的大剧场能装得上,其结果是大大限制了演出范围。
2/见叶不见花
通常,把主演比作“红花”,把配角、歌队、舞队等皆比作“绿叶”。本来,绿叶的使命是扶红花、衬红花,可是,有些新戏中却出现了绿叶压红花、欺红花的现象。表现为创作者(包括导演)热衷于搞大歌舞,以众多人物挤压中心人物,以群歌群舞淹没主要演员的表演。而且,把纯舞蹈搬到戏曲舞台上来用,显得格格不入。
王国维说的“以歌舞演故事”并非以故事为手段,以歌舞为目的。如果情节淡化,人物符号化,满台只见歌舞,就成了以歌舞“掩”(掩盖、淹没)故事。大歌舞的场面往往与情节若即若离,为歌舞而歌舞。这种“人海战术”下的“大场面”实际上是为了遮盖其演出戏剧性的贫乏、人物的苍白,正所谓“戏不够,群舞凑”。
3/见戏不见技
戏曲艺术讲究“戏不离技,技不离戏”。过去,有些老戏重“技艺”而轻“演艺”,易“以技压戏”,甚至脱离剧情、人物,卖弄技巧,是“技离戏”。现在,有些新戏却只重剧本的思想性,而忽视舞台艺术的表现力,使人物形象概念化,满足于情节敷衍,演成“话剧式”的“情节剧”,演员唱、念、做、打“含金量”低,戏曲的技术手段弱化、淡化甚至退化。
这种情况是走向了另一极端,是重“演艺”而轻“技艺”,易“以戏掩技”,依靠情节支撑,表演过分强调真实感,强调内心体验,以致缺乏形式美,是'戏离技”。对戏曲导演来说,既要排出“戏”来,又要排出“技”来,排“戏”与排“技”要结合起来,帮助演员在体验的基础上表现人物,既体验生活之真又体验歌舞之美,把真与美完美地结合起来,使“戏”与“技”合,“心”与“节”合,“艺”与“我”合。
4/见情不见趣
现在有的新戏追求对观众心理的冲击,使人精神高度紧张。有时,故意搞得深沉、艰涩,激情有余却趣味不足,内容惊心动魄而形式疲劳不堪,缺乏情趣、机趣。娱乐感不足,观众看得非常疲惫,心理压力非常大。
5/见动不见静
有的戏追求叙事的速度要快,追求激烈的外部矛盾冲突,舞台上一直处于变换当中,让观众难以平静,给人一种场面非常浮躁之感。
6/见真不见美
有的戏强调生活的真实感,忽略戏曲艺术的美感。只做到真,没有做到真中求美。有的导演拿话剧的真实观、真实感来框范戏曲,看起来是革新戏曲,实际上是一种倒退。这种情况在现代戏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7/见痕不见魂
有的导演表现个人风格的欲望非常强烈,在舞台上到处伸手,到处显示导演技法。而演员则成为活的道具、棋子和傀儡,观众想看表演的期待,却常常被导演的痕迹淹没。导演的艺术风格只能自然形成,绝非故意造作所能建树。如果导演有卖弄手法、哗众取宠之心,而无扎扎实实塑造人物之意,把演员当成装饰品来任意摆设,那么,即使戏里处处可见导演之“痕”,但在整体上却会失去导演之“魂”。
还有一些现象也令人担忧,比如,创作中音乐先行、音乐中心,有的导演不懂程式,无法落实其构思,也有的导演能力不全,偏重一项,成为唱腔导演或身段导演,有些创作观念偏激,提倡取消程式,变成盲目创造;有些话剧导演“越俎代庖”,有的剧团用导演个人风格取代剧种特色,有的剧团为了得奖重金聘请挂名导演等。
以上误区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观念的误区,二是创作流程中的误区,三是作品中表现出的误区。由于观念的问题,导致了创作流程的问题,由于流程中的问题,又导致了产品的问题。这三个不同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都是不按戏曲艺术规律办事。
8/方向和建议
符合戏曲艺术规律的导演制是以导演为主导,以(主演的)表演为中心的导演制,或称导演与主演合作制。建立以表演为中心、以导演为主导的导演制是对“主角制”的扬弃,是在充分发挥角儿的表演的前提下,注重全台整体演出效果的新体制。也是对“导演中心制”的否定。因为一切听从导演,以导演意志为最高权威、以演员为傀儡的做法是“戏曲导演制”下的过激行为。
应该重视导演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既熟知戏曲表演程式、又接受过戏曲导演系统教育的导演队伍。应该认识到,只有那些有学有术,出于表又能还于表的专业的戏曲导演,方能挑起重担,促进戏曲发展。
动手转发吧,
别再让导演摆布戏曲艺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