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扉别集(47)马连道上那十年 | 张国领专栏

柴扉别集(47)

马连道上那十年

张国领

我这人是不讲封建迷信的,但在马连道住了十年时间,却始终对这个地名不喜欢。因为马连道,顾名思义是马连着道路,那就只有一种结局,不停地奔跑。马在道上不奔跑是要挨鞭子抽的,所以会很辛苦。

我住的小区名字开始也叫马连道小区,因为它的东边就是马连道街道,以地名为小区命名并无不妥。不过后来可能有人有了和我一样的心理,小区的名字竟然改了,改成了太平里小区。这样改也有道理,因为小区的西边是太平桥街道,显然这个名字要比马连道温和一些,能使人安心过太平日子。

刚进驻小区时,马连道还不是一条像样的街道,而是一间间红砖蓝瓦的老平房,类似于大厂房那种,房子周围还有松树,从松树的粗大躯干可以看出,它们在这里已经扎根多年,是马连道的老住户了。与它们相比,我是新来者。

这里原来是北京的粮食仓库,在我们住的小区建成后不久,老平房相继被拆除,建起了一栋栋高楼,看来我们小区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整个马连道地区改建的一部分。

马连道的建成,是我意料之中的,因为首都北京不可能让三环内的一片平房占去大片土地,但令我没想到的是,北京市最后却将这里规划成了茶叶一条街,后来有人干脆把这里叫做北京茶城。

茶,是生活的必须,俗话讲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喝茶也是国人的养生之道,自古有之。中国最早与外国通商的古丝绸之路上,出口的主要商品就是茶叶。

但茶叶主产地在我国的南方,南方人喝茶早成了习惯,早上起床就要喝早茶,中午饭前要喝午茶,晚上更是少不了夜茶。顿顿不离茶,是南方的气候使然,也是南方产茶的原因。

北方似乎是不产茶的,记得我小时候在河南农村,口渴了,就喝水井里挑回来的井拔凉水,家里来了客人,就将井拔凉水在火上烧开了喝,富裕人家会在白开水里煮三个荷包蛋,放一把白砂糖,惟独没有人喝茶叶。

我最早喝茶是当兵到了安徽,安徽不但产茶,还是我国的主要产茶区,在那里十多年,我不但认识了以前从没听说过的六安瓜片、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敬亭绿雪、霍山黄芽和祁门红茶等名茶,还学会了喝茶。虽不似南方人喝茶那么讲究,用的茶杯比酒杯还小,但把大把的茶叶放进军用茶缸里,一泡一上午,也喝得津津有味。

到了北京之后,发现北京人爱喝花茶,所以卖茉莉花茶的居多。我也喝过那种茶,泡了之后,香气扑鼻,喝到嘴里,却寡淡无味。这样的茶能在北京流行开来并成为习惯,据说是因为绿茶都产自南方,古时候道路不畅,运输困难,而绿茶又容易发霉,还没运进北京茶叶就已经变质了,花香入茶自然容易被饮者所接受。

还有一种说法是受清朝慈禧太后爱喝花茶的影响,那老太太喝花茶上了瘾,当然她喝的是福建产的花茶,运到北京后,饮用之前再做一次加工,用鲜花重熏一次,味道自然不同。

北京人口味较重,对喝茶不是很讲究,无论春夏秋冬,一把花茶往大茶杯里一放,开水一冲,就可以来一次豪饮。另一方面也与地域和水土有关,北京的水质硬,一般的茶泡出来难掩水质的味道,只有泡香味浓郁的茉莉花茶,这香才能掩盖较重的水味。

不过这些都是以前的老黄历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交通的改善,商品流通没有了障碍,无论你是天南还是海北,吃到当天采摘的时令东西已不在话下。北京本身就是全国各地人会集的都市,饮茶的习惯也早被时代所改变。

马连道街道改建初期,便有先知先觉的茶叶商人陆续进驻,福建的、浙江的、江苏的、安徽的、贵州的、台湾的等等,全国名茶瞬间汇聚,应有尽有。我成了与茶,严格说与名茶为邻的人。

我住的是十六层靠东北角的房子,最东边的阳台窗子一开,立即就有茶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虽闻不出具体是哪种茶香,但我敢肯定哪种茶香都有,这是所有名茶被风混合之后的香味。

