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511

清热方之犀角散
【方源】:《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组成】:犀角3克,黄莲6克,升麻9克,栀子仁9克,茵陈15克。
【功效】:清热凉营,解毒退黄。
【主治】:急黄,高热烦渴,或神昏谵语,或鼻衄、便血,或肌肤出现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数。
【方解】:方中犀角用于清热凉营解毒,黄莲、升麻、栀子仁用于清热泻火解毒,茵陈用于清热退黄。诸药合用,具有清热凉营,解毒退黄之功。
【按语】:本方以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热烦渴、舌绛苔黄或神昏、或出血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重症肝炎等。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可加生地,玄参、丹皮、石斛;如神昏谵语,加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鼻衄、便血或肌肤发斑,加地榆炭、柏叶炭;小便不利,或出现腹水,加木通、车前草、白茅根、大腹皮。
【同名方】
1、《外科精要》犀角散,由犀角、玄参、芍药、升麻、黄芪、生甘草、麦冬、当归、大黄组成。功能清热凉血,益气托毒。主治痈疽热毒内攻,喉舌生疮,甚至黑烂。
《太平圣惠方》犀角散,由犀角、人参、龙齿、茯神、黄芩、麦冬、甘草、生地黄汁组成。功能镇惊安神。主治小儿惊热,睡卧不宁,脉筋抽掣等病症。
2、《袖珍小儿方》犀角散,本方去黄连、栀子仁,加胆草、葛根、生地、寒水石组成。功能清热凉营,解毒退黄。主治小儿黄疸,一身黄。
经候不调,脐腹胀痛,腰腿无力,烦渴潮热,身体拘倦,日渐羸瘦
大油煎散
【处方】 海桐皮、桑白皮(炙)、川乌头(炮,去皮尖)、五加皮、乌药、甘草(炙)、牡丹皮、白芍药、地骨皮、当归(洗,焙)、没药(别研)各等分。
【功能主治】 经候不调,脐腹胀痛,腰腿无力,烦渴潮热,身体拘倦,日渐羸瘦。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枚,滴麻油数点,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十五
经候不调,脐腹胀满,腰腿无力,烦渴潮热,身体拘倦,日渐羸瘦
大油煎散
【处方】 海桐皮、五加皮、牡丹皮、地骨皮、桑白皮各等分。
【制法】 上锉散。
【功能主治】 经候不调,脐腹胀满,腰腿无力,烦渴潮热,身体拘倦,日渐羸瘦。
【用法用量】 每服4钱,加生姜3片,大枣1枚,清油数点,水1盏半,同煎,空心温服。
【摘录】 《得效》卷十五
凉膈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黄600克、朴硝600克、甘草600克、山栀子仁300克,薄荷300克,黄芩300克,连翘1200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每服6~12克,加竹叶3克,蜜少许,水煎服。亦可作汤剂煎服、诸药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泻火通便,清上泻下。
【主治】:中上二焦邪郁生热:胸膈热聚,症见口渴身热,面赤唇焦,口舌生疮,胸膈烦热,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解】:本方重用连翘清热解毒,配合黄芩、山栀清热泻火,薄荷、竹叶发散火郁共泄热于上;而以大黄、朴硝咸寒攻下,以荡涤于中,配甘草、白蜜既能缓和硝、黄之急下,有利于中焦燥热之荡涤,又能解热毒、润燥结、存胃津,使缓下而不伤正气。全方清热、泻下并用,使火热之邪借阳明为出路,体现了“以下为清”的治疗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本方咸寒甘苦并用,深合经旨,能使上中二焦邪热上清下泄,则胸膈自清,诸症可解。方名“凉膈”,即是此意。
