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最近因为种种原因很火,还有不少网友直接怼李嘉诚,对于这种争论,笔者无意介入和评价,只是想讲讲李嘉诚和另外一位港商的几个小故事。
对于香港,早就有人戏言是“李家的城”,意思是李嘉诚建的楼盘很多,而且较长一段时间,香港的部分公共设施和相关公司确实是在李嘉诚控股的公司手中。
“李家的城”这一名词的来源据说是一位香港小学生,2013年1月,一位香港小学生写的作文《李家的城》在网络流传。
▲香港小学生作文《李家的城》网传图片
在这篇作文里,该学生历数了屈臣氏、百佳、7-11、惠康等在香港街头随处可见的李氏家族产业,“感叹”说:“看着一间间诚哥旗下的物业,我心中有无比的感动。香港内一切的商店,不论是哪种的类型,全是诚哥带给我们的恩赐。”
这当然有强烈的反讽味道,彼时,香港人对高房价和地产商的反感已经到达一个阶段性的高点 。
李嘉诚的第一桶金是来自于塑胶厂。1950年,他在在筲箕湾创立长江塑胶厂,本金只有5万港元,机器也是被淘汰的老旧机器。长江塑胶厂的最大问题是产品质量不行,销售员好不容易推销出去一些产品,但是经常遭遇退货,李嘉诚一人身任数职,在焦头烂额中度过了他的创业初期。最严重的一次是一个重要客户拒收长江厂的产品,而且要求赔偿,这令李嘉诚陷入困境,整个工厂面临倒闭的危险,他四处磕头,请求银行、供应商、客户给予帮助和宽限,各方答应给予有限的帮助。李嘉诚本来就是一个销售员出身,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发挥自身特长开始自救:千方百计卖出一部分正品,同时又把质量一般的产品全部以低价卖给专营旧货次品的批发商,在质检卡片上一律写上“次品”两个字。现金开始回流,部分亲友也给予李嘉诚很大的帮助,他开始拿到新订单,甚至筹到买原料和高级设备的钱。几年之后的1955年,李嘉诚宣布长江厂走出困境,他也给员工每人发了一个红包,那些被裁的员工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回到长江厂工作。这是一个屌丝逆袭的故事,直到1955年,李嘉诚才算是坐稳了老板的位置。其实,李嘉诚进入房地产业纯属偶然,和今天很多实业家一样,他是被高房租给逼的。因为长江厂效益不错,李嘉诚被冠以“塑胶花大王”的雅号,厂房业主在续租时要涨租金。李嘉诚是什么人?是十几岁失去父亲的苦孩子,是差点被病魔夺去生命又顽强扛过来的倔小子,曾在茶楼里给人跑堂,曾在钟表公司当学徒,对于钱和成本,对于世界的感受也是敏锐于常人的。他算了一下,决定自己盖楼:1958年,他在香港北角英皇道兴建一幢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留下数层自用,把其余的单位出租。适逢香港经济起飞,房价开始上涨,李嘉诚开始把部分资金投入地产市场,这是他开始涉足房地产的第一步。1965年,事业有成的李嘉诚跟表妹庄月明成婚。庄月明比他小四岁,两人青梅竹马。李嘉诚的岳父庄静庵是香港著名的钟表商,拥有老字号中南表行。庄月明从香港大学毕业后,曾到日本明治大学深造。1966年香港发生动乱,港英政府强力镇压,短时间内人人自危,房价陡降,人人持币观望。但是李嘉诚却来了个逆向投资,趁低疯狂扫货土地和物业,这成了他日后建立“地产霸权”的第一次重要战役。李嘉诚先是拿出6000多万港元资金购买楼宇以及土地,同时积极修建住宅和写字楼。1967年,他又动用2.3亿港元,买入美资集团、希尔顿酒店及凯悦酒店,这是华资在港吞并外资机构的第一场大戏,李嘉诚开始初露锋芒。几年后,香港经济大幅反弹,李嘉诚买入的土地和物业大涨。你当然可以说他是赌博,是投机,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没几个人有这个勇气去搏一把。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一定是:面对暴动,绝不买房,绝不投资,现金捏在手上。1971年6月,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现在很多人在创业的时候强调专注,其实从李嘉诚的经历来看,如果方向错了,专注就是大坑,李嘉诚当时如果继续专注塑胶花,他不可能成为亚洲首富。创业之初,哪里水草丰盛就去哪里,先活命再专注才是王道,单纯强调专注是从没有成功创业的人们熬出来的伪鸡汤。1972年7月,李嘉诚把“长置”易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年11月,长江实业在香港挂牌上市。至此,距离他第一次自己做老板,开设长江塑胶厂,已经过去22年,这一年,李嘉诚也不过44岁。