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归汽车金融本源,搭建新结构,创造新模式

不出预料,汽车金融界的大变革还是来了。随着一波接一波的监管政策的下发,每个从业人员都在密切关注下一步的动向,以及可能带来的诸多变化。笔者认为,目前仍处在让子弹飞一会的阶段,很多具体的细节要求仍要看市场的反应做出调整。但是大势是不容改变的,强合规、控风险、净化市场一定是这个阶段的主流。我们必须根据这种趋势进行调整,而且应该是结构性的调整。汽车金融野蛮增长的时代已经接近尾声了。那么,今天的这篇文章会针对什么才是回归本质,如何搭建新的业务结构,以及如何创新业务模式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回归业务本源才是正途
我们一直在讲,杜绝市场乱象,回归业务本源。但是我们是否认真的考虑过,市场的乱象到底是什么?业务的本源又是什么呢?乱象指的是没有足够的秩序,体现在合规方面。市场鱼龙混杂,大批从业者其实根本不具备汽车金融的从业资质和能力。各种产品拼的不是匹配度,而是各种无底线、无节操。利用风口,赚了钱再说,风险来了,抹抹嘴跑了。留下了一地鸡毛。我甚至一度怀疑,所谓的互联网金融,他们真的是做汽车金融的吗?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汽车金融市场进一步繁荣发展吗?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结果是不尽然。这些就脱离了汽车金融业务的本质。
汽车金融业务的本源或者说本质又是什么呢?我个人更喜欢用汽车金融服务这个词。也就是说本身的属性是服务。为我们的消费者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产品,帮助他们实现购车的梦想。而本质也是一种对于风险的经营。那么关键词就出来了,一个是提供服务,一个是经营风险。这也就是我个人认为的业务本源。所有的变化其实都离不开本源,也是基于本源产生的变化,一旦偏离,就会出现问题,也就是我们说的市场乱象和风险丛生。
提供服务的核心是什么?我想有两个主要层面:一是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二是可以让客户轻易享受到优质服务的能力。我们的从业企业可以认真的想一想,就这两条标准,自我评价一下,我们可以得多少分?概括来说,就是消费者能否在放心的环境中,轻易的得到与自己需求和能力相匹配的产品,以及与之配套的各项前置性和保障性优质服务,从而产生愉悦和安心的感觉。
另一个重点是经营风险,这也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一单汽车金融从获客开始,到还款结束的整个过程才是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过程,而市场上不乏很多从业者,在他们心中,为消费者放款,获得高额收益就已经完成了他们心中的风险管理闭环。后面的事情,如果能赚取高额利润,那就参与一下,如果风险扩散,就溜之大吉,这种现象是广泛存在的。也恰恰是我们监管部门应该重点整顿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验证了笔者的一个看法。汽车金融市场的主流仍应该是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因为他们跑不掉也躲不掉。既然要承担全流程的风险,那么也就势必会成为市场的主流。
如果说回归业务本源是整体调整的指导思想,那么如何实现呢?自然会引出我们的第二个话题,搭建新的业务结构,为业务回归本源提供可实施性的业务框架。
二、搭建新的业务结构才是办法
按照回归业务本源的思路,势必会发展到如何实现。在实现的具体方法之前,也会对业务结构进行重新的梳理和调整。在这方面,其实监管部门已经给出了一个参考意见,就是提出担保人担保资质的问题。于是融担公司闪亮登场。但是笔者个人认为,这只是一个抛砖引玉的铺垫过程。
众所周知,融担公司牌照的获取难度有多大。即使有了融担公司,对你的资金能力,保证能力要求又有多高。而传统的融担公司虽然具备担保的资质,但是是否具备担保的能力还是存疑的。所以说,要求融担介入只是一个过渡性政策,或者说是一个启发性政策。主要是告诉我们一要业务合规,干自己该干的事。二是要搭建好防控风险的结构,确保整体风险可控。
同时,上篇文章笔者也曾提到,监管部门开始调研保险公司信保产品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的可行性。这种信号释放的已经足够强烈。门槛看似低了,但其实要求更加严格了。重点要求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能力和产品管理能力。其实和我们第一部分讲的是一个道理,也就是产品的适用性和风险的可控性的问题。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瞬间就会觉得柳暗花明,基本可以肯定两个问题。其一,业务结构调整会成为必然,将风险更加分散。其二,不是你有了身份就能上牌桌,还要看你有没有这个能力。也就是说,单纯的通道模式,背书模式走不通,因为这种模式只是解决了结构的问题,但是没有解决实际分散和化解风险的问题。而且更容易把保险公司也拉下水。我想,2004年的履约险之灾不该在重演了吧?
