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岛第48期活动纪要:人人都在杀知更鸟

读书岛2020年第2期

(总第48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浙江靖霖(济南)律师事务所主任 杨汇

时间:2020年1月18日下午

地址:曙光路73号浙江图书馆文澜演讲厅

文字编辑:劳月

录音整理:陈娣

劳月:欢迎各位书友来到读书岛!今天是读书岛2020年第2期活动(总第48期)。今天分享的作品是美国作家哈珀·李的长篇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本书在美国是家喻户晓、人人皆读的经典作品,被评为“美国最受欢迎小说”第一名,拍成电影后又被评为“百名银幕英雄”第一名。小说和电影两个第一名说明这本书的分量。

今天的分享嘉宾是我们的老朋友杨汇律师。因为这本书讲的是律师的故事,所以我请杨汇从律师的角度来分享他阅读这本书的感受。在分享之前,我先给大家看一段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格力高利·派克饰演的芬奇律师在法庭上总结陈词的片段。

劳月:看了上面这段视频,相信大家对《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格力高利·派克精彩的表演一定有了感触,现在掌声欢迎杨汇律师为我们做分享。

杨汇:大家好!我从事律师职业以后,看的书越来越少。为什么?因为工作实在是太忙,除了必须的专业书籍以外,基本没看过其它书。目前只有一个促使我读书的动力,那就是读书岛。一年给我布置两本书,然后就利用出差在高铁上的时间来看。后来进度实在赶不上,我就给自己规定,一天必须看30页。所以这本书最后的30页是我在昨天看完的,趁着热乎劲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的读后感主题是:人人都在杀知更鸟。

第一部分:人生在世,必须要政治正确。所谓的“政治正确”,就是说它是一个信仰,你不能质疑它,一质疑就不对了。什么是政治正确呢?这个世界必须民主,民主必然优于独裁,这就是政治正确,或者说是一种普世价值。在美国还有哪些具体的政治正确呢?黑人和白人必须平等,不能搞种族歧视。小说和电影里的故事发生在1917年,南北战争结束没几年,那个时候人的观念还不一样,况且是在美国的南方,大部分人没有这种政治正确感的。书的主人公是律师阿蒂克斯,孩子其实是引子、是一个线索。

《杀死一只知更鸟》里阿蒂克斯说:“我们不是他,就不要随意去评估一个人,如果我们想要想的和他一样,就必须像他那样穿上他的鞋子,在屋里来回踱步,你才能想的跟他一样,才能说是真正了解他。”这句话表达了两个层次的意思,第一必须种族平等,第二就是一个种族之中也必须平等。我记得有个科学家做了一个研究,认为黑人的智力天生不如白人和黄种人,然后还获得某个大奖,但后来被取消了,因为这是政治正确出了问题。哪怕你是研究科学的,也不能去挑战这种政治正确的东西。人生在世必须要有政治正确。这是我读《杀死一只知更鸟》的第一点感受。

