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494

心脏病穴位治疗口诀4篇

治疗心病按摩穴位方:

心安穴、肝安穴、脾安穴、肾安穴、肺安穴、小肠安穴、胆安穴、大肠安穴、胃安穴、包络安穴、膀胱安穴、火安穴、水安穴、金安穴、木安穴、土安穴。

心脏病穴位治疗口诀

采用按摩法、拨法、揉法。
心脏治疗左为先,涉及五经督脉间;
心慌补血找伏兔,掌根按摩为要素;
血管硬化按条口,供血不足解溪求;
胸闷咳嗽与气短,化痰补血找天泉;
胸闷心慌气血於,曲泽常按养生息;
天泉直下两寸半,心脏众病血瘀点;
腕上横纹五寸处,郄门专治急性病;
心律不齐拨极泉,心绞疼痛寻内关;
云门中府齐出手,心堵胸闷它也管;
供血不足揉劳宫,一两分钟心平定;
早搏房颤点太渊,心跳过速侠白选;
原发心病是少府,神道心俞去於堵;
神门灵道管全面,足疗反射区内见。

心脏治疗左为先,涉及五经督脉间。

心慌补血找伏兔,掌根按摩为要素:

因为人的心脏都在左侧,所以按摩经络上的穴位时应以左边为主。心脏病的治疗涉及到胃经、心包经、心经、肺经、督脉五大经络。“伏兔”穴(膝上6寸),也是股四头肌的三角尖的位置。“伏者,停伏、降伏也;兔者,跳动也。”是指抑制心跳之意。

人的一生,心脏始终是不停的工作着,除非生命结束,心脏才会停止跳动。由于心脏不断地收缩和舒张,血管中的血液才能循环不息地流动,人才得以生存。在正常情况下,成年人心跳一分钟在60—80次之间,但在安静状态下如果心跳每分钟过100次,就是“心动过速”,亦称“心悸”。心动过速”不是病名,而是一个症状。引起心动过速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心脏本身有病,如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如果患了全身性疾病,如贫血、发热、急、慢性感染、休克、甲状腺机能亢进,煤气中毒,也会引致心动过速。就是正常人在运动后或情绪激动、服烈酒、浓茶、浓咖啡、吸烟过多以及服用了某些药物等,同样也可使心动加速。

用掌根按揉“伏兔穴”对心脏有补血之效,可以抑制心慌和心跳过速的现象。

心绞痛歌

老年最怕心绞痛,稍有不慎就丧命;

电话呼救很必要,按摩郄门奏神功。

脾经病治方:
脾安穴、心安穴、肺安穴、肾安穴、膀胱安穴、小肠安穴、胃安穴、大肠安穴、督脉安穴、任脉安穴、土安穴、火安穴、水安穴、木安穴、金安穴。


督脉病方:
督脉安穴、包络安穴、任脉安穴、膀胱安穴、大肠安穴、三焦安穴、肾安穴、肺安穴、水安穴、火安穴、金安穴、木安穴。
任脉病方:
任脉安穴、包络安穴、督脉安穴、三焦安穴、胃安穴、火安穴、水安穴、金安穴、木安穴。

三阴交穴位

治疗阵发性房心动过?心房颤动以及室性早博都有一定的疗效。

神门穴位:

治心脏病,精神病之要穴,可使心率减慢,

 攒竹穴位:

针刺攒竹可使心率减慢。

心口疼

八角茴香烧灰,乌头二钱熬水一茶杯送下立即止痛。

心慌补血找伏兔;

血管硬化按条口;

供血不足按解溪;

气短补血找天泉;

胸闷心慌按曲泽;

心脏急症按郄门;

心律不齐拨极泉;

心绞疼痛揉内关;

心堵胸闷按云门、中府;

供血不足揉劳宫;

早搏房颤点太渊;

心跳过速按侠白;

原发心病是少府;

神道、心俞去於堵;