【按语】:本方以口渴唇焦、舌红苔黄、胸隔烦热,脉滑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麻疹、乙型脑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结膜热、钩端螺旋体病、大叶性肺炎、支气管扩张咯血,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阑尾炎、胆道感染等。如咽喉肿痛、壮热烦渴,加石膏、桔梗、山石根;咳嗽痰黄,加贝母、杏仁、瓜萎皮;衄血,加白茅根、丹皮、仙鹤草;咽喉腐烂,加锡类散吹喉;口舌生疮,加黄莲、竹叶;咯血,加白及、白茅根、藕节;胸肋胀痛,加柴胡,川楝子、延胡索;黄疸,加茵陈、郁金;麻疹出疹期见疹色深红、目赤鼻干、喘渴欲饮、脉洪数者,去硝、黄,加石膏、牛蒡子;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加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
体虚患者及孕妇,忌用或慎用本方。
【同名方】
1、《外科正宗》凉隔散 由防风、荆芥、山栀、桔梗、元参、石膏、薄荷、黄莲、天花粉、牛蒡子、大黄、贝母构成。功能疏风清热,化痰利咽。主治咽喉肿痛,痰涎壅盛,膈间有火,大便秘涩。
2、《医宗全鉴》凉隔散 由芒硝、大黄、车前子、黄芩、玄参、知母、栀子、茺蔚子构成。功能清肝明目,泻火通便,消肿散结。主治睑硬精疼,初患时,时觉疼胀,久则睑胞肿硬,精珠疼痛。
3、《景岳全书》东垣凉隔散 本方去大黄、朴硝、白蜜,加桔梗构成。功能清热泻火,解读透疹。主治痘疹内热。
【附方】
凉隔连翘散(《银海精微》) 本方去竹叶、白蜜,加黄莲构成。功能清肝疏风,凉隔通便。主治眼目赤热,珠碜泪出者。
2、加减凉隔散(《医宗全鉴》) 由薄荷叶、生栀子、连翘、元参、生甘草、麦冬、桔梗、牛蒡子、黄芩构成。功能清热解毒,宣肺利窍。主治肺热失音。
3、凉隔消毒饮(《医学全鉴》)本方去竹叶、白蜜,加防风、荆芥、牛蒡子、灯心构成。功能疏风清热。主治风热壅盛,咽喉肿痛。
4、凉隔白虎汤(《医宗全鉴》)本方去竹叶、白蜜,加生石膏,知母、粳米构成。功能清热生津,泻火通便。主治肺胃热盛,喘急,口干舌燥,面赤唇红。
泻心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6克,黄莲3克,黄芩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泻火解毒,燥湿泻热。
【主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鼻衄;三焦积热,头项肿痛,眼目红肿,口舌生疮,心隔烦躁,尿赤便秘;疔疮走黄、痈肿丹毒;湿热黄疸,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脉数实;湿热痢疾等。
【方解】:方中重用大黄为主药,取其泻火泄热、苦降行瘀,唐容川谓:“大黄一味,能推陈致新……既速下降之势,又无遗留之邪”;辅佐黄莲、黄芩泻火清热,配合大黄,使火降热清则血自宁,不止血而血自止。本方止血而无留瘀之弊,故为治疗学热吐衄之良方。
【临床应用】
1、《金匮要略》以本方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心气不足是由于火热有余,本方泻火泻热,可收止血之效。盖泻心即是泻火,泻火即所以止血。本方亦可用治妇人倒经、产后恶露不净属心火炽盛,迫血妄行者。据已故日本名医大塚敬节之经验,“出血时冷服为佳”。
《太平惠民喝剂局方》以本方三味各等分,为细末、练蜜为丸,名三黄丸。治三焦积热,头项肿痛,目赤口疮,心隔烦躁,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痈疖疮痍,痔疾下血等症。
【同名方】
1. 《太平圣惠方》泻心汤 由半夏、人参、木通、炙甘草、大黄、黄芩、生姜、红枣构成。功能清热泻火,补气和中。主治伤寒六日,壮热,心胸烦热,面赤大渴,身体疼痛,证属毒气攻心者。
2. 《外台秘要》泻心汤 由小麦、香豉、石膏、竹叶、地骨皮、茯苓、山栀构成。功能除烦清热。主治心实热,吐闷,喘急,头痛。
3. 《症因脉治》泻心汤 由黄莲、生姜、半夏、甘草构成。功能清热止呕。主治外感呃逆,胃热便利。