第二部分:人有愚蠢、荒谬、怪异的权利。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一种政治正确。这本书里有一个怪人拉德利,这个人如果生活在北京朝阳区的话,肯定要被大妈给举报的。为什么?因为这个人深居简出,几十年不出门,且还发出一种怪味,没有人敢靠近他们家房子。他在房间里做什么我们也不知道,总之这是个怪人。那么有个问题,人有没有怪异的权利?不合群的权利?有没有愚蠢的权利?其实是有的,只要不侵犯他人的利益,人人都有下流和怪异的权利。为什么?比如说公共场所不准吸烟,但没说家里不准吸烟,只要你家人不反对,损害的也是你自己的健康。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自损行为。你只要不损害他人的利益,随便爱怎么怪就怎么怪。怪人不一定就是坏人。这本书里面愚蠢的人也很多,全家不读书,还根深蒂固地歧视黑人,但那个时候没有法律禁止,所以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自由的。我们的世界就是被无数个怪人、愚蠢的人、下流的人包围起来的。这是我的一个感想。如果我们要求每个人都整齐划一,世界真的就大同了?不一定。我认为,只有每个人合而不同的时候,这个世界才真的是美好的。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电影,叫做《十月围城》,是陈可辛导演的,讲辛亥革命前夕的孙中山去香港跟革命党志士会晤,有很多人来保护他,比如说巴特尔、李宇春、黎明、甄子丹这些人。保护他的人里面其实没有一个是真正懂革命的。懂革命的人,都是手无缚鸡之力,一拳就被打倒的书生。而那些去保护孙中山的人,都是为了一个承诺就拼命去的,他们甚至不知道孙中山是谁。比如开报馆的老板王学圻,他同情革命支持革命,但绝不愿冲在革命的最前线。可以给钱,但不会惹你也不要麻烦到我,他就是这么一个人。还有巴特尔,是卖臭豆腐的,他最大的梦想是有朝一日能够重回少林寺。他之所以去保护孙中山,因为有饭给他吃。那么李宇春是为了什么?是因为他的父亲被满清走狗杀了,要报杀父之仇。黎明又为什么加入?是因为某种程度上想自杀,不想活了,所以他宁愿自己被打死,也要参加这次保护活动。甄子丹作为一个武林高手,他为什么要去保护孙中山?是因为他以前的女朋友离开了他,为了尽一个男人的责任,决定参加保护活动。我之所以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推动社会进步的这些人,这些动力,都是由这么多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决定的。他们没有那么多理论,不知道什么是民主,什么是自由。我们的历史进程,就是由一群乌合之众,一群怪人组成的,在浩浩荡荡中把革命挤到了潮流的最前端,这才说明我们历史的进程不可阻挡。如果说等所有人都明白什么叫大义,什么叫革命,再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可能就太晚了。再次重申,人有愚蠢、怪异、荒谬的权利,只要他没影响到别人的利益,都应该被社会所包容。这是我的第二个感想。

第三部分:被害人不一定都是好人。这个观点既是从书里得来,又是我多年办案的经验。《杀死一只知更鸟》里尤厄尔是愚蠢的一户人家。宁愿儿子去读书也不让女儿读书,女儿没有朋友没有社交,从小就没跟其他男人打过交道,一看到年轻力壮的黑人,就情不自禁地想接近他。这时候她的爸爸回来了,看见女儿跟黑人在一起,就好像是灭顶之灾。为了摆脱道德的谴责,尤厄尔的女儿只好诬告黑人强奸了她。当律师阿蒂克斯义正言辞地推翻那些伪证时,陪审团还依然定黑人有罪。这就是我想要说的,被害人不一定是好人。

我办过一件刑事案件,开车撞死人的交通肇事案件,判有期徒刑十年,赔偿被害人家属280万。服刑以后,由于表现好要申请减刑,监狱规定“申请减刑和假释,必须经被害人谅解和同意”。结果被害人家属张口就说,“你再给280万!”瞧,这不是明显过分了吗?有句话叫:“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我们要平等地去看待善或者恶,犯罪嫌疑人不一定是真正的坏人,这是我的切身感受。

《杀死一只知更鸟》里的案子之所以造成,真正的罪恶根源,还是当时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对黑人根深蒂固的盘剥和歧视。只要跟黑人有关系了,这家人从此抬不起头,被人嘲笑。所以小说的主旨其实就是在告诉大家,你如果去歧视黑人,去歧视一些怪人,就像是在杀死一只知更鸟。知更鸟是一种益鸟,善良、正直的代表。所以我才会说,人人都在杀知更鸟。我们回去想想,自己内心有没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在里面?其实说不定都有的。

第四部分:法庭不是讲公正讲情感的地方,而是讲证据的地方。在法庭上,不讲你的道理有多么高,你的价值观念有多么好,而是有没有证据去证明你的主张。你公诉人有没有证据,你辩护人有没有证据,这个是很重要的。《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案件中,证据有明显的瑕疵,仅仅靠单方面的说法就定案,肯定是不合理的。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多么讨厌某个人,只要上法庭,必须按照证据来说话。这里我又想起了一个人,读书岛第30期我来分享《无辜的人》的时候,一位老先生说“京东的刘强东这么有钱有势,强奸人家小姑娘是不是罪有应得?为什么这种坏人也能给他放了?”其实审判一个人,不是这个人的地位决定的,也不是他自己平时的人品决定,而是这个案子的证据决定的。美国警方对证据标准掌握的还是比较严的,案子如果放在中国可能就判了,因为中国人易受世俗观念牵扯,只要女方说强奸,那就是强奸。在法庭上,再高尚的价值观,再高大上的理念,再有情感,都抵不过“证据”两个字。所以这就是一种理念和一种政治的冲突。