神门、灵道管全面

加味逍遥散
【方源】:《内科摘要》
【组成】:当归9克,芍药9克,茯苓9克,白术9克,柴胡9克,牡丹皮9克,山栀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肝健脾,养血清热。
【主治】:肝脾血虚,化火生热,或烦躁易怒,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少腹作痛,或小腹坠胀,小便涩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方解】:本方用逍遥散健脾养血,疏肝解郁;丹皮泻血中伏火,山栀泻三焦郁火,导热下行,兼利水道,二药皆入营血,故治血虚有热之月经不调。诸药配伍,共奏养血清热,疏肝健脾,和血调经之功。
【按语】:主要用于治疗肝郁化热的病症。方用逍遥散疏理肝气,合以丹皮、山栀清泄肝火,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胁腹胀痛、月经不调,兼见烦躁、尿涩、舌红苔黄,为其辩证要点。
改作汤剂,临床如见肝经血虚有热,疏泄失常,以致小便涩痛者,加车前子;经前头痛者,加川芎等;胃脘疼痛、呕吐泛酸者,加左金丸、瓦楞子等;经前紧张症,加紫石英、郁金等。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有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作用,并有降低血中转氨酶活力的效能。尤其是方中的茯苓、当归作用最为显著,能使肝细胞内糖原与核糖核酸含量趋于正常。
【同名方】:
1、《医学入门》加味逍遥散,由白芍、茯苓、白术、麦冬、生地、甘草、桔梗、地骨皮、当归、山栀仁、黄柏构成功能滋阴养血,清热散结。主治潮热咳嗽。
2、《外科正宗》加味逍遥散,本方加陈皮、贝母、红花、天花粉、羚羊角组成。功能清肝泻火,消肿散结。主治鬓疽七日以上,根盘深硬,色紫焮痛者。
3、《证治准绳》加味逍遥散,由当归、干葛、白芍、生地、川芎、黄芩、人参、柴胡、麦冬、乌梅、甘草构成。功能解肌清热,滋阴养血。主治产后发热,唇裂生疮,口干作渴。
【附方】
1、解郁合欢汤(《医醇剩义》),由合欢花、沉香、郁金、当归、白芍、丹参、柏子仁、柴胡、山栀、薄荷、红枣、茯神、橘饼构成。功能清火除郁,养血宁神。主治所欲不遂,心烦意乱,郁极生火,身热而燥。
2、加减逍遥散(《傅青主女科》),由柴胡、茵陈、茯苓、白芍、黑山栀、甘草、橘皮构成。功能清利湿热,疏肝解郁。主治带下色青,甚则绿如豆汁,黏稠不断,气味腥臭,其见证属肝经湿热者。

