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为何会经久不衰,享誉世界?

一提起瓷器,大部分人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是青花瓷。并且,一再刷新瓷器拍卖纪录的是它。

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6.85亿成交(2011年)

鬼谷子下山大罐 2.28亿成交

青花瓷不但中国人自己认,外国人也认。

阿拉伯地区将元青花视为珍藏。

风靡欧洲的“克拉克瓷”,也是青花。

可是,为什么是青花?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统的青瓷当仁不让论技术复杂效果华丽,高温颜色釉、粉彩、珐琅彩各擅胜场,为什么偏偏是既不最古老,也不最高难的青花瓷成了中国瓷器代表的“国民瓷器”?

青花瓷成熟前,我国已经有悠久的瓷器制造史。也产生了许多名窑名器。比如唐代越窑的秘色瓷,比如宋代几大名窑等等。可是,它们的质地都不够坚硬,抗冲击力弱,甚至需要增加胎体的厚度来提高强度,使其不易损坏。

为了提高瓷的强度,就需要提高烧成温度。当然,不是古人不想提高烧制温度,而是因为原料不过关。瓷器原料中支撑高温烧成性能的成分是三氧化二铝,如果原料中含量不高,那么就算将烧制温度提高,也只会把瓷器烧坏而已。

同时,三氧化二铝在高温烧成的瓷器中显色为白色,所以,瓷器因为原料中三氧化二铝含量低,烧成后瓷胎的颜色也不够白。这时候我们就看出青花瓷的要求不一般了。

首先它必须是烧成温度高于1280度的高温硬质瓷。中国在世界上最早造出了高温硬质瓷。依靠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在今天河北河南一代,蕴藏着天生三氧化二铝含量高的制瓷原料。于是在隋唐到宋代,河北邢州的邢窑、定州的定窑,河南巩县的巩窑等生产出了质地细密,洁白胜玉的白瓷。

这是真正的高温硬质瓷。窑温甚至达到了1380度。与之相匹配,可以胜任高温的瓷窑也发展出来。随着金灭北宋,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北方邢窑、定窑一系的高温硬质白瓷随着战乱逐渐荒废了。北方的窑工来到南方南宋的辖区,将经验和技术也代到了南方。但是他们很快发现了问题:南方缺少天然高三氧化二铝含量的原料。南方制瓷的原料瓷石含三氧化二铝不高。同时石英的含量过高,石英在烧结凝固的过程中因为膨胀系数太大,石英含量过高就导致无法制作大型器件,只能烧小型的杯盘碗盏。于是高岭土走上了前台。

匠人们在南方发现了含三氧化二铝成分极高的高岭土,他们将高岭土与瓷石混合使用,得到了三氧化二铝含量高,石英含量低的原料。这就是著名的青花瓷胎的“二元配方”。原料问题解决,适合烧制高温硬质瓷的瓷窑也逐渐在南方推广,到了元代,南方的高温硬质瓷终于面世了。

一直以来,元青花都被认为是一个迷。仿佛横空出世一般,在出现后仅仅几十年,就把青花瓷推上了第一个艺术顶峰,下一个顶峰的出现,就要等到清康熙年间了。

南方高温硬质瓷的出现只是个基础,元青花的爆发,还需要其他几个因缘的际会。技术上是釉下彩技术的传承。釉下彩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器身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一次烧成。烧成后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覆盖,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青花就是釉下彩的一种。在青花瓷成熟之前,釉下彩技术在中国早已出现。唐宋长沙窑和吉州窑的釉下彩装饰已经非常成熟。

青花是特定使用含钴的色料作为蓝色着色的釉下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雏形所以彩绘技术一直是成熟的,需要的,是能将之推上艺术高峰的人。

元代,文人在政治上受到打压,没有了上升通道的文人寄情于艺术。“元四家”是山水画走向文人画的代表。同样,中国画的技术也在失意文人的手中带入了瓷器制作。用毛笔在瓷胎上用国画技法描绘图案,才是元青花一出现就攀上艺术高峰的原因。

宋 磁州窑风花雪月酒色财气梅瓶

有了高温硬质瓷,有了顶峰的纹饰绘制工艺和画家,青花瓷的出现只剩下一个最后推动了。因为,在之前的中国,钴蓝色纹饰并不流行。唐宋时期流行的釉下彩纹饰,大多是褐色、黑色。蓝色纹饰在民间并没有多少人接受。

