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解读:从丫环芳官、小红的不同生存境遇,看人情世故
诚如粉丝私信询问:同是怡红院丫环,为何芳官能快速融入这个环境,跟晴雯、袭人、麝月等人打成一片,小红却在怡红院底层工作,受尽秋纹、晴雯等人的羞辱?
笔者:芳官之所以能迅速融入怡红院这个大环境,是因为她直接“空降”到贾宝玉身边,加上芳官容貌不错,人又能说会道,能跟贾宝玉玩到一起,所以受宠,一旦“受宠”,她就有了资本,也就获取了其他人的尊重(至少是面子上的);
反观小红,她是怡红院一个默默无闻的丫环,甚至连在贾宝玉跟前端茶递水的资格都没有,这样的“底层员工”,人人都能踩上一脚,这才有了第24回“小红倒茶”,被秋纹辱骂;第27回“小红帮王熙凤递送消息”,又被晴雯辱骂的情节;
我这里想展开说一说小红、芳官这种境遇的具体造成原因,因为实际情况没有读者想象得那么简单:
小红的生存境遇
小红,原名林红玉,她是荣国府管家林之孝的女儿,比起袭人、晴雯、麝月这些人,她的背景很强大,可却落得个在怡红院做个默默无闻的丫环,为何?难道林之孝这般公平公正,从不采用自己的背景势力来帮女儿谋个美差?
自然不是,林红玉在怡红院中“上班”的时间节点,远远早于贾宝玉住进怡红院:
原来这小红本姓林,小名红玉,只因“玉”字犯了林黛玉、宝玉,便把这个字隐起来,便都叫她小红。原是荣国府世代的旧仆,她父母现在收管各处房田事务。这红玉年方十六岁,因分人在大观园的时节,把她便分在怡红院中,倒也清幽雅静。不想后来命人进来居住,偏生这一所儿又被宝玉占了。——第24回
也就是说,林之孝当年安排女儿在大观园“上班”,并不是图谋贾宝玉,林之孝夫妻两人恐怕也没想到,后来元妃会让贾宝玉、姊妹们搬进大观园。
那么问题就来了,林之孝为什么对女儿的事业这么不上心,其实凭借她夫妻两人的人脉,完全可以给女儿小红安排一个体面的工作,何必让女儿在最底层工作,受这么多歧视和辱骂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贾府这些老奴们的远见卓识了,其实荣国府的这些管家们,个个有钱有体面,他们心心念念的只有一样东西——自由!
比如赖大,虽是奴仆,但可谓是“中产阶级家庭”,家里要钱有钱,要地有地,甚至还有一个园子对外出租,可他们终究还是奴仆,所以赖嬷嬷、赖大费了不少力气,求得主子,将孙子赖尚荣放了出去,成为自由人,还蠲了个州县官的官职,彻底从奴仆变成朝廷名官——这才是这些管家阶层的眼界!
再比如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那也是个人精,将女儿嫁给古董商人冷自兴,做了正儿八经的主子奶奶,而不是继续留在荣国府当体面的奴仆。
因此,林之孝夫妇之所以隐藏女儿,不给她安排所谓的体面工作,就是为了让女儿在荣国府底层混几年,到了出嫁的年纪,直接求得主子放出去,嫁个好人家——宁当鸡头,不做凤尾!
所以,小红在怡红院的境遇,看似是偶然,实则是林之孝夫妇的谋划,不可光看表面现象,方是会看。
芳官的生存境遇
芳官之所以能“空降”到贾宝玉身边,是有很大偶然性的。
第58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因为宫中的老太妃薨了,凡有爵之家,一年之内不得宴饮音乐,所以梨香院的小戏子们如何处置,就成了一个问题。
王夫人的本意是想就地解散,让她们的父母将其领回去,也乐得干净。但荣国府一向宽和待下,非常人性化地专门征求了下这些戏子们的意见,结果发现大部分人都不愿意离开,这下王夫人也没招了:
将十二个女孩子叫来面问,到有一多半不愿意回家的......王夫人听了,只得留下。将愿去的四五人,皆令其干娘领回家去。单等她亲父母来领去;不愿去者,分散在园中使唤。贾母便留下文官自使,将正旦芳官指与宝玉,将小旦蕊官送了宝钗,将小生藕官指与了黛玉,将大花面葵官送了湘云,将小花面豆官送了宝琴,将老外艾官送了探春,尤氏便讨了老旦茄官去,当下各得其所。——第58回
大家注意,具体分配这些戏子去处的人是谁——是贾母!除了尤氏自己讨了老旦茄官,其他所有戏子的去处,都是贾母亲自指派的,这也是芳官这些戏子为何在大观园内那么嚣张的最直接原因!
在《红楼梦》中的职场,有一个核心的潜规则——背景人物越硬,丫环地位越高。
就比如怡红院,地位最高、说话最管用的两个丫环分别是袭人、晴雯。袭人自然不必多说,她是怡红院唯一的一等丫环,是众丫环的头头儿;晴雯只是个二等丫环,却比其他二等丫环更加嚣张跋扈,为何?
因为她是贾母当年送给贾宝玉的,她的体面非其他二等丫环可比,可正是因为这般,晴雯在怡红院训人时,底气很足,动辄打骂,甚至有时候抢袭人的权力——详参第52回撵走坠儿一事。
芳官等戏子们在大观园内嬉笑打闹,无所不至,但却很少有人敢管,于是发生了这一系列事——“茉莉粉替去蔷薇硝”,芳官和赵姨娘殴打、藕官公然在园中烧纸钱、艾官向探春告夏妈的状。
这些是书中明确记载的,曹公没有写到的不知还有多少,如果这些戏子当年不是贾母亲自点将,而是直接交给管家婆子,随便分配到底层干活,你看看她们还敢这么嚣张吗?嚣张一次打一次,几次就老实了。
这就是《红楼梦》的笔法,一个小小情节,却能串联起细如牛毛的各处细节,人情世故也安排得明明白白,岂可粗粗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