4. 《小儿药症直诀》泻心汤 由单味黄莲构成。功能清心火。主治小儿心热,卧不宁。
【附方】
1、黄莲泻心汤(《云岐子脉诀》) 由黄莲、生地黄、黄芩、知母、甘草组成。功能养阴泻火。主治伤寒,太阳、少阳相合,伏阳上冲,变为狂病,脉紧。
2、附子泻心汤(《伤寒论》) 本方加附子组成。功能消痞泻热,扶阳固表。主治热痞兼表阳虚,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恶寒汗出。
解毒泻心汤(《外科正宗》) 由黄莲、防风、山栀、荆芥、芩、牛蒡子、玄参、滑石、知母、石膏、木通、甘草、灯心
1、组成。功能清心解毒。主治心经火旺,酷暑时生天疱,发及遍身者。
2、三黄四物汤(《医宗全鉴》) 本方加当归、川芎、白芍,生地组成。功能清热降火,养血调经。主治月经来前,内热迫血上壅,吐血,鼻衄。
3、三黄栀子豉汤(《张氏医通》)本方加栀子、豆豉组成。功能泻火解毒,清热除烦。主治热病时疫,头痛壮热。
4、加味泻心汤(《医醇剩义》) 由黄莲、犀角、天冬、蒲黄、丹参、元参、连翘、茯苓、甘草、淡竹叶、灯心组成。功能清心凉血。主治心火炽盛。面红目赤,五中烦躁,口燥唇裂,甚则鼻衄、吐血等症。
5、清热解毒汤(《医宗全鉴》) 由生地、黄莲、金银花、薄荷叶、连翘、木通、赤芍、生甘草、灯心构成。功能清热解毒凉血。主治小儿胎赤,头面、肢体赤若丹涂。
参连开噤汤
【方源】:《医宗全鉴》
【组成】:人参9克,黄莲3克,石莲子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功能益气健脾,清热止泻。
【主治】:噤口痢,呕不能食,身热,口渴喜饮凉,舌红脉大。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疫毒蕴结于肠中,胃脾已虚之噤口痢。本方用人参益气补虚,石莲子健脾涩肠,黄莲清热燥湿。扶正祛邪,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泻痢呕不能食、舌红、发热口渴为其辩证要点。
如见口渴明显,加石斛、麦冬、芦根以养阴生津;呕吐不止,加半夏、姜竹茹以和中降逆;肢怠乏力,加山药、扁豆、粳米以健脾和胃;屡饮屡吐,可先服少量玉枢丹,再服用汤剂。
当归贝母苦参丸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当归120克,贝母120克,苦参120克。
【用法】:上药共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3~10丸,日服2次,米汤送服。也可改用饮片做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功能养血润燥,清除湿热。
【主治】:妊娠小便难。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妊娠癃闭症。方用贝母、当归养血润燥,佐以苦参清楚湿热;有养有清,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妊娠小便不通、兼有舌苔滑腻,为其辩证要点。
男子加滑石半两。临床如见气滞腹胀,加大腹皮;津少口渴,加麦冬、沙参;血尿,加白茅根;蛋白尿,加黄芪;恶心呕吐,加姜半夏等。
阴虚无火。血燥,噎膈便结
大营煎
【处方】 当归2-3钱,熟地3钱,枸杞2钱,炙草1钱,杜仲1钱半,牛膝(酒蒸)1钱半,肉桂1-2钱,肉苁蓉3钱(酒洗)。
【功能主治】 阴虚无火。血燥,噎膈便结。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如气虚者,加人参;若中气虚寒呕恶者,加炒干姜1钱;如干燥之甚者,加蜜糖3-4钱,生威参7-8钱。
【摘录】 《会约》卷八
真阴精血亏损,及妇人经迟血少,腰膝筋骨疼痛,或气血虚寒,心腹疼痛
大营煎
【处方】 当归6~15克 熟地9~ZI克 枸杞6克 炙甘草3~6克 杜仲6克 牛膝4.5克 肉桂3~6克
【功能主治】 主真阴精血亏损,及妇人经迟血少,腰膝筋骨疼痛,或气血虚寒,心腹疼痛。
【用法用量】 用水400毫升,前至280毫升。空腹时温服。