第五部分:我们至少要知道我们在作恶。其实最终的感想是什么呢?最终的感想是,至少要知道我们自己其实在做恶。为什么这么说?要常常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的内心是不是也有某种歧视?比如说歧视同性恋?比如说歧视黑人?比如说歧视穷人?坦白跟大家讲,我自己同样不能接受黑人。做朋友没关系,但如果以后女儿要嫁黑人,我是不太能接受的。这就是一种歧视。但我还会把自己包装成正常人,不外露出来,这就是一个人内心的所谓“恶”吧。我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对的地方,比如观念是不对的,比如心理的阴暗面,但只要我们去正视它,然后一步一步去修正它,用我们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用我们读过更多的书见过更多的人,去修正我们的这些“蠢蠢欲动”的“作恶”观念,才能真正做到像佛家所说的“步步生莲”对吧?

以上就是我阅读了《杀死一只知更鸟》之后的一些感受,好,谢谢大家!

劳月:非常感谢杨汇从律师的角度给大家做了一个他自己的解读。《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律师的形象,所以应该由律师来作分享,这最有意义。

杨汇从法律角度来看这本书,我是学中文的,想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有那么几个感想跟大家分享。第一,这本书的故事和文字写得非常好,优美生动的文字和鲜明独特的人物。这本书是从一个小女孩的角度来写的,从阿蒂克斯的女儿斯库特的眼睛去观察,语言非常生动,很流畅。一本书共31章,不短不长,读起来也非常流畅,可以让你一口气看下去。里面几个人物也都非常好,我特别喜欢他们两兄妹,还有好朋友迪尔。一个从来不穿裙子的典型的假小子,没有任何一点淑女风范,真的非常生动。第二,这是一部让人赏心悦目的电影。虽然这个片子是黑白片,且比较久远,但现在来看,它依然是很好的一部电影,依然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这部电影由格里高利·派克主演,是好莱坞影史上最英俊的男人之一,非常值得观看。第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就像杨汇讲的,法庭是一个讲证据的地方,你认定一个人有罪,对一个人作出判断,必须要有证据,而不能凭着你的臆测,凭着那些外观来判断一个人的罪,这是一种理念。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法庭上就是要凭证据来说话。美国是英美法系,有罪无罪由陪审团认定,判多少年刑由法官决定。而我们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由法官来定罪判刑,因为法官经过严格的法律训练,他有判断案件的能力和经验,能够准确判断,而普通的公民容易受偏见影响。《杀死一只知更鸟》这个案子是最典型的受偏见影响,陪审员依旧认为黑人有罪。第四,孩子成长的经历很有趣。书里面讲到了童年成长的经历。一个小女孩怎么长大,怎么来看这个社会,怎么来看街坊邻居。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小的时候都会觉得周围街坊邻居的某人是一个怪人,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他只是和常人稍微不同一点而已。在小孩眼中,这些东西往往都是很大的,很不可理解,不可理喻的,然后他们就去做各种各样很荒唐的尝试。这些有趣的故事,使我们阅读的过程非常愉快。第五,认识植根于我们心灵深处的顽固偏见的危害。整本书我认为最重要的主题是关于偏见的认识。整个镇上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偏见,第一是人种的偏见,对黑人的歧视。从南北战争到现在,美国的种族偏见一直没有彻底消除。第二是人群的偏见,即便一个种族之内各种各样的人群也有偏见,比如小说里的尤厄尔家族、坎宁安家族。第三是地域的偏见。美国北方对南方和南方对北方的偏见一直都有。去年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绿皮书》,就用喜剧化的方式讲述了美国南北方的不同。我们中国没有吗?也有,南方与北方有没有歧视?也有。有不同就有偏见,就有歧视存在,这是很客观的情况。还有职业的偏见,我们不希望孩子去从事某一项职业,这就是职业的偏见和歧视。一定要认识到在我们心灵深处的那种偏见。看待一个人,判断一个事物,要尽力去避免偏见。偏见不可能完全彻底没有,但我们可以努力减少它,尽量客观地去看待一个事情。我觉得这本书对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就是认清歧视和偏见。不要因为我们的一个歧视和偏见,就去“杀死一只知更鸟”。知更鸟只会给人类报晓,不会造成任何伤害,所以我们不要去伤害它。其实这也是法律的主题,平等的主题,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接下来是互动讨论时间。

