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了玄医道传承: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又名“臑骨下端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特别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男多于女,左侧多于右侧。
诊断依据
1、有外伤史。
2、多发生于儿童。
3、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甚则有张力性水疱,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4、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5、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情况和类型。
鉴别要点
1、肘关节脱位:肘后三角关系改变,X线摄片可确诊。
2、肱骨外髁骨折:肿胀及压痛局限于肘外侧,有时可触及骨折块。X线片示桡骨纵轴不通过肱骨头、骨化中心。
辨证论治
1、证候分类
(1)伸直型骨折:伤肢肘部肿胀或靴样畸形,髁上处压痛敏锐,肘屈伸功能障碍,骨折远端向后上移位,折线多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可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2)屈曲型骨折:伤肢肿胀,髁上处压痛,功能受限,骨折远端向前上方移位,折线从后下方斜向前上方。
2、治疗
(1)手法复位:无移位骨折可置患肢于屈肘90度位,用颈腕带悬吊2到3周,有移位骨折必须进行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固定。肿胀较甚者,在整复时可先施行挤压消肿(即用两手掌用力均匀地相对挤压骨折部,使局部肿胀消退),再进行手法复位。开放性骨折,应在清创后进行手法复位,再缝合伤口。局部肿胀严重,水疱较多而暂不能行手法复位者,以及复位后固定不稳定者,可将肘关节置于45度到90度位置行尺骨鹰嘴牵引或皮肤牵引,重量1到2kg,一般在3到7天后再行复位。合并血循环障碍者,必须紧急处理,首先应在麻醉下整复移位的骨折,并行尺骨鹰嘴牵引,同时重用活血祛瘀药物。合并神经损伤者,一般多为挫伤所致,骨折移位整复后,在3个月内多能自行恢复,除确诊为神经断裂外,不应过早地进行手术探查,但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进行观察。对手法复位失败,合并神经、血管损伤,陈旧性骨折影响功能者,切开复位内固定。
下列介绍2种整复手法:
a.患者仰卧,在臂丛麻醉下,两助手分别握住其上臂和前臂作顺势拔伸牵引,矫正重叠移位。若远端旋前(或旋后)应先矫正旋转移位,使前臂旋后(或旋前)。然后术者两手分别握住骨折远近端,自两侧相对挤压,矫正侧方移位。矫正上述移位后,若整复伸直型骨折,则以两拇指从肘后推远端向前,两手其余四指重叠环抱骨折近端向后拉,并令助手在牵引下徐徐屈曲肘关节,常可感到骨折复位时的骨擦感;整复屈曲型骨折时,手法与上相反,应在牵引后将远端向背侧压下,并徐徐伸直肘关节。
b.患者仰卧,在臂丛麻醉下,助手握患肢上臂,术者两手握腕部,先顺势拔伸,再在伸肘位充分牵引,以纠正重叠移位及旋转移位。整复伸直型尺偏型骨折时,术者以一
手拇指按在内髁处,把远端推向桡侧,其余四指将近端拉回尺侧,同时用手掌下压,另一手握患肢腕部,在持续牵引下徐徐屈肘。这样,尺偏和向后移位同时可以矫正。尺偏型骨折容易后遗肘内翻畸形,是由于整复不良或尺侧骨皮质遭受挤压,产生塌陷嵌插所致。
(2)固定方法:复位后固定肘关节于屈曲90度到110度位置3周。夹板长度应上达三角肌中部水平,内外侧夹板下达(或超过)肘关节,前侧板下至肘横纹,后侧板远端呈向前弧形弯曲,并嵌有铝钉,使最下一条布带斜跨肘关节缚扎而不致滑脱;采用杉树皮夹板固定时,最下一条布带不能斜跨肘关节,而在肘下仅扎外侧夹板。为防止骨折远端后移,可在鹰嘴后方加一梯形垫。夹缚后用颈腕带悬吊。屈曲型骨折应固定肘关节于屈曲40度到60度位置2周,以后逐渐屈曲至90度位置1到2周。如外固定后患肢出现血循环障碍,应立即松解全部外固定,置肘关节于屈曲45度位置进行观察。
(3)功能锻炼:固定期间多作握拳、腕关节屈伸等活动,粉碎骨折应于伤后1周在牵引固定下开始练习肘关节屈伸活动,其他类型骨折应在解除固定后,积极主动锻炼肘关节伸屈活动,严禁暴力被动活动。
(4)药物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患者以儿童占大多数,且骨折局部血液供应良好,愈合迅速。内服药物早期重在活血祛瘀、消肿止痛。肿胀严重、血运障碍者加用三七、丹参,并重用祛瘀、利水、消肿药物,如白茅根、木通之类。中、后期内服药可停用;成人骨折仍按3期辨证用药。合并神经损伤者,应加用行气活血、通经活络之品。早期局部水疱较大者可用针头刺破,或将疱内液体抽吸,并用酒精棉球挤压干净,外涂紫药水。解除夹板固定以后,可用中药熏洗,有舒筋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是预防关节僵直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