如寒滞在经,气血不能流通,筋骨疼痛之甚者,必加制附子3~6克;如带浊腹痛者,加破故纸3克(炒用);如气虚者。加人参、白术;中气虚寒呕恶者,加炒焦干姜3~6克。
【摘录】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大应丸
【处方】 巴豆15粒(去皮,浆水1盏,煮干为度),大黄(蒸熟)1分,五灵脂(炒)半两,青橘皮(炒)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脾胃虚寒,宿食不消,壮热憎寒,头目重痛。
【用法用量】 每服7丸,食后、临卧生姜汤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四
急白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金银花、连翘、天花粉、淡竹叶各15克、犀角粉1.5克(冲服),射干、生栀子、焦栀子各6克,京赤芍粉、丹皮各9克,干芦根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凉营止血。
【主治】:急性白血病。症见胸烦作恶,寒热头痛,夜寐不安,神昏谵语,咽痛红肿,汗出口干,口鼻出血,舌尖红,舌苔黄腻或糙或干而焦黑,脉象洪数或滑大。
【方解】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天花粉,淡竹叶、犀角粉凉营止血;赤芍、丹皮凉血止血。临床若见抽风,加忍冬藤15克,嫩钩藤12克,羚羊粉2.4克;心烦,加胡黄莲3克,黑云参9克;皮肤出现红点,加丝瓜络、白茅根各15克;便血,尿血、加小蓟、生地各15克,白茅根12克。
苦瓜片
【方源】:《新中医》
【组成】:苦瓜若干
【用法】:将苦瓜干碾粉制片,每片含干粉0.5克,每次口服15~25片,日服3次,餐前1小时服,2各月为1疗程。
【功效】:清热解毒,降血糖。
【主治】:糖尿病
【方解】:经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苦瓜不仅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还能与胰岛素有共同的生物活性,可用于糖尿病的治疗。
清热理气代茶饮
【方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组成】:甘菊、霜桑叶、炒谷芽各9克,橘红、炒枳壳各4.5克,鲜芦根2枝(切碎),建曲6克(炒),羚羊角1.5克。
【用法】:水煎,代茶,温服。
【功效】:清热,理气。
【主治】:素有目疾及脾胃不和者。
【方解】:甘菊、霜桑叶清热解毒明目,炒谷芽、橘红、炒枳壳理气和胃,羚羊角清热解毒,煎汁作茶饮,清热明目,理气和中,广为应用。
内实热盛发黄,黄如金色,脉浮大滑实紧数者
大茵陈汤
【处方】 茵陈1两半,黄柏1两半,大黄3两,白术3两,黄芩1两,栝楼根1两,甘草1两,茯苓1两,前胡1两,枳实1两,栀子20枚。
【功能主治】 内实热盛发黄,黄如金色,脉浮大滑实紧数者。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服。得快下,消息3-4日,更治之。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发黄本乎湿热,湿热本乎脾虚。此以枳、术、苓、甘加入茵陈蒿汤中,助脾逐湿;佐以前胡、栝楼下气通津,黄柏、黄芩燥湿清火,皆本经治诸热黄疸之专药。较茵陈蒿功力倍常,因以大字衔之。
【摘录】 《千金》卷十
内实热盛发黄,黄如金色,脉浮大滑实紧数者
大茵陈汤
【处方】 茵陈1两半,黄柏1两半,大黄3两,白术3两,黄芩1两,栝楼根1两,甘草1两,茯苓1两,前胡1两,枳实1两,栀子20枚。
【功能主治】 内实热盛发黄,黄如金色,脉浮大滑实紧数者。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服。得快下,消息3-4日,更治之。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发黄本乎湿热,湿热本乎脾虚。此以枳、术、苓、甘加入茵陈蒿汤中,助脾逐湿;佐以前胡、栝楼下气通津,黄柏、黄芩燥湿清火,皆本经治诸热黄疸之专药。较茵陈蒿功力倍常,因以大字衔之。
【摘录】 《千金》卷十