书友:《杀死一只知更鸟》是一部反种族主义的小说,标题耐人寻味。知更鸟在西方象征着善良、本分。而故事中善良的黑人汤姆·鲁滨逊和怪人拉德利,他们都安守本分,却因肤色和身体的原因被世俗所迫害,在社会群体意识的作用下,公平、正义被泯灭。这本书是我工作以来看的最快的,共用了9天零碎的时间读完,且像个小学生那样逐句阅读,看得很认真。这本书让人读后有种善念长在心中。

书友:《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本书有现实教育意义。我看这本书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挺真实的。我认为,这本书应该给法官们看,给我们这种大陆法系下的法官们看。因为现实中法院潜规则特别多。我打过62场官司,赢了50次。但中间的过程很复杂,人情关系很多,过程很难。我们现在还是根深蒂固以官为本的国家,还是“父母官”为大。这本《杀死一只知更鸟》可以从一个侧面给法官们当教科书。

劳月:我个人觉得,这个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像这本书讲的故事一样。虽然这个案子最后从我们的角度来讲,被枉法裁判,但阿蒂克斯却跟他女儿讲:“这个案子判得确实是错误的,但是我们毕竟走到了这一步”,他启发孩子们说,“如果陪审团一致认为黑人有罪的话,几分钟就宣判出来了。而现实是一直拖到半夜,才宣判有罪。肯定是里面其中有一个人拖住了。因为陪审团要求是全员判决的,12个人必须全票判决。从这一点上讲,我们是进步的,我们毕竟已经开始做到了这一点。”

所以,我们看任何事情,都不能太理想主义,因为现实并不如我们所理想的那么美好。任何事情它都有个过程,阿蒂克斯虽然败诉了,但还有可能会上诉。现实中没有昭雪的冤案太多了,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有的。但并不能因此就断定我们的司法腐败,司法黑暗,这是司法发展的过程当中必然存在的问题。就像阿蒂克斯所说,“只要我们往前走一步,就是胜利”,并不一定要今天赢才是胜利。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都有他的问题,也都有他的缺陷。书里那个像女巫一样的杜博斯太太,她想戒掉吗啡所以要求兄妹读书给她听,其实她内心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有人确实很坏,但是也有人并不是表面上看的那么坏。看任何东西,要用成年人的眼光来看,而不是单纯的“非好即坏,非善即恶”。没有这样的事情,任何人都有问题,就像刚才杨汇讲的,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恶,所以看每个人的时候,要善良地去看。

书友:这本书是我看得最仔细的一次,看了两遍。第一遍的时候,前半部其实看得挺乏味,没有我期望的那种侦探小说的紧张情节,全是讲小孩子的生活片段。等我把整个故事看完以后,突然意识到前面有很好看的东西,尤其是语言翻译得挺好,非常有哲理性。它里面很多哲理性的语言,是值得一遍一遍去看的,尤其从文学角度来说的话,都是前后呼应的。

最大的呼应就是他说“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从他的角度去看问题。”到最后的时候说 “当你最终了解他们时,你会发现大多数人都是好人。”这个呼应非常好,而且是把各个片段一层一层的剥给读者看。包括怪人拉德利,它里面有很多伏笔,比如前面说在树洞里放礼物,救火的时候给她披毯子,到最后才出现了真正的救命。这一层一层都有一定的呼应,告诉我们,你要不断地去了解他,才知道他真正的本性。