1、加减逍遥散(《寿世保元》),本方去山栀、丹皮,加胡黄莲、麦冬、黄芩、秦艽、地骨皮、木通、车前子、灯草构成。功能养血健脾,疏肝散热。主治子午潮热,血虚肝郁。
化肝煎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青皮6克,陈皮6克,芍药6克,丹皮4.5克,栀子4.5克,泽泻4.5克,土贝母6~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肝理气,泻热和胃。
【主治】:怒气伤肝,气逆火动,胁痛胀满,胃脘灼痛,烦热口苦,或动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本方中青皮疏肝理气,芍药养血柔肝,陈皮理气和胃,缓急止痛,丹皮、山栀清肝泻火,泽泻化湿泻热,土贝母清热散结。诸药配伍,共奏泻热和胃,疏肝理气之功。
【加减】:如小便下血者,加木通;大便下血者,加地榆;兼寒热者,则加柴胡;火盛者,则加黄芩;胁腹胀满,则加白芥子;胀滞多者,忌用芍药。
【按语】:主要用于治疗肝郁化火,邪热犯胃导致的脘胁胀痛。方用青皮、陈皮理气和胃、芍药养血敛肝,丹皮、山栀清肝泄热;肝胃并治,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胁痛胀满、烦热易怒,为其辩证要点。
【附方】:解肝煎(《景岳全书》),由陈皮、半夏、茯苓、厚朴、苏叶、砂仁、芍药、生姜构成。功能化湿畅中,疏肝理气。主治暴怒伤肝,气逆胀满者。
甘草泻心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炙甘草9克,黄芩6克,半夏9克,黄莲3克,干姜6克,人参6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服。
【主治】:胃气虚弱,气结成痞,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腹中雷鸣不利,水谷不化;狐惑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饮食气味,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咽喉及前后二阴溃疡,声音嘶哑。
【方解】: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大炙甘草用量而成。该方中炙甘草、大枣、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和胃;半夏止呕降逆,和胃消痞;黄莲、黄芩苦寒清热,干姜辛温散寒。诸药配伍,辛开苦降,益气和胃,止呕消痞。又因黄莲、黄芩清热解毒,半夏、干姜辛燥化湿,故可治湿热虫毒所致之狐惑病。
【按语】:本方以干呕心烦、心下痞满、肠鸣不利、水谷不化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虚便秘、慢性肠炎、白塞综合症、口腔糜烂、药物过敏等。治疗白塞综合症,如饮食不振,加藿香、佩兰;咽喉溃疡,加犀角、升麻;口渴,去半夏、加花粉;目赤,加龙胆草、赤芍;口鼻出气灼热,加石膏、知母;胸胁胀满疼痛,加柴胡;湿盛,加赤茯苓、木通;热盛,以生姜易干姜;便秘,加酒制大黄;五心烦热,加胡黄莲;同时兼用《金匮》苦参汤外洗,雄黄散烧熏肛门。
【附方】:加味甘草泻心汤(《赵锡武医疗经验》),本方炙甘草易生甘草,加生姜、生地黄构成。功能清热解毒化湿。主治狐惑病。
黄莲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黄莲5克,炙甘草6克,干姜5克,桂枝5克,人参3克,半夏9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平调寒热,和胃降逆。
【主治】:胸中有热,胃中有寒,胸中烦闷,欲呕吐,腹中通,或肠鸣泄泻,舌苔白滑,脉弦。
【方解】:胸中有热,故方中黄莲苦寒清热,为主药;胃中有邪气,故以干姜、桂枝辛温散寒,为辅药,寒温并用,可使寒热调和;佐以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益气和中缓痛;炙甘草为使,善能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全方寒温互用,甘苦并施,能使寒散热消,上下调和,升降复常,诸症自愈。
【按语】:本方以欲呕吐,胸中烦闷、腹中痛胃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幽门梗阻,急性肠炎,胆道蛔虫,慢性腹泻症等。如里寒腹剧痛,桂枝改用肉桂;慢性腹泻,加白芍、白术。
【附方】:干姜黄芩黄莲人参汤(《伤寒论》),由干姜、黄莲、黄芩、人参构成。功能辛开苦降,清上温下。主治上热下寒,寒热格拒,呕吐频数,或食入即吐,下利,舌淡苔薄黄,脉缓弱。
治妇人血海虚冷,久无子息,及产后败血冲心,中风口噤,子死腹中,擘开口灌药,须臾生下,便得无恙。治堕胎,腹中攻刺疼痛,横生逆产;胎衣不下,血运、血癖、血滞、血崩,血入四肢,应血脏有患,及诸种风气,或伤寒吐逆咳嗽,寒热往来,遍身生疮,头痛恶心,经脉不调,赤白带下,乳生恶气,胎脏虚冷,数曾堕胎,崩中不定,因此成疾,及室女经脉不通,并宜服之。常服暖子宫,和血气,悦颜色,退风冷,消除万病
大圣散
【处方】 泽兰(叶)、石膏(研),各二两;卷柏(去根)、白茯苓(去皮)、防风(去芦)、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细辛(去苗)、柏子仁(微炒)、桔梗、吴茱萸(汤洗七次.焙.炒),各一两;五味子(捡净)、人参(去苗)、干姜(炮)、川椒(去目.闭口者.微炒出汗)、白芷、白术、黄蓍(去苗)、川乌(炮.去皮.脐)、丹参,各三分;芜荑(微炒赤)、甘草(炙)、川芎、芍药、当归,各一两三分;白薇、阿胶(碎炒燥),各半两;肉桂一两一分,生干地黄一两半。
【炮制】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妇人血海虚冷,久无子息,及产后败血冲心,中风口噤,子死腹中,擘开口灌药,须臾生下,便得无恙。治堕胎,腹中攻刺疼痛,横生逆产;胎衣不下,血运、血癖、血滞、血崩,血入四肢,应血脏有患,及诸种风气,或伤寒吐逆咳嗽,寒热往来,遍身生疮,头痛恶心,经脉不调,赤白带下,乳生恶气,胎脏虚冷,数曾堕胎,崩中不定,因此成疾,及室女经脉不通,并宜服之。常服暖子宫,和血气,悦颜色,退风冷,消除万病。