实热内盛,周身黄如金色,脉浮大滑实紧数者
大茵陈汤
【处方】 茵陈 黄柏各4.5克 大黄 白术各9克 黄芩 栝楼根 甘草 茯苓 前胡 枳实各3克 栀子10枚
【制法】 上十一味,哎咀。
【功能主治】 主实热内盛,周身黄如金色,脉浮大滑实紧数者。
【用法用量】 用水9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得快下,即停服。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清热解毒滋阴汤
【方源】:《临症偶拾》
【组成】:生地、龟板、金银花各12克,知母、黄柏、赤芍各9克,鲜茅根、蒲公英各30克,芦荟1.8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滋阴凉血。
【主治】:狐惑病。症见口腔黏膜及舌体溃疡,龟头部亦出现溃疡,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数。
【方解】:狐惑之病,虽以热毒为患,而其肾必亏,故当家补肾之品,如仙茅、仙灵脾等。另用薄荷6克,煎水洗患处;锡类散0.6克,吹敷患处。
湿热壅遏汤
【方源】:《老中医经验选编》
【组成】:甘草梢、生地各15克,桔梗、柴胡各6克,连翘、赤芍、桃仁各9克,当归12克,红花3克,土茯苓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利湿。
【主治】:狐惑病(眼、口、生殖器综合症,白塞综合症。下同)。症见眼红赤疼痛,口腔、舌侧有溃疡,生殖器或会阴部亦有溃疡。
【方解】:若眼赤不退,加刺蒺藜、木贼草各9克,车前子6克;目赤已退,恰月经至,去连翘,土茯苓、加川芎、益母草。可结合牛黄青黛散外擦溃疡处。《金匮要略》云:“狐惑之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起卧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故曰狐惑病。它于现代医学的口、眼、生殖器综合症颇为类似。
【附方】
牛黄青黛散(《老中医经验选编》)人工牛黄、冰片各1.5克,青黛6克,橄榄核30克(煅存性),煅西月石(硼砂)9克。共研细末,外擦溃疡处,一日3次。
退热散
【方源】:《中草药临床方剂选编》
【组成】:白茅根45克,茯苓,蓝花参各30克,钩藤60克,瓜子金90克,细辛24克。
【用法】:共研细末。每次服3克,日服2~3次。
【功效】:退热除烦。
【主治】:小儿夏季热。
【方解】:方中白茅根,钩藤生津止渴除烦,茯苓、蓝花参滋阴补气,诸药合用退热生津除烦。小儿夏季热,又称暑热。多见平素体质较虚弱的婴幼儿,因感受暑热之气而发病,表现为暑期长期发热、汗闭、多饮、多尿等气律两伤症状。临床亦可用王氏清暑益气汤调热。
治带片
【方源】:《常用中成药》
【组成】:苦参90克,苍术60克,墓头回90克,知母60克,金樱子120克。
【用法】:上药研末,制成片剂。每服5片,日服3次。
【功效】:功能燥湿清热,收涩止带。
【主治】:湿热带下,色黄腥臭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妇女白带症。本方用清热除湿之苦参、墓头回,配以清热之知母、燥湿之苍术、固涩之金樱子,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带下粘稠、色黄腥臭为其辩证要点。
大益母丸
【处方】 益母膏8两,当归4两,白芍4两,川芎4两,肉桂3钱,广木香2两。
【制法】 上为细末,用益母膏打和为丸,分作90粒,每粒约干重2钱。
【功能主治】 调经止痛。主经行不畅,少腹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1丸至2丸,开水或黄酒化服。
【注意】 孕妇忌服。
【摘录】 《中药成方配本》
大易方
【别名】 萆薢丸
【处方】 萆薢2两,薯蓣2两,牛膝2两,泽泻2两,白术半两,地肤子半两,干漆10铢,蛴螬10铢,天雄10铢,狗脊10铢,车前子10铢,茵芋6铢,山茱萸30铢,干地黄2两半。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风痹游走无定处,名曰血痹。