还有最大的感受就是父亲对孩子们的教育非常有建树。斯库特每次跟哥哥打架,她的父亲绝不会只听哥哥的一面之词,还会听听她的理由,这样就突出了公正性。她总结父亲的时候,是这样说的,“他培养我们的形象,陪我们玩,给我们读书,对待我们随和又公正”。书里还写到爸爸指责叔叔不应该编故事而应该好好回答孩子的问题,不要去糊弄小孩,可以用一种比喻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或者幽默的方法来解释。这本书给我感触最大的就是怎样以身作则去教育正义、公平、公正。

书友:我第一次参加读书岛活动,这本书我没看过,但听说过。我有个问题,就是杨汇老师说的“我们至少要知道我们在作恶”,这里又延伸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要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在做恶?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不知道我们自己在做恶?第三个问题:不知道自己在做恶的根源,到底是因为教育还是宗教信仰的问题?还是我们的体制造成了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做恶?

杨汇:回答第一个问题。我现在想起年轻的时候常在网上或者在平时不注意的时候,会发表一些不当的言论,事后想起来非常后悔。因为用了语言暴力去伤害别人。大学的时候特别看不惯一些网络言论,总是跟网民吵架,曝光啊骂街式的。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一种歧视,就是一种暴力。事后想想,感觉是不对的。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发现了自己有不对地方,有罪恶感,然后就选择了一种背负。为我们以前所做的一些事情,一种暴力,努力地去洗刷,或者说承担更多的责任。选择这种背负感就是一种成长。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很多事情其实是内心的,我们不说出来,但有很深的偏见,有歧视,我们一下子很难改掉,因为社会进程太快了,新鲜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知道这个偏见存在,虽然很难去适应它。当历史的车轮滚动的时候,我们不去阻止它,有必要的时候要伸出一把援手,提醒自己哪些属于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决不能做。

对第三个问题,到底是怎么造成的?还是那句话,多找找自己的原因是吧。所以更多的要从理念和文化植根于内心的这么一种偏见去找,佛教有句话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作为个人来讲,能做的可能改变不了什么东西,但至少要知道我们现在很多东西是不对的,那么可能我们现在是沉默不语,但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还是要为正义站出来发声的。我想表达就这个意思。

劳月:刚才杨汇已经说得非常好了,我想补充一点。人不是神仙,在我们的一生当中都会有过错,都会有歧视,有偏见,都会有伤害。不管是身体上伤害、言语上伤害或者说情绪上的伤害,都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过错。那么怎么来发现“恶”呢?很简单,孔老夫子有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我们每天要反省自己,没有其他办法,用我们的理智,学会自己的控制力。包括读书也是这样的。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来滋养我们自己,滋养我们的理性,用理性来反省我们自己。当然这种反省不可能一劳永逸,所以要永远地去反省,这就是一种辩证的关系。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我们都是凡人,都会犯过错。我们意识到问题会改,但是改完了以后又有新的问题。所以反省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类理智的美德。因为有过错才有进步,人类才会不断地往前。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推到体制上去。世界上没有一个天生的罪犯,每一个罪犯,它都是有原因的,但最根本的还是你自己的原因。

书友:因为工作比较忙,这本书我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同样也没看。但我一直在听你们分享这本书,感觉这本书还是非常扣人心弦的。从一个平常的故事影射出关于种族偏见的概念。我想问,“被害者不一定都是好人”,那好人与坏人的界定又是什么?被害者不一定是好人,那么犯罪的人就一定是好人吗?

杨汇:这个好人与坏人的界定是有点复杂的,这才叫社会,是吧?我觉得,很多人虽然已经达到某种犯罪的地步,但他们的动机可能就是要保护自己的利益。比如说,你在某个网站购买一样商品,看到商品的定价是几块钱十几块钱,但实际支付的时候,它会自动跳转成金额的几倍。很无语,然后我还联系那个商家,反过来他说:“小姑娘你赶紧去报警,这个事情跟我没关系。”明明我支付的就是他的账户,就是他的电话号码,我联系到他,他反过来还充当好人。很难理解他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他们的动机无非就是保护自己的利益,就是为了谋取更多的不义之财,同时也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这个叫非法占有吧,是诈骗。所以我觉得大家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防这种网络诈骗,提高安全性和警觉性。

