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匪”出真实

当年《亮剑》播出之时,根据央视的收视调查数据显示,战争体裁电视剧《亮剑》凭借平均收视率10.3%,稳坐收视冠军宝座。《亮剑》以居高的收视率证明自身成功的同时,不乏异样的声讨。有人毫不客气地指出:李幼斌所饰演的李云龙浑身沾满“匪气”。聆听后,心底甚是不解。确实,《亮剑》中李幼斌的饰演隐含着众多与过往战争体裁影视剧的不同之处。
  “匪气”是争论的最大焦点。不如换位思考,正面人物肯定要仪表堂堂、气度洒脱、品性崇高?笔者认为这反而是一种狭隘的思维定势。过往战争体裁的影片,只要人物一出场便可以从体貌中辨别出忠奸善恶:尖脸猴腮、衣着不整、浑身仗势气焰、见风使舵的恶心,令眼浊之人一眼便明了这位“仁兄”非善类。而正面人物,不管是在敌占区卧底,还是在根据地忙碌工作,都是面目炯然、品性高远、衣冠端庄。善良是正面人物最基本的外部特征,选取体貌怪异、别扭的人充当正面主角,确实与情理、与视觉、与效果都说不过去。以貌取人便成了战争体裁影视对正面人物的紧箍,也难怪异样言论批评李云龙的浑身“匪气”,先入为主嘛!现在谁来饰演孙悟空都逃脱不了六小龄童在人们心底的光环,也是如此道理。

  “匪气”被贬在李云龙的行貌举止、粗暴言语上。而要说到批评人物的如此之态,那些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老兵们是最有说服力的。毕竟是亲身体味,如不得别人半点歪曲。事实恰恰相反许多抗战老兵看完《亮剑》,却是泪光盈盈、感怀深动,无不高呼——真实,真实!反而,那些没有深受战争之实的影评人、影迷群,站着扯“匪气,匪气”,这般评价到底谁更具备“匪气”。《亮》剧中的李云龙,大字不识半个,是个纯粹的文盲,与文盲说斯文,更是秀才与兵论文章——一窍不通。李云龙什么手艺都不会,相反战场上却有着淋漓尽致的指挥才能,这也正应了那句“乱世出英雄”。谁不愿意在和平中悠闲,谁不愿意在幸福里过活,鬼子的侵略迫使中国领土上千千万万原本用双手紧握锄头的农民奋激而起抓起了枪杆。真实的平民百姓,真实的言行举止,非要修饰成为仿佛黄埔军校毕业的高才生不成。感觉李幼斌“匪”的真实,李云龙粗暴言行里的“匪气”是对战争中生命被残酷掠杀的呐喊、是对鬼子侵略行径严正的吼喝、是对祖国虔诚爱恋的呼唤。李幼斌饰演的李云龙,“匪”得畅快,“匪”得真诚,“匪”得实在。

  “匪气”直指李云龙的“无赖性子”、“莫视军规”。《亮》剧中李云龙多次由于我行我素的指挥才能被撤去职务,又由于灵动机变的指挥才能被恢复职务。与楚云飞的较量更是《亮》剧光耀之处,英雄惜英雄。以往战争体裁影视剧中,国民党的军队肯定是“匪类”,肯定是反动派,肯定是敌人,都是在被消亡的行列。而《亮剑》中李云龙对收缴了楚云飞武器却再三的推脱不还,并非“赖”。国民党也好,共产党也好,在那特殊年代里,同是中国人共同的目的是抗击侵略者,对于武器只是在自家兄弟手上传来传去罢了。当然好马配好鞍,武器更应配得上使用它的人,而好武器配英雄,这在武侠小说里是经常看到的,侠气也。对于李云龙的“莫视军规”,《亮》剧中其实有过几次,李云龙也因此被贬为“粟民”。在特殊战争年代里,军规军纪确实重如泰山,但在只有“打”才能生存的条件下,还得等通报上级,等上级回话,等这一切都落实到位,部队已经被连根端起。变通而取胜,圆滑则双赢,或许能够用这样的字眼来概括李云龙的做事原则。而说到底,李云龙的“匪气”所要体现的其实只用两个字“爱国”。李云龙可以用自己的性命去保卫国家,可以用自己的热血去抗击侵略,沾染些“匪气”又如何?

  过往不太愿意看战争体裁的影视剧,缘由是无法忍受开片鬼子侵略时的烧杀抢夺那种残忍的行径,也不太愿意看到战争体裁里有意夸大正面人物英雄气概的“虚伪”真实。而《亮剑》却以它独特的战争讲述与真实感动了我。同一播放时段的战争体裁电视剧《敌后武工队》,为体现英雄人物的豪气,竟然采用了漫画式的气势。打击敌人时,居然摆出英雄气概。雄风凛然地站立于敌人面前,先摆个很酷的造型,再逐一消灭敌人,敌人好似被定了体似的,等你慢慢收拾。单凭几个人、几条枪,就可以拿下敌人里三层外三层的军火要塞,简直可以用粗制乱造来形容。救人靠得是气焰,背起就走,站立着的汉奸全成了自己人。只是粗略观阅,险些晕眩!对比《亮剑》而言,虚假的透顶。
  《亮剑》“匪”出真实又何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