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无常
《心经》现在流传最广的是玄奘的版本,玄奘版与鸠摩罗什版非常接近。不过我还是喜欢那句著名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鸠摩罗什译的)。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注:语出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我不将它放在心上,它对我便毫无作用~
“一切属他,则名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乐。”(注:语出《大般涅槃经》)。
佛经翻译界译而不作两位大宗师,都没有自己的著作遗世,也丝毫无损这两位大师的宗师地位。《金刚经》有七种译本,其中便有玄奘的版本,这些不同译本也都流传了下来。要说汉文水平,那玄奘的汉文水平肯定比鸠摩罗什高了。但为何鸠摩罗什的译文最有生命力?为何一千多年下来,人们都主动选择读鸠摩罗什的译本?玄奘译经二十年,译出一千三百多卷;鸠摩罗什译经时间远不如玄奘长,译作只有三百余卷。可鸠摩罗什的译文直到现代依旧广为流传,而玄奘只有一部《心经》最为人所熟知。因为玄奘翻译的多是高难度的佛教理论,不是做佛理研究的人,一般不会看玄奘的译文。一直怀疑《心经》是玄奘创作伪装成译(心经有南北朝本):
《心经》:玄奘比鸠摩罗什翻译得美。
《金刚经。》:鸠摩罗什比玄奘翻译得美。
鸠摩罗什译出的《心经》:“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所谓:曲高和寡,古今殊同。
空空空色色色
俺的解读:
爱是无常,只是你以为它会永恒。
但以概率论来说,如果两个相爱的人为对方等待的概率都是80%的话,那么这两个人真正能相守的概率就只有80%*80%=64%
大爱无私,至爱无我,佛法中叫做慈悲。慈悲心不求回报,永恒不变。执着一念,心生邪魔!须知人心原本如水,清凉柔和,善利万物而不争。可贪念之火使之燥热,滚水烫伤自己也灼伤他人。嗔心大发时又化为滔天洪水,汹涌巨浪吞噬自己也为害众生。痴毒起时,心冻成冰,坚硬无比,可割裂皮肉,甚至冻结整个世界。心还是那颗心,水还是清凉柔和的水。是要任由贪嗔痴三毒将之变成洪水滚水冰水,还是回复至柔至善的水,全在一念之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缘生则聚,缘灭则散……因缘二字,有因有缘,方为因缘。岂有什么都不做,坐等命运来安排的道理?佛家认为,命运是存在的。所谓个人劫数,其实是一种因缘果报的轮回。但人可以依靠自身力量改变命运,所谓信命而不认命。星云大师说过,因果不是宗教教化的戒条,是人人心中的一把尺,度量着自己一生的命运,刻画着人世间善恶的长短,也为你我量身定做一个未来的我。
佛家讲六道轮回,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菩萨、阿罗汉才能跳出三界,不入轮回。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意为觉有情。菩萨可以是普通人修行而来。当一个普通人觉悟到了众生的痛苦,同情众生的痛苦,进而发心要解救众生的痛苦,这就是菩萨。'菩提’是觉,'萨埵’是有情,菩萨是觉悟了的有情人。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而痛其骨,故而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现在是过去的镜像。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明知不可为也该为之,那是让我们保持不被麻木淹没。即便无力改变这悲惨的结局,可如果还懂得悲伤与怜悯,那我们起码还能保持一颗干净柔软的心,不至于被黑暗吞噬。最可怕的是人性也被黑暗吞没。善意点燃的光明就算再微弱,在极度黑暗中也是一盏指引的明灯。帮助那些苦难之人,其实是在帮我们自己,帮我们修行。我们也是众生之一,我救度众生正是自度,我利他人即是利我。修炼一缕圣洁的soul如同悲悯的佛像般圣洁,一抹在黑暗中给别人带来亮色的使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