兼疗丈夫五劳七伤,虚损等病。
【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空心,临卧,热酒调下。若急疾有患,不拘时候,日三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大圣人参散
【处方】 白术3分,人参3分,白芷3分,葛根3分,青皮3分,桔梗3分,甘草2钱,干姜2钱。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和气快膈,养胃生津液。主头昏体倦,胸膈不利,状若感寒。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鸡峰》卷五
下诸积。主阳水,身热盛,烦渴,大便难,小便赤涩,脉沉数
大圣浚川散
【别名】 浚川散
【处方】 大黄1两(煨),甘遂半钱,牵牛1两(头末),木香3钱,郁李仁1两,芒消3钱半。
【功能主治】 下诸积。主阳水,身热盛,烦渴,大便难,小便赤涩,脉沉数。
【用法用量】 《金鉴》本方用法:上为细末,姜汤调下。量儿大小用之。
【摘录】 《医学纲目》卷四引张从正
百合固金汤
【方源】:《医方集解》
【组成】:生地黄6克,熟地黄9克,麦冬5克,百合3克,炒白芍3克,当归3克,贝母3克,生甘草3克,玄参3克,桔梗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咽喉燥痛,咳嗽气喘,痰中带血,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本方中百合甘苦微寒,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生地黄甘苦寒,养阴清热;熟地黄甘微温,滋阴补血,以上合为主药。麦冬甘寒,助百合清热养阴,润肺止咳;玄参咸寒,助二地滋阴壮水,以制虚火,共为辅药。金虚不能制本,木火盛则克金,故用白芍、当归养血和血兼以平肝;贝母润肺止咳化痰,共为佐药。生甘草泻火清热,调和诸药;少量桔梗合甘草清利咽喉,且载诸药上浮,为肺经引经药,共为使药。诸药配伍,滋阴润肺,金水并调,可使阴液渐充,虚火自靖,以达到固护肺金的疗效,故名曰“百合固金汤”。
【按语】:本方以干咳气喘、咽喉燥痛,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炎、肺炎、硅沉着病、肺癌等。若气喘,加杏仁、苏子;痰多,加杏仁、瓜萎、桑白皮;咳血,加仙鹤草、白茅根、白及;热象明显,加黄芩、鱼腥草、知母;肺癌,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莪术、三棱、牡蛎。
【附方】:
1、百合鸡子汤(《金匮要略》),由百合、鸡子黄构成。功能滋阴养胃,降逆除烦。主治百合病,误吐之后,虚烦不宁者。
2、百合地黄汤(《金匮要略》),由百合、生地黄汁构成。功能养阴清热,养心安神。主治百合病,沉默寡言,心悸失眠,神志恍惚,如寒无寒,如热无热,饮食失常,口苦,小便赤,舌红少苔,脉微数。
3、百合知母汤(《金匮要略》),由百合、知母构成。功能清热养阴,补虚润燥。主治百合病,心中烦郁,坐卧不安,神志恍惚,饮食失调,口苦而渴,小便短赤,脉微数。
增液汤
【方源】:《温病条辩》
【组成】:玄参30克,麦冬24克,细生地24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阴清热,润燥通便。
【主治】:阳明温病,津液不足,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稍数或沉而无力。
【方解】:方中重用玄参苦咸寒,养阴清热,增液润燥,为主药;麦冬甘寒,增液润燥;细生地甘苦寒,养阴润燥,补而不腻,共为辅佐药。三药合用,养阴增液,使肠燥得润,大便自下,故名之曰“增液汤”。本方乃咸寒苦甘法,为增水行舟之计,然非重用不为功。
【按语】:本方以口渴、便秘、舌干红、脉细稍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便秘、萎缩性胃炎、高血压、糖尿病、口腔溃疡、唇炎、鼻衄等。若胃阴不足,口干唇燥,舌质光绛,加沙参、玉竹、石斛;大便燥结,加大黄、芒硝;口渴较甚,加天花粉、石斛。
【附方】:
1、生津代茶饮(《慈禧太后医方选议》),由青果、金石斛、荸荠、甘菊、麦冬、竹茹、桑叶、黄梨、鲜芦根、鲜藕构成。功能生津滋阴润燥。主治温病热盛,灼伤肺胃阴津,口中干燥烦渴,吐白沫,痰黏不爽者。
1、清燥汤(《温病条辩》),本方加知母、人中黄构成。功能滋阴清热。主治阳明温病,下后无汗,脉不浮而数者。
2、清燥养荣汤(《瘟疫论》),由知母、当归、白芍、天花粉、地黄汁、陈皮、甘草、灯心构成。功能理气养血,清热生津。主治津枯咽干,咽喉肿痛等。
玉液汤
【方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生山药30克,生黄芪15克,知母18克,生鸡内金6克,葛根4.5克,五味子9克,天花粉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气生津,润燥止渴。
【主治】:消渴病,气不布津,肾虚胃燥,口渴引饮,小便频数量多,或小便混浊,困倦气短,脉虚细无力。
【方解】:本方生山药补脾固肾可止便数,润燥生津可止口渴;黄芪升阳益气,助脾气上升,复其散精达肺之职,《名医别录》亦言黄芪能止渴,二者合为主药。以知母、天花粉为辅,滋阴润燥止渴。张锡纯说:“黄芪能大补肺气,以益肾气之上源,使气旺自能生水,而知母又能滋肺中津液,脾阴阳不至偏胜,而生水之功益普也。”佐以鸡内金助脾之运化,使水谷化而生津液;葛根升脾中清阳,输津液以溉五脏;五味子生津敛阴,且能固肾涩精。诸药为伍,有补气生津,润燥止渴之功。
【按语】:本方以困倦气短、口渴引饮、小便频数量多、脉虚细无力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如小便频数,加人参;服药后,渴止而小便仍数者,则加山萸肉;并发疮疖者,加鱼腥草、野菊花;夜盲,加玄参、苍术;并发或兼有肺结核,则加百部、冬虫夏草、女贞子。