我是个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人,认为好的,就始终坚持,喝茶也是。最早喝的茶是我在连队时,老班长给的一把六安瓜片,从那之后我便认定六安瓜片是最好的茶。后来调合肥工作,接触的茶逐渐多了,又开始喝毛峰、黄芽和猴魁,八十年代,茶叶远不像现在的价格昂贵,我们到茶场里去买新炒的茶,上好的不过十元钱一斤。

由于在安徽时只喝安徽茶,调北京之后也去买安徽茶喝,所以,第一次踏进马连道这条北京茶叶一条街,面对一街两行的门面、招牌,我只找安徽茶的专卖店进。一是喜欢喝安徽茶,二是对安徽茶了解一点点,和店主聊起天来有共同语言,不至于说外行话。

马连道的商铺,名字都与茶有关,无论前面叫什么名字,后面都离不开茶庄、茶店、茶行、茶楼之类的后缀,在这里逛街有一大好处,不管你走进哪家茶叶店,都是高雅、整洁、角角落落都充斥着浓郁的茶文化气息。店员的穿着打扮古典雅致,她们会把你让进茶台旁坐下,为你很专业地沏上一杯茶,恭恭敬敬地端到你的面前,做的一切都使你无法拒绝。

有人面对如此热情好客的服务,会担心她们强迫你买茶,在马连道,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对于进店的客人,他们都这样招待,你大可品茶之后自然离去,当然,要是对他们的茶品评一番,他们会比你买了茶更加开心。

行走在茶的世界里,品着茶的清香,观赏着各种质地和造型的茶具、茶器,享受着周到的服务,看着一张张年轻的笑脸,我就觉得住在马连道的人是幸福的,而我就是这幸福中的一员。

在马连道住久了,见的茶就多了,我常将喝酒与品茶进行比较,发现常喝酒的人,不管喝的是多少钱一斤的酒,都显得粗鲁、狂躁、冲动,而且极不文明;不管喝多少钱一斤的茶,常喝茶的人与喝酒的人相反,文雅、安静、内敛,而且有书卷气。饮茶与饮酒,同样是饮,却饮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我历来是看不上紫砂茶具的,认为那就是泥壶泥杯,所以,以前我都用装罐头或装咸菜的玻璃瓶子喝茶,自从与马连道茶叶一条街毗邻,我便将玻璃瓶换成了老家神垕产的钧瓷杯,以钧瓷的高贵来盛茶,用时髦的话说,更有文化。

马连道地处北京三环以内,是黄金地段,但它的身价却与地位不匹配。我住进这里时,满大街都是商品房的广告,三千元一平米。当时我很不理解我住的地段怎么这般廉价?后来听驻地一个老北京说,在大清朝时,马连道属偏远之地,皇帝听说犯人跑出了马连道,便会命追兵撤回,不再追了,因为已跑出了北京城。

在马连道住了十年,不知是犯了地名还是命该如此,那是我最忙碌的十年,也是最辛苦的十年。十年里搬家三次,一年有半年出差在外,上班时间天天六点钟起床,坐班车行十公里到单位。

有一年下大雪,道路被堵,我从单位徒步十公里走回马连道,17点钟下班,进家门正好24点整。

站在十六楼窗口往外一看,白色笼罩了大地和高楼,喧闹进入了最静谧的时刻,所有窗口的梦,都成了这场大雪的装饰和点缀。当时我甚至想,去外面端一盒马连道的雪,放在锅里烧开了,再泡一壶马连道的茶,那将是绝世饮品。

搬离马连道快十年了,我很少回去看看,到了我这个年龄,知道自己已经不是一匹千里马,在那条道上,跑得慢了是要被鞭子抽的哟。

那是一条岁月的皮鞭……

原鄉書院总目录(点击可直接阅读)


(0)

相关推荐

  • 国家邮政局:4省7地茶叶快递业务量超千万件

    近日,国家邮政局印发通知,公布60个"2020年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 其中,安徽亳州花草茶.福建泉州茶叶.河北保定花茶.安徽六安茶叶.福建南平武夷岩茶.浙江丽水茶叶.安徽黄 ...

  • 茶叶被淹上热搜,这个名字都不一定念对的小县,是个宝藏地方

    一位茶企老板,让安徽歙县在短短几天内,成为了全国的聚焦. 截自新京报报道视频 近千吨茶叶被洪水侵泡,这个体面的中年汉子,在镜头前忍不住落泪,让全国网民都知道了并惦记着这个受灾的县城. 歙县,这个或许很 ...