劳月:我想讲一个观点,现在是多元化时代,看任何一个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在法庭上没有善恶之分,只分有罪和无罪。检察院过去是查贪官的,而媒体记者经常会关注贪官的桃色新闻,我说检察院不管这个事儿,检察院不对当事人作道德上的判断,只作法律上的判断,有罪和无罪。你法律上胜诉了,未必在道德上就是对的。就像前不久我们看过的电影《误杀》,双方都是维护自己的孩子,都用了违法的手段,很难判断对与不对。杭州曾经有一个案子,5个子女告癌症晚期的父亲,要瓜分父亲的遗产。所有的媒体都一致谴责这5个子女,但法院却判决5个孩子胜诉。胜诉了未必证明你就是善良的,你就是好的。我们现在社会当中,好和坏真的不是那么很容易区分的,善和恶也不是那么很简单的概念。这个世界很复杂,一句话不能说得清楚,需要我们仔细去判断。

书友:我是第一次过来参加读书会的。听了这么多我也有一点感想。首先讲一讲这本书,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子的,常上树去偷鸟蛋,下水去捉鱼虾。前半部分很贴合我的实际情况,很有意思。后来随着故事展开,觉得和我的经历更贴合了,相当于自己又成长了一遍。这是一个慢慢成长的过程,看完这本书,也觉得成长了很多,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他父亲的教育方式,特别喜欢这位父亲。其实我父亲也特别好,言语上虽然不多说什么,但也是特别关心我,是一个好父亲。书中的父亲特别理性,可能跟他的职业有关。他是一位律师,教育子女公平、公正,不偏向哪一方。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又逐渐灌输一些人生哲理和道理。第三点就是在我小时候,我父母给我的教育,都是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要有正义感。由于从小就在这样的教育和培养中长大,周围人对我的评价也都是“脾气特别好,是一个老实人。” 但现实中老实人稍微有点贬义了。现在我父母又反过来教育我,社会很复杂,你也要多留个心眼,要稍微狡猾一点,放聪明一点。我现在是不是也在做恶?其实我现在心里很正直,很善良,但因为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里,我开始变得有心眼,开始变得较圆滑了。现在我特别不适应这样一段经历,因为还没有经历太多东西,我很害怕自己会变成特别圆滑的那样子。

杨汇:我大学毕业工作8年了,社会也把我的棱角给磨平了,看这体型就知道再不是当初瘦瘦的大头儿子或者大头娃娃了,因为身材已经胖成匀称了。我不想讲大道理,我认为走一条比较专业化、有一技之长的路,就足以在这个社会立足了。做为律师的我,经常会有人问这么一句话,“你们是不是经常和法官、检察官吃饭?应酬比较多吧?开销也很大吧?”我很肯定地说,从来没有跟办案机关工作人员吃过饭,一次都没有。即使一起喝过酒,那肯定也与办案无关。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其实是在变好,搞专业的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如果你一心扑在自己的专业上,把自己领域内的东西做好,外人也就不会来干扰你。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你是那样的人,以后大家也就都不会来找你了。如果你进一家比较好的单位,风气氛围也是很好的,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乱七八糟的事情就没有了。所以说,如果一个人有一技之长,会成为他人的依靠,或者会成为他人佩服的对象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就不用跟那些社会上的歪风邪气打交道。大家自己挣的是各自的钱,是凭本事吃饭就可以了。

所以我们再想一想,如果说很多时候不得已的,那么是不是因为自己本身的能力不够?对其他人的依附性就有点强?当然,在社会上行走,还是要注意情商的,如果只有智商,是不够用的,情商还是要有一点的。这就是我个人的一点感受。

劳月:我来谈谈我的经历。我是30多年前大学毕业的,我们那时候的大学生应该说是很傲的,是恢复高考第一届的大学生。我们读书的时候就有“舍我其谁”的感觉,大家都感觉很牛逼,认为以后的江山就是我们的。毕业后我进了检察院,在机关里上班,常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说:“年轻人最大的优势是你的朝气,你的闯劲,你的棱角和你的想法。但我还要说另外一句,尺蠖之驱能屈能伸,你必须去努力适应环境。”经常有人抱怨这个地方不适合我。这里涉及到一个怎么坚持个性和怎么适应环境的问题。年轻人来到一个单位,自然应该保持自己的个性,同时也要去适应现实的环境。我在机关单位几十年,每年都会有人给我提意见,说我“说话不注意场合”。我反问:“说话为什么要注意场合?如果我说错了,任何场合都是错的。如果我说对了,希望对方不要计较我说话的场合。”

