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亡之道在于变革,变革之术在于不变。老穆眼中汽车金融众生相。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望着打开的空白文档,构思着该从何处下笔。出自杂剧桃花扇中哀江南的这句话一下子从脑海中浮现出来。以这句话作为今天的主题,竟忽然觉得无可替换。
在没有信息传播障碍的时代,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信息不在闭塞,一切信息均无处可躲。只要认真观察,认真分析,趋势预测变得不再那么困难。我们也可以尽早的做出判断和权衡,及时的应对。但也正是因为信息传播无障碍,同时也会让我们犯上选择恐惧的症状,更容易迷失,更容易气馁,更容易失去前行的动力和信心。
洗牌无可避免,切勿心存侥幸
从最近发生的很多事中,我们基本可以做出判断,汽车金融应该再一次进入了相对的波谷。整合时代无可避免的准时到达。对于我们汽车金融人,将在2004年以后,再次面临一次重大的选择。那么,这种判断从何而来呢?
首先,中美贸易战看来不可避免,估计将会异常激烈。贸易战中没有赢家,只是看谁在最后损失相对较小。而与美国相比,我们处于明显的下风,因此任何盲目的乐观都是不可取的。贸易战中的重头戏就是金融战,那么汽车金融作为其中的一支,当然也就无可避免。道理很简单,当我们处于守势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资源集中管制,集中分配,确保底线不被击穿。这又说明什么呢?用我们通俗的语言就是:这段时间钱紧将成为常态。
其次,经济相对低迷必然会在汽车市场予以体现,汽车市场销售低迷也自然会在汽车金融市场予以体现,不管是汽车市场火爆还是低迷,往往都是竞争最为激烈的时刻,也就是风险最容易孳生的时刻。但是风险的表现形式却不尽相同。火爆的市场环境里,市场向好,资源相对较多,各方势力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往往会突破底线,通过高收益率和高市场成交量获得最高的回报,也正是一个潜在风险积累的过程。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中,资源收缩,市场就会开启自动洗牌的通道,净化市场,同时对冲风险。这时候的众多从业者面临被洗牌的风险,而寡头也就会相应凸显出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抱朴守正,笃行致远
汽车金融市场在中国,严格意义上来讲绝对算不上一个成熟的市场,因此在通往成熟的市场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两级分化,有呼爹喊娘痛不欲生的,就也一定会有志满意得,春风得意的。在成熟的法律法规、完善的市场监管政策、合理合法的产品流程未整合到位前,汽车金融市场无论如何分析,如何编织故事,终离不开资金和风险控制两个核心竞争力。我们不妨尝试着对市场上的主要玩家做一个分析,可能很多问题就能变得迎刃而解了。
一、仍陷在条条框框制约,转型缓慢的银行
先来看看我们的银行体系,可以不夸张的说,大多数银行都在或多或少的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汽车金融业务中来。但是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没有几家银行真正的把汽车金融做成了自己的品牌。原因何在?
首先,源于体制的制约。银行的盈利在于经营风险的能力,而在国内特殊体制下,银行经营远远不能达到市场化运作的水平。当惯了多年大爷的银行体系,从观念,到能力,再到人员储备,还远远不能达到独自开展汽车金融业务的能力,且无法有效独立控制风险的能力。于是我们看到了晋城+灿谷的模式,工行+众安担保系的模式。
其次,经营灵活性不足。汽车金融已经进入了产品定制时代,我们需要面对客户的各种各样不同的需求。不仅仅在终端金融产品中体现,即使是针对主机厂的对公金融产品,定制化和个性化以及多产品的组合化都已成为合作的必要前提条件。这对于多年来一直中规中矩,习惯制定规则的银行而言,也是一道必须要踏过的门槛。
再次,银行传统思维惯性对业务发展产生的阻碍。多少年来,银行在信贷业务中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虽然都在说转型,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基础,但是在实际洽谈业务过程中,又有多少能做的到?相对封闭、相对谨慎的环境没有什么不对,但也会造成市场机会的丧失。
虽然如此多的问题,但是汽车金融业务有确实是抢手的山芋。这也是有想法的银行不愿放弃的。而且呈现出了各自的不同特点。