这个推动适时就来了。随着旭烈兀西征的胜利,蒙古人统治了中东大片阿拉伯文化的地区。这个地区的居民,就喜欢蓝色的花纹装饰,他们尤其喜欢当地出产的颜料那种发色蓝中带一点紫的蓝色纹饰。他们向中国的制瓷业发出了订单:在这个需求的推动下,青花瓷诞生了。

也因此,元青花开始就用的是进口的蓝色颜料:发色蓝中带一点紫的“苏麻离青”。以满足主顾的爱好口味。这也是元青花的精品大量保存在中东阿拉伯地区,国内反而并不多见的原因。实际上,直到明代前期,青花还没有被普通人接受,大部分只是为了出口而生产。明朝来了,情况一下发生了改变科举恢复,读书人又有了上升通道,元代短暂的绘画高手进入制瓷业的时代过去了。在青花上绘制图案的,又变成了普通工匠。明代的青花纹饰,就很快走向了固定纹饰的绘制。

固定纹饰是匠人可以反复使用从而熟练掌握的,相比之下,其艺术水平大大下降了,但相比之下却带来了一个好处:可以大规模批量复制生产,产量大大增加了。而明代的青花遇到了新情况,随着中东的战乱和明初的海禁,来自中东的订单大大减少,于是在明初短暂地还使用了中东进口的“苏麻离青”后,国产青料取代了进口货。中东的土豪没了,但欧洲人来了。随着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东方航线,欧洲人进入了东亚世界的海上贸易市场。

很有意思的是,欧洲人也喜欢蓝色花纹装饰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是他们从没见过的高温硬质瓷,一下就打动了欧洲人。于是欧洲贵族取代了中东土豪,成为青花瓷新的海外大单提供者。但欧洲贵族与中东土豪在口味上有点不同,不大喜欢发紫的蓝色,而是喜欢海水那样的蓝色。于是从明代中期起,随着外销瓷器的色调转变,青花瓷的总体色调也开始转向符合欧洲人口味的纯正海蓝色。那时候葡萄牙大帆船将整船的青花瓷遇到欧洲。万历时,荷兰人俘获了一艘装载有十万件中国瓷器的葡萄牙大帆船,并将瓷器在阿姆斯特丹拍卖,引起了轰动。因为葡萄牙人打死不说产地在哪,于是只好用船将青花瓷命名为“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

当然,这还是中国的大单外销青花瓷。长时间的大单青花瓷生产,使得青花瓷在外销之外,有了进入中国百姓生活的机会。虽然艺术性下降,固定装饰花纹中各种吉祥图案也满足了普通民众的审美。一件便宜但坚固耐用,还绘有吉祥图案青花瓷,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即满足了使用的需求,也满足了审美的需求。因此,原本在国内并不流行的青花瓷逐渐风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被广泛接受了。

到了清朝建立,青花瓷却意外迎来了另一个艺术高峰。康熙时,以“清四家”为代表的山水画派受到追捧,王公贵族喜爱中国画风格的青花纹饰,并成为主流社会风尚。于是在这一时期青花瓷装饰中又出现了元青花那种追求中国画效果的风尚。

在技术上,为了追求对中国画的模仿,随着发色青翠艳丽的产自云南的钴蓝原料“明珠料”的发现和使用,青花瓷制作工匠通过使用几种产地不同产地的青花料绘制青花纹饰,使纹样颜色产生更多的色阶变化的办法,按照通俗的标准青花纹饰中出现五种不同色阶变化即为纹饰精品,色彩变化号称“墨分五色”,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松鹤纹罐

一般绝大多数青花瓷的纹饰都为二到三个色阶,康熙时最精彩的作品色阶多达十三个,甚至在一笔一划中也能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无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犹如水墨画。这样,康熙青花瓷成功实现了中国画画风和表现力的回归,攀上了青花艺术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清康熙 青花开光花卉纹盖罐

就这样,青花瓷实现了从国人到洋人,从宫廷贵族到普通百姓,从贩夫走卒到文人墨客的广青睐。从而,真正成为代表中国瓷器的“国民瓷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