你不能因为大学毕业以后有很多的现实与理想相违背,就认为社会环境有问题。董明珠在央视《开讲了》节目中说过一段话,“很多大学生都觉得自己很牛逼,来了就跟我谈要多少年薪月薪。我反问他一句,你能对企业作出多少贡献?年薪和你的贡献是对等的。”我们先要想到自己是有才华的,是有理想抱负的,但我们也要去适应环境,既能坚持自己的个性,又能适应这个环境。能够过得还不错,还能实现自己理想,然后又没有被同化,这样你就成功了。所以说,不要去纠结到底要不要圆滑,善和恶之间,在我们心灵当中都有做人的底线,学会妥协但不要超过底线就可以。同样圆滑也不能违背自己善的一面,否则同样也不会成功的。

书友:我说两句话,本来是不想说的,觉得来这里应该以听为主。刚才劳月老师这些话,给我点燃了表达欲望。其实我们在坐的各位都是普通人,不能跟马云、董明珠及律师精英们相提并论。我们对自己的人生都要有个定位,有饭吃有衣穿,然后还能来读书岛分享,就挺好的。每个人都过着平凡的生活,再不断地学习与读书,做一个真实的普通人,想笑的时候笑,想哭的时候哭,多好啊!这就是我想表达的主要意思。现在我们这个社会成功学说得太多了,我觉得更应该提倡的是平凡学,学做平凡人。看看历史上帝王将相有多少人能被我们记住名字的?曾经的状元那么多,经过几千年历史沉浮有几个人被大家记住的?所以,我自己给自己的定位,普通人就做普通的事情,每周能够进浙图作分享,这样的人生已经很美了,和平年代的我们都要珍惜每一天,这就是目前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书友:最后让我长话短说,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一个晚上就读完了。它结合了当时美国的历史,每一个人物都很有代表性。这本书在美国出版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因为它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开始居然不知道这个主人公是个女生,她家的仆人竟是位黑人。以小女孩的视角来写,文学性很强。

现在我想表达另一个意思,就是关于人生的感悟。最近我换岗位了,每天看上百份的简历,就有了一些感触。刚才那位女生问如何区分善与恶很有意义。劳月老师有一篇影评,评论电影《别告诉她》,这是一个美籍华人女导演拍的,说她的奶奶得了癌症,但全家人都不告诉她,而受美国的教育的她认为,不告诉本人真相是对奶奶的不尊重,她有权知道真相。如果从法律的角度说,当事人有权知道自己的病情,但从人情、亲情上来讲,不让奶奶知道是让她幸福快乐地度过余生。

现在再回到刚刚那位女生的问题上,就是怎样去理解“父母叫你去做老实人,然后又叫你做事多留个心眼”?其实我觉得关键一点是你要自己的决定,你想做什么样的人?你对自己的规划是什么?你希望怎么样在社会上立足?你觉得什么是成功?比方说像劳月老师,他在退休以后,还花这么多精力举办读书岛这样的活动,我认为他就非常成功。在我看来,他对社会做的贡献及对我们的影响,可能比他做检察官的那些经历更成功,对我们来说更有意义。所以,成功是让你自己去定义,你自己去思考的。

接着再回到杨汇老师之前说的,你要怎样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如果自己能力不强,总希望去依赖别人,依赖父母,依赖社会。但当自己能力强的时候,你就会独立,不要去依赖别人,然后就有了自己的思考,大家自然而然会觉得你很不错,对你有好感,而这个时候你也会自然而然心怀“善”而少“恶”,这样做起事情也就顺手多了。

当然,我觉得目前教育有一点不足的是,从小到大没有人教你怎么成为“独立”的人,怎么样让自己去定义“成功”是什么?但是从现在开始,去锻炼自己,多思考自己将要走的路,然后自己去选择,不要后悔。从现在开始也不晚。

劳月:今天我们就分享讨论到这里,下次活动时间是2月22日下午,分享美国女作家露易莎·梅·奥尔科特创作的长篇小说《小妇人》。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将在2月14日上映。欢迎大家借阅或者购买这本书,并去观看电影,然后和张子帆、郑晓林老师来讨论。祝大家鼠年新春快乐,谢谢!