【用法用量】 萆薢丸(《圣济总录》卷十九)。
【摘录】 《千金》卷八
感冒退热冲剂
【方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组成】:大青叶200克,板蓝根200克,连翘100克,拳参100克。
【用法】:上药制成冲剂,每服18~36克,日服3次,开水冲服。也可改用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须酌减至常规剂量。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本方中大青叶、板蓝根、拳参用以清热解毒,与连翘相配即可增强清热解毒之效,又有疏散风热之功。
【按语】:本方以恶寒发热,鼻塞咽痛、舌苔薄黄、汗出不畅、脉浮数为辩证要点。常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等。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对某些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清热止带汤
【方源】:《中医治法与方剂》
【组成】:柴胡9克,香附9克,金铃子炭9克,土茯苓30克,银花藤30克,蕺菜30克,蒲公英30克,贯众15克,野菊花15克,胆草9克,苍术9克,红藤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调肝止带
【主治】:肝郁湿热,发热,下腹疼痛,拒按,白带多而腥臭,溺黄,舌苔黄腻,脉弦数。
【方解】:本书中苍术与胆草、土茯苓配伍,清热燥湿;土茯苓、银花藤、蒲公英、野菊花、胆草、贯众、蕺菜、红藤清热解毒;柴胡、香附、金铃子调气疏肝。诸药合用,有清热解毒,燥湿止带,调气疏肝之功效。
【按语】:本方以发热、下腹疼痛、带多色黄腥臭、舌苔黄腻、脉弦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阴道炎、盆腔炎、宫颈糜烂等。本方祛湿药较少,可加车前子、泽泻以增强除湿功效;如带有臭味,加败酱草;小便短赤,加六一散;大便秘结,加大黄;阴部瘙痒,加苦参、白鲜皮。
【附方】:止带方(《世外斋不谢方》)由茯苓、猪苓、车前子、茵陈、泽泻、赤芍、黄柏、栀子、丹皮、牛膝组成。功能清热解毒,利湿止带。主治湿毒带下,带下如米泔,或夹血液,或黄绿如脓,且有臭气,阴痒,小便短赤,口干咽苦,舌红苔黄,脉数。
银翘红酱解毒汤
【方源】:《妇产科学》
【组成】:银花10~30克,连翘10~30克,红藤10~30克,败酱草10~30克,丹皮6~12克,山栀6~12克,赤芍6~12克,桃仁6~12克,薏苡仁6~12克,玄壶索6~9克,川楝子6~9克,乳香3~6克,没药3~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祛斑,止痛。
【主治】:妇女盆腔炎,邪热瘀阻,发热恶寒或不恶寒,下腹剧痛,拒按,带多色黄或脓性,舌红苔黄,脉弦或滑数者。
【方解】:本方中银花、红藤、连翘、败酱草、薏苡仁清热解毒,利湿排脓;山栀、赤芍、丹皮、桃仁凉血祛瘀;川楝子、延胡索、乳香、没药行气活血止痛。诸药共用,有清热解毒,凉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效。
【按语】:本方以发热,舌红苔黄、脉弦,下腹疼痛拒按,带多色黄为辩证要点。常用于治疗盆腔炎。
抽薪饮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黄芩、石斛、木通、栀子、枳壳、甘草、泽泻各9克,黄柏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泻火
【主治】:火热炽盛,面红目赤,狂言乱语,小便赤涩等症。
【方解】:热在血分大小肠,加槐花10克,黄莲6克;如热在经络肌肤,加连翘,天花粉各12克;热在阳明头面或烦躁口渴者,加生石膏15克;热在阴粉津液不足,加麦冬、生地、芍药各12克;热在下焦小便痛涩,加龙胆草6克、车前子15克;热在肠胃便结者,加芒硝、大黄各6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