我想大多数朋友的想法还处在一个误区,包括以前的我,认为保险公司根本不具备兜底的能力,也不具备资产管理的能力。充其量就是一个通道公司而已。其实在现在,我也依然持相同的观点,那就是目前保险公司的履约保险并不能真正的解决本质性的问题,其实真正的兜底方还是渠道。保险公司挣的是资质的钱。性命攸关的问题,或者说风险把控的源头其实还是在于渠道方。正因为源头自己无法控制,所以银行也好,保险公司也罢,其实是不敢轻易入场的。
但是市场发展到今天,随着局势的变化和发展方向的逐渐明朗。我们依旧可以大致确定几个方向。一是银行和保险公司不会退出汽车金融这个主战场。二是通过合理的分工和有效的协作,也在通过这种结构性的调整来完成强强联手。银保监的合并其实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提示和启发。
所以说,目前的系列调整都是在为了重新搭建结构,也就是市场通路。我也大胆预测一下,下一步的重点一定会放在实际资产管理能力方面。只有这样,结构才能搭的稳当,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继续推演我们的假设,如果我们上述的预测成立,势必就会引发出一个新的问题,也就是用什么样的业务模式和操作方法来真正实现有效规避风险。那么我们今天的第三个话题就是模式创新的系列思考。
三、解决实际问题的才是好模式
无论思想还是框架,如果高高的悬在半空,那么一切都是空谈。所以最重要的是落地,是实践。这也是老穆入职新单位,进入新行业的核心诉求。寻找舞台,让想法通过实践去检验。由于涉及保密的问题,这部分只能说说思路,具体方法就不重点描述了,我们市场上见。
实际资产管理能力的建设的核心在于资产有谁来管,谁来管资产,谁就才有核心的话语权。所以,大家完全没必要质疑银行和保险公司在这方面的企图。最终要达成的一定是具备真正的资产管理能力。但这毕竟是脏活和累活,以前也只是提提而已,但不会有真实的行动,而今非昔比,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的严控金融风险要求,已经倒逼机构们去全力以赴,努力调整。

资产管理能力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集合行业内各个领域的优秀企业,共同搭建一个资产管理平台,完成点到面的产业布局一定是最终的方向。银行和保险公司不一定要自己做,只要能为所用就已经足够了。这也就是老穆我反复强调的竹林共生法则。
资管平台搭建的最终目的是将业务的核心掌握在责任最重、能力最强人的手里。从而全盘的把控风险和管理的主动权。从而渠道方也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导流方。从而完成整合结构搭建后的落地。
资产管理平台的搭建既然需要一个过程,那就必然是一个中长期目标。那么短期的目标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将大结构中的资方、保险方、渠道进行利益、责任和义务的平衡。避免相互绑架的行为。避免各自为战,而需要形成一个紧密合作的共同体。
在目前这个结构中,貌似渠道方最弱,其实不然。在业务开始后,当到达了一定规模,渠道方其实是最有话语权的。因为其最近接终端,并且承担着最为重要的兜底担保责任。作为银行和保险公司,就要调整自己的思路和行为方式,不能高高在上。既要管理好渠道,又要服务好渠道,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旦平衡关系被打破,也就是该出现风险的时候了。
所以原则一旦确定,就要付诸行动。就要和渠道方共同发展,用一种投行的思维和行动去参与到业务之中。这才是深度的绑定,真正的穿透。在这个结构中,保险公司其实就是桥梁,起着保持整体平衡的作用。
至于如何去达成这种平衡,以及用什么方法保持这种平衡,具体的方法由于涉及到笔者下一步的工作,在这里就不遍具体透露了。也请我的读者见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