巨变的时代很难有延续的平静,第二年,世界再起风云,这一次居然是战争来了:1973年,中东战争和石油危机爆发,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石油价格猛涨,香港经济当然也承压。李嘉诚再次上场,他把枪口瞄准了英资的九龙仓,九龙仓盘踞香港一百多年,属于典型的地头蛇,这一仗不好打:他开始收购地产股九龙仓的股票,因为九龙仓手中有大量土地。九龙仓是香港最大的码头,其产业包括九龙尖沙咀、新界、港岛上的大部分码头、仓库,还拥有酒店、大厦、有轨电车等优质产业。李嘉诚一出手,就把散户手中的2000万股收入囊中,当时九龙仓每股股价才13-14港元,发行股票不到1亿股。动静太大,股价很快涨到了46港元每股。九龙仓的主人怡和想反击,但是反击需要钱,找到汇丰协调,汇丰不但给了九龙仓反击的“子弹”,而且由大佬沈弼找李嘉诚“交流”。李嘉诚当然要收手,汇丰是钱袋子,影响力不止在商界,做地产的得罪不起。上世纪70年代末是一个转型的大时代,香港、内陆都处在关键的节点。船王包玉刚这个阶段也想转型,他甚至和蛇口的掌舵人袁庚聊过。包玉刚当时对袁庚说:“我看到了蛇口的希望,我晚年不住香港,要搬到蛇口,请你在龟山别墅给我准备一套房子”,同行者有李嘉诚、霍英东等,但袁庚当时没有同意,因为股份制要中央批准,而且袁庚当时也考虑到风险,没有积极推动这件事。包玉刚弃船登陆的选择之一是房地产。包玉刚当时已经手握5%的九龙仓股份,如何扩大战果,包爵士还没想好。这个时候,李嘉诚合纵连横的本事出来了,他直接和包玉刚开条件:手中的九龙仓股份以优惠价格转让给包氏,包玉刚为他说服汇丰的沈弼,他想拿到和记黄埔的股份。和记黄埔是英资四大洋行之一,级别比九龙仓高多了,不过,当时经营状况不佳。一番勾兑之后,汇丰把和记黄埔的9000万股以优惠的价格卖给了李嘉诚,包玉刚以低价获得了李嘉诚手中20%的九龙仓股份。包玉刚也不是吃素的,他和怡和大战一场,完全掌控了九龙仓,后来还收购了会德丰和渣打银行。经此一役,李嘉诚声名鹊起,从地产新贵进阶一级,隐隐有大佬风范。关键是,他痛打的是英资,而且将英资洋行收入麾下。这应该是香港华资崛起,英资衰微的标志性事件。到1980年,长江实业终于持有和记黄埔超过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诚当上了和记黄埔董事会主席。至此,李嘉诚坐上了香港华资地产龙头老大的位置,“李超人”一时风头无二。
后人评价:李嘉诚历时两年半之久,全面进军“和黄”的整个过程直如“蛇吞大象”,实为香港开埠以来华资收购英资的经典之作。不过,超人一定会这样说“我只是个商人,商人只是考虑赚钱的事情”。李嘉诚当上了和记黄埔董事会主席六年后的1986年,国际油价暴跌,每桶逼近10美元。请你设想如下情景:如果油价暴跌,你会怎么办?敢不敢买和石油有关的股票、基金?你的选择多半应该是观望,或者少量买入,这才是最谨慎最保险的啊。李嘉诚直接买下加拿大石油巨头赫斯基能源95%的股权。买了之后就好好干,李嘉诚后来将赫斯基重新在多伦多证交所上市,股票大涨,石油价格也大涨。你可以说他一直在投机、赌博,可是他运气为什么这么好?其实他是在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分析之后才出手,到了他这个段位,不缺智囊与研究机构,当然,最重要的是最后的个人决断。1993年,李嘉诚关掉“和记黄埔”与英国宇航合作推出的第二代无线电话(CT2)服务“Rabbit”,大举进入新一代通信业务,培育令他后来大赚特赚的Orange(“橙”),由重臣霍建宁挂帅。1994年,Orange的用户300万,1999年,用户增至3500万。1996年,以Orange为核心的Orange plc还同时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和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并成为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成份股公司中表现最好的个股。李嘉诚居安思危,看到了市场竞争的风险,他决定“卖橙”。霍建宁成功激发了老大沃达丰与老二曼内斯曼的鹬蚌相争,1999年10月21日,李嘉诚宣布:“和黄”决定出售其持有的Orange plc总计49.01%的股权给曼内斯曼,交易总代价包括:相当于港元264亿的现金、相当于港元214亿的由曼内斯曼发行的三年期欧元浮息票据,以及曼内斯曼10.2%的股份。这一年的财报上,“和黄”从这一笔交易中获得了1180亿港元的溢利,创造了香港开埠以来的企业最大盈利纪录。事儿还没完,2000年2月,沃达丰以1850亿美元的交易额将曼内斯曼合并。“和黄”是曼内斯曼股东,接受交易,获得了新公司5%的股权,再次获得500亿港元的溢利。至此,从“买橙”到“卖橙”,历时五年,李嘉诚赚取1680亿港元。李嘉诚“卖橙”之后,抄底内陆房地产,再次大赚特赚。1997年,香港回归。各种企业纷纷逃离香港,港人移民的也很多,李嘉诚相信香港的未来,继续扎根香港,结果也是大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产配置是李嘉诚一直以来所坚持的,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欧洲也陷入经济泥潭。李嘉诚在英国开启“买买买”的模式。如今,他已控制英国天然气、电力分销和供水的部分市场,在某些行业,他甚至是大股东,被金融时报惊呼“要买下了整个英国”。
