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这篇┃我眼里的沈从文
一直喜欢温暖明亮的文字。当年第一次读到沈从文的《边城》,立刻就爱上了他的文章:如春水般明媚,如秋阳般温暖,像和风拂过竹林,像飞鸟滑过天空。笔墨间流淌的那种明净与和煦,莫名的,让读者和他一样内心柔软,心生欢喜。
前几天在图书馆发现了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惊喜的心情,不亚于他乡遇故知。顾不得书脊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灰尘,急急抱了回家。
沈从文的湘西,湘西的沈从文,从时光深处,款款而来。
一 、柔软的沈从文
本以为,打开扉页,就会走进湘西的奇山秀水。出乎意料,青山绿水间,氤氲的竟然都是沈从文的柔情:开篇的文字,居然是沈从文和妻子张兆和的情书,这些美丽温柔的文字,让我们邂逅了如此柔软的沈从文。
母亲生病,沈从文从北京赶回湖南探视。山一程,水一程。一路山寒水碧,两岸竹林翠色逼人。思念弥漫,漫山遍野都是他的“三三”,看山是她,看水还是她。湘西的夜空,如被湘水洗过,碧蓝碧蓝,天边一颗星星格外闪亮,沈从文凝视着那颗星星,觉得那是“一双长得体面又温和”的眼睛,如果这个时候,那双眼睛也在凝视这颗星星,那么,就是他们在彼此遥望了。此处虽然化用了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却又比苏老深情婉转许多。
爱一个人,就想和他分享一切美与感动。一路风景如画,橹声唉乃。他不仅为她描摹一路山水风光,甚至连声音都想和她分享:“橹歌太好了,我的人,为什么你不同我在一个船上呢? 这是桃源上面简家溪的楼子,全是吊脚楼!这里可惜写不出声音,多好听的声音!这时有摇橹人唱歌声音,有水声,有吊脚楼人语声……还有我喊叫你的声音,你听不到,你听不到,我的人! ”“ 在这种光景下听橹歌,你说使人怎么办。听了橹歌可无法告你,你说怎么办。三三,我的…… ”
他的“三三”,也在北京惦念着他:“二哥 , 你走了两天,便像过了许多日子似的。天气不好。你走后,大风也刮起来了,像是欺负人,发了狂似的到处粗暴地吼。……长沙的风是不是也会这么不怜悯地吼,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块冰?”路上的沈从文还未接到三三的来信,却心有灵犀:“三三,我今天离开你一个礼拜了。日子在旅行人看来真不快,因为这一礼拜来,我不为车子所苦,不为寒冷所苦,不为饮食马虎所苦,可是想你可太苦。风很猛,船中也冰冷的。但一个人心中倘若有个爱人,心中暖得很,全身就冻得结冰也不碍事的!”读到这里,正是午夜。窗上树影斑驳,地上月光流淌。这样的文字,读得心温柔得能滴下水来。
二 、博爱的沈从文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如此美丽。在这里,屈原曾经写下“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沅有芷兮澧有兰”。沈从文笔下,芷与兰美的不可方物:“沅州上游不远有个白燕溪,小溪谷里生长芷草,到如今还随处可见。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罅隙间,或蔓延到松树枝桠上,长叶飘拂,花朵下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游白燕溪的可坐小船去,船上人若伸手可及,多随意伸手摘花,顷刻就成一束。若崖石过高,还可以用竹篙将花打下,尽它堕入清溪泪流里,再用手去溪里把花捞起。除了兰芷以外,还有不少香草香花,在溪边崖下繁殖。那种黛色无际的崖石,那种一丛丛幽香炫目的奇葩,那种小小洄旋的溪流,合成一个如何不可言说、迷人心目的圣境!”
沈从文不信仰鬼神,却信仰自然,信仰生命。自然界一切美的东西都令他感动。“我轻轻的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
他爱这里的山水,更爱这里的人们:多情的水手和他的多情妇人,年轻美丽却被五十多岁老兵丈夫当做赚钱工具的幺幺,风流重情的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长得像托尔斯泰、老得掉光了牙齿却依然肌肉强健的老水手,甚至是湘西匪首田三壮。这些人买不起船,娶不起妻,今天不知道明天的衣食在哪里,但是,他们就像一棵棵阳光下的树木,该伸枝伸枝,该长叶长叶,从从容容,蓬蓬勃勃。他们的身上,有着无限的生命的张力与活力。虚伪的道德和教义与他们无关,他们遵循的,只有生命与自然。他们的身上,比起城里那些所谓有教养、有学识的人多了一种味道——人味。
沈从文看着他们,眼含泪水,内心无限温柔。“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份。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相近。这正同读一篇描写西伯利亚的农人生活动人作品一样,使人掩卷引起无言的哀戚。我如今只用想象去领味这些人生活的表面姿态,却用过去一分经验,接触着了这种人的灵魂。 ”
这种人道主义的人文关怀,不仅仅影响了沈从文自己文章的审美取向,也影响了他的许多学生。比如汪曾祺《受戒》里的明子和小英子、《大淖记事》里的巧云和十一子身上,都有着沈从文人文思想的鲜明印记。沈从文的崇尚自然与生命,不仅影响了他学生的写作,甚至影响到他们一生的立身为人,先生之泽远矣!
三 、天才的沈从文
沈从文并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可是,他的文字,却每每令人叹息:究竟是什么样的天才,才可以将文字运用得这么炉火纯青!
读他的文章,如同欣赏中国的写意画,纵横挥洒,墨彩飞扬。似乎是闲闲几笔,却不仅景色生动如在眼前,连那风景中点缀的人物的思想、神韵都描绘得毫发毕现。“小船上尽长滩后,到了一个小小水村边,有母鸡生蛋的声音,有人隔河喊人的声音,两山不高而翠色迎人。许多等待修理的小船,一字排开斜卧在岸上,有人在一只船边敲敲打打。一个木筏上面还搁了一只小船,在平潭中溜着。忽然村中有炮仗声音,有唢呐声音,且有锣声;原来村中人正接媳妇。锣声一起,修船的、放木筏的、划船的,无不停止了工作,向锣声起处望去。——多美丽的一幅画图,一首诗!”这样文字,也像一幅画,一首诗。
沈从文想象力极丰富,生活中极常见的现象,到了他的笔下,经过笔墨调和,迁想妙得,忽然就不同寻常了起来。比如《北平的印象和感想》里“——油在水面,就失去了粘腻性质,转成一片虹彩,幻美悦目,不可仿佛。人的意象,亦复如是。有时平匀敷布于岁月时间上,或由于岁月时间所作成的幕景上,即成一片虹彩,具有七色,变易倏忽,可以感觉,不易揣摩。生命如泡沤,如露亦如电,唯其如此,转令人于生命一闪光处,发生庄严感樱悲悯之心,油然而生。”
这样的文字,让人不由得感叹:怎么可以写得这么好?看着这样的文字,真是心灰意冷,我等俗人,再怎么努力,能写成这样呢?
《云南看云》,由“黑而秀”的云南的云写到全国各地云形状颜色的不同,各种不同的云的美丽如何教育人。再由天上回到地上,从物价写到社会精神状态的麻木;再次回到云南的云,呼吁人们抬头看看天空,把目光从“出路”“赚钱”中移到云端,看看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出路。整篇文章大气磅礴,天马行空,才气纵横,令人叹为观止。
掩卷之际,不由得感叹:是湘西成就了沈从文,还是沈从文成就了湘西?
刘莉,河北散文学会会员,河南小小说协会会员。喜欢读书,喜欢旅游,喜欢码字。作品散见于各地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