  • 老北京的茶之道

    作者介绍: 杨启瑞,高级评茶师,1981年从事茶叶工作至今,继承传统老北京花茶的加工与拼配技术工艺.传统的老北京茶叶包的各种包法,致力传播老北京茶文化. 点心匣子,茉莉花,苹果几个,送吉祥--曾几何时 ...

  • 随笔||家住北京马连道

    家住北京马连道 首都北京有许多令人向往的地方,紫禁城.天坛.北海.颐和园.圆明园,还有八达岭长城.红旗飘飘的天安门广场.高耸入云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1:1000倍放大"鸟巢"等等 ...

  • 冬日暖阳下的北京马连道茶市

    本文编号:129 即可自动收阅最新文章及查看所有历史文章. 北京马连道,对于茶人而言,从来就不乏热情的感觉.尤其是冬日阳光下的马连道,算得上北京最温暖的地方了. 或许,位于北京市宣武区西部的马连道,因 ...

  • 柴扉别集(46)电梯里的众生相 | 张国领专栏

    柴扉别集(46) 电梯里的众生相 张国领 乘电梯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难免会遭遇的一种尴尬. 因为经常要在最狭小的空间里,最贴近的距离内,与你熟悉和不熟悉的人,直面相遇. 在入住太平里小区之前,我住 ...

  • 柴扉别集(40)逃离六郎庄 | 张国领专栏

    柴扉别集(40) 逃离六郎庄 张国领 今年是8月8号立秋,立秋的第二天晚上,站在窗口就感到了丝丝凉意.季节转换这种立竿见影的气温变化,我是有切身体会的. 记得二十多年前刚调来北京的时候,不知道北方换季 ...

  • 柴扉别集(39)两瓶小二锅头 | 张国领专栏

    柴扉别集(39) 两瓶小二锅头 张国领 这几年玩微信,给我的感觉,微信就是魔鬼营.里面什么东西都能看到,你在微信里看到的东西咋看都是真的,但你却不敢去相信.只要你信了,很快就会证明你错了. 就拿前几天 ...

  • 柴扉别集(12)五层高楼平地起 | 张国领专栏

    柴扉别集(12) 五层高楼平地起 张国领 诗人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河南人说,熬过了冬天,就是春天. 革命战士说,我站在冰雪哨卡,看到春天朝祖国走来. 春天总是让人心情愉悦而畅快的,特别是那蓬 ...

  • 柴扉别集(10)草房·瓦房·楼房 | 张国领专栏

    柴扉别集(10) 草房·瓦房·楼房 张国领 严格地说,我只当了三个月的排长. 当战士时我是总队出了名的报道员,提干后到基层中队任排长,这是初级指挥员必须要经历的阶段,谁也不能例外. 我在阜阳市中队当了 ...

  • 柴扉旧事(43) 第一本诗集的诞生 | 张国领专栏

    柴扉旧事(43) 第一本诗集的诞生 张国领 但凡创作的人,都忘不了自己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和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我发表的第一首诗名字叫<复活>,发在地区小报<蚌埠报>上.但这不是我 ...

  • 柴扉旧事(37) 挤满旅途的乡愁 | 张国领专栏

    柴扉旧事(37) 挤满旅途的乡愁 张国领 现在每年的春运都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那是因为数以亿计的返乡.探亲者形成的客流大潮,使春节前后的中国,形成了一个人口流动的大漩涡.卷进的不光有人的急切心情,还 ...

  • 柴扉旧事(34)好事儿成双 | 张国领专栏

    柴扉旧事(34) 好事儿成双 张国领 中国人的规矩多,大多数规矩来自于传统的习俗.这些习俗又来自于大多数人的忌讳和喜好,很难说有多少科学根据.记得小时候我就听大人传过几句顺口溜: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墙 ...

  • 柴扉旧事(27)深夜里的不速之客 | 张国领专栏

    柴扉旧事(27) 深夜里的不速之客 张国领 有一个成语,叫"与虎谋皮".形容让恶人去干善事儿,一个字,难. 生活中其实不光与虎谋皮难,与任何动物谋皮都难. 难就难在人的意见并不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