【同名方】:
《医学入门》玉液汤,由半夏、沉香、生姜构成。功能理气化痰降逆。主治气郁生痰,心嘈怔悸,头目眩晕,眉棱骨痛。
【附方】:
1、滋膵饮(《医学衷中参西录》),由生黄芪、生怀山药、生地、山萸肉、生猪胰子构成。功能益气生津。养阴润燥。主治与本方相同。
2、天花散(《仁斋直指方论》),由天花粉、生地黄、麦门冬、葛根、五味子、粳米、甘草构成。功能清热养阴,生津止渴。主治消渴。
大青饮子
【处方】 大青2两,石膏3两,香豉2合,葛根1两(锉),栀子仁1两,生地黄2两,川芒消3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细锉。
【功能主治】 热病6日不解,通身内热,毒气令人更相染着。
【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七
伤寒后,口生疮,咽喉肿塞
大青饮
【处方】 大青(去根)1两,吴蓝(去根)半两,石膏(研)1两,芍药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伤寒后,口生疮,咽喉肿塞。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加葱白、盐豉各少许,煎至6分,去滓,临卧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一八
瘅疟,积热痰盛,寒少热多,但热不寒,烦躁引饮
大青饮
【处方】 大青1两(茎叶紫者是,不紫即是远志,不可用也。如无真者,以青黛代之)半两,大黄(醋炒)半两,赤芍药半两,常山(细锉,炒)半两,甘草(炙)半两,龙胆(去土)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瘅疟,积热痰盛,寒少热多,但热不寒,烦躁引饮。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气盛热多宜服,得利或热稍退即止。
【注意】 人素有冷疾、年四十以上者,虽有热证,不宜多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消渴方
【方源】:《丹溪心法》
【组成】:黄莲末2克,天花粉末10克,人乳(或牛乳)80毫升,藕汁50毫升,生地汁30毫升,生姜汁3滴,蜂蜜10毫升。
【用法】:上药搅拌成膏,开水送服。
【功效】:清热生津,滋阴润燥。
【主治】:消渴,口渴引饮,多食易饥,舌红苔燥,脉细数。
【方解】:本方中天花粉生津解渴,清热润燥,为君药;佐以黄莲清热泻火;生地汁、人乳、藕汁、生津增液、滋阴润燥。诸药配伍、共奏滋阴润燥,清热生津之功。
【按语】:本方以口干舌燥、口渴引饮、多食易饥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可酌加葛根、知母、麦冬、以增强生津消渴之效。
【附方】:
1、玉泉丸(《万病回春》),本方去姜汁,加知母、葛根、麦门冬、人参、五味子、乌梅肉、莲肉、当归、甘草、甘蔗汁、牛乳汁、梨汁构成。功能清热养阴,益气生津。主治上消症,饮水多而食少。
2、玉泉丸(《仁斋直指方论》),由麦冬、茯苓、人参、生黄芪、炙黄芪、甘草、乌梅肉、瓜蒌根、葛根构成。功能益气滋阴,生津止渴。主治口干消渴。
1、莲花饮(《幼幼集成》),由白莲须、茯苓、葛根、生地黄、黄莲、天花粉、五味子、知母、人参、炙甘草、淡竹叶、灯心构成。功能养阴清热,益气生津。主治消渴,饮水不止。
2、生地八物汤(《医学心语》),由生地、知母、山药、麦冬、黄芩、黄莲、丹皮、黄柏、荷叶构成。功能泻火清胃,养阴生液。主治中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