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读(001):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
缘 起
由毓慧老师撰写的专栏《慧·见》(共100期)已经和大家告别好几个月了,一些热心印友总是恋恋不舍,希望有机会能再看到毓慧老师的文字。经过金石君反复努力,毓慧老师终于同意再开专栏,继续和大家一起交流印道。新的栏目名为《慧·读》,两周一更,主要分享毓慧老师的读印心得,试图从方寸之间的印文或边款,去探寻作者创作的根源及背后的故事,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鉴赏能力。如毓慧老师所言:“读方寸印,观自在心。”,就让我们一起用“心”和“眼”去寻找方寸之间的大美吧。
第
01
期
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
一友人曾与我聊起,对徐三庚情有独钟,感念友人的随性与纯粹,“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慧·读》就持此石,从这方“袖中有东海”说起。
也可以说是从东坡先生说起。此语出自苏轼《文登石诗》,与其说这是一首诗,不如说是东坡先生的一次游记,讲述了他的一次海滨之旅,并携回了心爱的美石回家养植所钟爱的菖蒲一事,不知东坡先生看到今日一度被用来炒作牟利的清雅菖蒲,还会不会千里迢迢地将东海装于袖中。
△徐三庚
徐三庚,号袖海,他以此刻有多方自用印,大小朱白,如排山倒海。袖海,亦取自于“袖中有东海”之意。
读印,即观心。一方印,如诗,如画,如歌。一样的“袖中有东海”,想必东坡先生与徐三庚心中各有情境,而此时的你,面对这样的一方印,心中又是何感受呢?
今日开篇,缘于友人之所好。我于习篆以来情有独钟吴让之,徐三庚早期参完白山人意趣,后亦曾师法让翁,亦时常有所关注。作为皖派举足轻重的人物,其印作流转妍美,笔势飞动,线条疏密感极强,在小小的印面上能够形成强烈的节奏感,时人誉其为“吴带当风”。今日一方“袖中有东海”,刚柔相济,也似乎让我看到了被定论“习气渐深,终成流弊”之外的,另一个面目的徐三庚。
△袖中有东海(清·徐三庚)
“袖中有东海”这方朱文印,圆润之余充满清刚的方峻意味,寓流转的婀娜于方折之中,清晰可见他所师法的《天发神谶碑》独特的气质对于他篆刻的影响。
印面五字,就布排而论,规则整饬,不及二四六字;随性自如,五字也不及三字七字,总之,五个字的章法排布并非易事。
此印在章法安排上无越雷池,五字二二一排列,将“海”字独作一列,占两字的高度,“海”字取纵势,合乎此字的结构特点,纵向的伸展,上密下疏,长长的收笔错落有致,更突出其婀娜之态,向右延伸的末笔,恰到好处的与右边的四字紧密结合起来,穿插紧密而自然。为避免印面过于分散的块状留白,“中”字汲取了金文元素,丰富了印面右下角的留白,同时打破了与“东”字同样的左右对称结构平均留白的局面,徐氏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在此亦得以一观。
徐三庚制印由浙派入手,力追秦汉,后于皖派邓、吴之后,别树一帜。是以早年所作浑朴古厚,中年后益发的婉约轻盈。对于疏密的夸张处理,在树立其鲜明的个性之余,被称习气深重的同时也颇有对他于世俗妥协的微词。徐三庚终生布衣,靠鬻艺为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篆艺上,融合市井的审美因素在所难免,之所以被有失偏颇的百般诟病,也许只是缘于个性越强烈,而所谓的习气也就会越发的刺眼。
王光烈在其所著《印学今义》中对徐三庚有如是评价:“作印至精处,亦当有此意境,必疏处极疏,密处极密,白处极白,红处极红,始能映带生趣。此诣宋元以来,知者甚尠。赵悲盦深得此中三昧,所摹汉铸,故能独到。徐金罍神明乎此,作印于以有奇趣,虽稍觉过当,然亦不愧一时名手也。”这也是我在读厌了“习气渐深,终成流弊”后,颇感淋漓畅快之词。
慧·见精选好文
⊙慧·见(第10期):无缘“诗词大会”桂冠,只因没读过这方印
⊙慧·见(第30期):如果这个“御史中丞”是司马懿,他会做这种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