多年来,李嘉诚面临的争议不断。几年前,李嘉诚在媒体公开发声:在职业上,我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来衡量我。如果不能做一个成功的商人,那我的职业是失败的,人生也是残缺的。不赚钱的商人不是好商人,也没有资本利润去做善事。2017年6月,李嘉诚在汕大的演讲中说到自己:“我一生志在千里,也知似水流年;我年轻过,历尽困难试炼,我深刻知道成长之路是非常不容易的;在高增长机遇巨浪中,愚人见石,智者见泉。”他寄语同学们:“命与运是互动交织的,拥有一切,也可以一无所有。……要怀着谦恭、感恩的心,以信心和想象力追求一个开放、进步的世界,建立一个关怀的社会。”不过,李嘉诚在内陆囤地获取暴利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辩解的事实:李嘉诚旗下的房地产项目开发速度都非常慢,人称“龟速”开发,而且其手中的很多土地的拿地时间都非常早,随着内陆房地产市场起飞,地皮大涨,土地飞涨带来的收益远超卖楼的收益。最夸张的是,李嘉诚在北京的一个房地产项目,1993年拿地,直到2018年才开发完成,房价从2000元每平米涨到了超过40000元每平方米。2008年,李嘉诚花了20亿买下重庆南岸一块70万平方米的土地。现在十余年过去了,重庆的地价已经涨了十倍。李嘉诚旗下公司去年兜售这块土地,市价已经高达200亿元。在上海,2006年,长实集团拿下第四个城市副中心——“真如城市副中心”第一幅核心地块,建设名为“高尚领域”的地标性商业复合体。拿地3年后,项目才正式开工。这块地被长江实业以22亿元底价将其收入囊中,折合楼板价仅3055元/平方米。以目前的市场价计算,长实集团已净赚超过100多亿元的土地溢价。知情人士透露,长实可能以200亿出售该项目,对此,长实企业事务总监班曾回应,公司目前经常收到不同的出价建议,但不代表公司会接受以及出售该项目。因为囤地也引来监管部门的严厉打击,此前李嘉诚在东莞的一个项目就因为囤地而被罚款了8千万。有媒体记者梳理发现,李嘉诚在内陆近三十个项目中,仅三分之一完工,开发速度少则三五年,多则20年有余。李嘉诚堪称内陆“囤地王”,因此网民、房奴对其痛恨有加也不是没有完全没有缘由的。除了囤地获取暴利,李嘉诚引发争议的还有卖出内陆资产,买入海外资产:近6年里,李嘉诚频繁抛售旗下的房地产项目,累计套现近2000亿元(一说1700亿元)。根据公开的数据显示,李嘉诚旗下的产业覆盖了全球52个国家,其中,欧洲则是李嘉诚的主要阵地。李嘉诚近些年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天然气、电信、交通、零售、基建领域,累计投资的金额超过4000亿港元。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信息是:李嘉诚旗下专注地产业务的公司已经超过4年时间没有在中国内陆拿地。对此,虽然李嘉诚一再表示并非看衰国内陆房地产市场,但是他的行动还是暴露了他的真实想法。李嘉诚是在做空中国吗?李嘉诚在囤地炒房大赚特赚之后准备跑了吗?斥资150亿港元做慈善的李嘉诚是一个伪君子吗?历史会给出答案。2019年5月28日,李嘉诚旗下最主要的两家上市公司“长和”、“长实集团”联合发布公告表示:长江集团在中国内陆投资规模庞大,涵盖了地产、能源、港口、零售、电厂及基建等多个范畴,李嘉诚在内陆持有的资产超过1000亿元。最后补充一个小史实,很多人近期热议高房价话题,那么,内陆房地产制度的第一位建言者到底是哪位港商?公开报道颇多,业内人士皆知建言者是港商霍英东。霍英东当时对高层建言:“一个人一生下来国家就欠他一套房,这怎么得了?”这让高层下定了决心进行房改:福利分房终止,房价开始了几十年的上涨。福利分房当然是不可持续的,不过,中国内陆的房地产发展走到今天也确实引发了诸多问题,所以才有“房住不炒”,才有持续的调控。
1953年,霍英东销售香港四方街楼盘推出分期付款方式,短短一年多时间里,霍英东就在四方街地盘建起一百多栋、共六百多层、折合约50多万平方英尺的楼宇。香港房价的后续发展是大家都看到了的事实,无需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