(0)

相关推荐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知更鸟是什么鸟?

    幸好,有些人还清醒着 据说,奥巴马给自己的女儿公开的送过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杀死一只知更鸟>.知更鸟又名反舌鸟,它不做任何坏事,只为人们歌唱.在这本书中,知更鸟指的是善良正义,但却被罪恶 ...

  • 心头好| 《杀死一只知更鸟》:拒绝做偏见的附庸

    "我想,律师也曾经是孩子."--查尔斯·兰姆.这是作者哈珀·李在全书的扉页,引用的第一句话. 一.我们都曾是孩子 哈珀·李5岁的时候,曾见证过一场案件:9名年轻黑人被指控强奸了2名 ...

  • 《杀死一只知更鸟》:当你格局不够,就容易看不惯别人

    1992年,从纽约到波士顿的一趟列车上,教授托马斯端起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 透过雾气迷蒙的镜片,他察觉到身旁的老先生是位盲人. 正值洛杉矶发生暴乱,二人不约而同聊起了美国的种族偏见. 老人告诉托马斯, ...

  • 麦子·亲子 | 《杀死一只知更鸟》:好父亲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次阅读<杀死一只知更鸟>尚且年少,看过之后并无多少感想.再次翻看,已经人至中年,收益良多. 它是美国女作家哈珀·李发表于1960年的长篇小说,1961年即获得普利策奖,是美国图书馆借阅 ...

  • 《杀死一只知更鸟》| 黄昱宁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美国作家哈珀·李生于阿拉巴马州, 曾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及其他众多文学奖项. 关于本书 <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原著和同名电影都有巨大影响力.<杀死一只知更鸟>在美国图书馆的 ...

  • 读书岛第77期活动纪要:劳动节里的阅读分享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7期 (总第77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工人作家 邹元辉 分享时间:2021年5月1日(周六)下午 分享地点:镇海培菊图书馆 镇海图书馆云直播 录 ...

  • 读书岛第75期活动纪要:如果我们生活在宋朝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5期 (总第75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历史文化作家 陈华胜 分享时间:2021年4月10日(周六)下午14:00 分享地点:南宋书房.文澜读书岛 ...

  • 读书岛第78期活动纪要:重新认识工人和诗歌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8期 (总第78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阅读推广人 劳月 工人诗人 刘景洋 分享时间:2021年5月15日(周六)下午 分享地点:杭州市职工文化中 ...

  • 读书岛第76期活动纪要:从书里走进宋朝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6期 (总第76期)活动纪要 分享嘉宾:南宋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姜青青 分享时间:2021年4月24日(周六)下午14:00 分享地点:浙江图书馆2059室 录音整理:郑轩 文字 ...

  • 读书岛第74期活动纪要:自然就在你的脚下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4期 (总第74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浙江理工大学教师 杨小峰 分享时间:2021年3月20日(周六)下午14:00 分享地点:浙江图书馆集体视 ...

  • 读书岛第73期活动纪要:植物学是一门令人愉悦的学问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3期 (总第73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自然爱好者 林捷  圆蜗牛艺花园创始人 圆蜗牛 分享时间:2021年3月6日(周六)下午14:00 分享地 ...

  • 读书岛第83期活动纪要:在新昌认识梁柏台

    迎建党百年 <人民司法开拓者梁柏台传> 走读分享会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13期 (总第83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党史专家 陈煜忠 分享时间:2021年7 ...

  • 读书岛第84期活动纪要:追忆先生之风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14期 (总第84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嘉宾:汤洵.唯敏.徐涛.张海龙   分享时间:2021年7月10日下午 分享地点:浙江图书馆二楼报告厅 录音整理: ...

  • 读书岛第72期活动纪要:敦煌和它的守护人们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2期 (总第72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张涌泉           浙江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刘进宝 分享时间:2021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