先看看大的股份制银行,纷纷成立各自的汽车金融中心,利用渠道的优势和业务开展积累的经验,纷纷抢占各大主要主机厂。通过整个产业链的合作,打造完整的汽车金融生态圈。
再看看城商行的新玩法,例如郑州银行,和宇通客车、天伦燃气合作成立金融租赁公司,通过租赁公司业务开展的灵活性来弥补自身产品适用性不足的短板。形成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这无疑也是一条非常好的实践之路。
但是不管如何,对于汽车金融业务,银行很难打造自己的闭环生态圈,都会要借助外部的力量来进行市场拓展和风险管理。而唯一可能发生变化的是,风险的管理水平会逐渐提高,风险处理的方式会逐渐成熟。产品的生态链特质将日益突出。这就一定会需要以某种形态出现的金融科技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的协同。不知道这是否也会成为SP的一种转型方向。
二、中流砥柱、稳步前行的厂商系
说完银行,再来看看我们的厂家系。不管市场如何变化,我始终坚持厂家系金融公司或者融资租赁公司都会成为市场的主流。这不仅是由于其自身的渠道资源、专业能力、主机厂背景、资金融通能力均具有优势,更是在于他们对于产生消费场景的把控。这些先天优势是与生俱来的,也是短时间内不易被超越的。
厂家系的金融机构主要是依托自己的品牌销售渠道进行金融产品营销和推广,特别是市场上主流品牌,都牢牢的把控着自己的金融产品控制权。而一些非一线主流品牌,却又不得不开展多品牌金融业务。当然,GMAC应该是个个例,不具备普遍性。这种依托经销商为主的模式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消亡和变更。根本原因仍在于同一体系内的有效沟通控制机制。随着各大主机厂都在由生产、制造、销售汽车向为客户提供整体服务解决方案的转型,势必也会向市场端传导,引起经销商经营模式的改变。这种转变一旦形成,将有可能对单一的SP形成巨大的冲击。
而厂家系金融公司受银监监管,在产品的灵活性上无法和融资租赁公司竞争,为了适应客户越来越多的需求变化和还款特点,于是我们看到了奔驰、GMAC成立融资租赁公司的消息,随着产品线的进一步丰富,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厂家系金融机构依旧会牢牢占据食物链的顶端。
厂家系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具备汽车产业链整体整合能力。通过对用户买车、用车、换车全链条的有效控制,可以进行金融产品的多种组合,针对不同需求客户设计足够多的定制方案。更是善于进行总成本的平衡与分配。例如厂家的贴息,市场杀伤力无与伦比。随着厂家营销能力的日益加强,必然会传导为对市场的有效控制,同时与产业链各主要合作伙伴的强强联合也必然会不断涌现。北汽新能源的换电联盟已经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而尚未透露的金融支持计划更是值得期待。
所以我一直在呼吁,有实力的融资租赁公司、SP代理商,最好反过来做汽车品牌的经销商,离开汽车,金融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根基。任何营销活动的发起,也一定是从车开始的。
三、整合资源、充满变数的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
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作为汽车金融市场的新生力量,凭借着灵活的产品优势迅速切入市场,成为汽车金融的一股新生力量。然而金融租赁和第三方融资租赁又有着截然不同的市场表现和侧重点。有着银行系背景的金融租赁公司凭借着强大的股东背景,成为银行系产品有力的补充。而争夺的也是高端市场和优质客户。并依靠集团金融背景优势形成自己独有的产业链条,有传统的车金融向家金融扩充。
去除背景深厚的金融租赁公司,第三方租赁公司又进行了二次分类。以易鑫、大搜车为代表的有着深厚背景的公司,正沿着抢占市场份额---资本市场变现---形成生态联盟的路线一路狂奔。以广汇、国机为代表的经销商集团旗下的公司也正依托集团强劲的市场份额以及背书能力,在金融市场不断跑马圈地。以瓜子、优信为代表的公司同样依托自己在二手车领域的积累和优势,反向向新车直租领域逆渗透。而无背景、无资金、无资源、无人才的众多凑热闹性的融资租赁公司,恐怕将会面临被整合与被淘汰的命运。
我们不难发现,一条汽车金融发展之路已经清晰的显现在我们面前。而无论哪一种方式,哪一类公司,在如此的形势下最应该做的就是抱拙守正,走正道,练内功,讲诚信。积极面对行业的变革,努力提升客户的体验效果。通过价值产生溢价,交易并不都是只能通过无偿付出才能走的通,关键是要让我们的服务,我们的产品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