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归来:苏轼的明月 | 就读这篇

苏轼的明月

燕归来

九百年前,谁也不知道一个四川眉山人将擦亮万古长空里的一轮明月!

这轮明月太过耀眼,令眉山草木皆为之枯!

这个人,就是苏轼。

欧阳修涚,三十年后没有人知道我欧阳修,但都会知道苏子瞻!

王安石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明月!

【乌台窗外的明月】

二十岁的苏轼已高中进士。

三十岁的苏轼已成文坛巨豪。

更重要的是,苏轼一脸天真与无辜的才华闪亮得是那样赤诚。

他若只做学问也就罢了,但怎么可能!他的才华是要达济天下的。

这个时候的苏轼是儒家的苏轼,他写的最多的还不是词,而是上表书。

阻止王安石变法,或者说他希望变法再慢一点,苏轼的话和他的才华一样从来不会遮掩,多少人痛恨他生来的才气和那份他人所不及的傲气,强变法之势,欧阳修走了,司马光去洛阳了,你苏轼也必须走。

杭州,苏轼你就赏赏风景吧,可他挖水井。

密州,这回你写写诗也可以,可他杀蝗虫。

徐州,真不行你游山玩水吧,可他抗洪水。

他还在湖州给皇帝写谢表诗: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是带点牢骚的谢恩啊!大事我也干不了,我就干点这小事吧!言外之意就是皇帝身边那一群小人都在混吃混喝不是?

小人可不是什么事都不干的,苏轼,你的每一首诗,他们都彻夜拜读,羡慕嫉妒恨之余,一堆人的脑子总能想出个方案对付你的!

直指新法,你的诗剑气锋利,自不必说,反正你总是不遮掩!

皇帝听多了你的义正言辞,也不觉得有多么新奇!

那么来一首咏物诗变法吧: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蛰龙是地下的龙,皇帝才是真龙,苏轼,这诗犯了欺君大罪!

龙颜大怒!

你可以不懂政治,但不能不懂人心!

你的诗写的有多好,罪名就有多高!

可,苏轼呢?我们这位天真可爱的才子此时却在想:这回连皇帝也看我的诗了。

也许,这点天真的乐观就是苏轼之所以能够坦然面对颠沛一生的原因。

才华伤人的苏轼,性情不成熟的苏轼,这回遭遇了人生第一次最严重的打击:乌台诗案!

乌鸦长戚戚,苏轼在黑暗的监牢里听到的最多的声音就是牢外乌鸦的叫声,如同打在他身上的皮鞭声,那么长,那里亮。

他不再是文豪,而是一个遍体鳞伤的囚犯,甚至有点苍老,甚至有点绝望。

应该快中秋了吧,他抬头望望这高深的牢狱顶那一扇连月光都溜不进来的窗户,他想起在密州时中秋的圆月,满地皎洁,微风吹拂着他的衣襟,他清晰地看到月影下的自己,正举杯当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他深深地想念着他的弟弟,苏辙。

那时,他想的是何时再见?这时,他想的却是可能永不再见了!

这个才华横溢的男人,这个在文坛上独领风骚的男人,此时再也止不住泪流满面。

于是,他给苏辙写下了最后的永别诗句: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让人动容!

乌台窗外的明月,第一次让他觉得够不着,让他觉得开始落地!

【黄州东坡的明月】

整整一百三十天,从乌台监牢里走出来,苏轼走得很慢,从一个春天走到了冬天。

在一个漫天大雪的夜晚,他看到除夕的灯火迎来每一个归人,而他匆匆路过,走向了他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黄州。

他有些徘徊,也有些不安。

他被流放,有名无实,没有钱财,没有生计,就像一种陨落。

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处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幽,孤,冷。

苏轼的感受从天上到身上,这是一个词人第一次触摸自己,他需要明白:我,为何生?生为何?

安国寺的落叶每日都清扫,禅院的钟声敲动着苏轼的心。

他站在山门前望着寺院的台阶,仿佛是通往内心的深处,他要走进去,缓缓地,找到坦然。

这是苏轼从儒走向禅,去看懂生命的所向。

“面对逆境,他变得更加坦然,没有那么焦虑了,没那么着急,一定要在这一生做最重要的事情,变得更加镇定了,试着去吸收,而不是让环境吞噬了自己,因为拥有了完整的自我,才能够最终面对整个世界。”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名誉馆长   武丽生

苏轼最重要的事情便是:找到了自己。

太守给了他一块地,一块荒草丛生的无名坡地,荒于城墙东边,白居易曾有这样一块地,但白居易种花,苏轼得种粮食。

一把火烧去荒草,也是烧去苏轼作为文人的高傲,他要把诗词种在地里,长出他的人间烟火。

这里就是苏轼的东坡,他自号:东坡居士。

于是,汴京的苏轼没有了,现在站在这里的是黄州的苏东坡。

种田,收割,放牛,他成了挽起裤管的农民。带着斗笠,拉着牛车,每天和村民谈天说笑。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苏轼却说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想想当年凤翔太守陈希亮邀苏轼一起过中秋节,苏轼拒不参加,多么高傲的他!如今,他终于找到了比才华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自喜渐不为人识。

苏东坡豁达了。

人豁达了,词就更豁达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这是对风雨的重新认识,也是对自我的超越。

找到平衡,就能安放自己。

苏轼也重新安放了词的位置。

1082年,1082年的黄州!一位伟大的词人和历史对话!

苏东坡重登赤壁,写下了旷古仅有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倒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东坡登在赤壁上,观苍茫,看渺渺人间。

这时候,你会觉得他像李白,可他不会做李白,李白是不现实的,而苏东坡是可以站在高处瞻望,然后脚踏实地地回来。

“小乔初嫁了”,苏东坡是细腻的人。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词人自己也会嗤笑两声。

“一樽还酹江月”,罢了。

如果说苏东坡对于词的贡献,首先就是词自他开始归于正统,成为言志载道的文学形式。

那时候柳永的词正以人人传唱的流行形式成为霸主,而苏东坡提升并拓宽了词的高度和内容,他已经不是在填词了,而是在抒发,在感怀理想。

所以,苏东坡的词已经跳出格律的限制,就像自己可以跳出自身看自己。

苏轼,他开始用超脱的境界活得越来越入世。

东坡饼,东坡肉,私家秘制烤羊骨,苏东坡已经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去接纳和融合。

再回儒家,再来达济天下,苏东坡已经不是原来的苏轼了。

黄州东坡的明月,照亮了词人在历史中最重要的蜕变。

【心中的明月】

历史变迁中,苏东坡又再次被朝廷启用,这次的不同是他肯定了新变法中的可取。

苏东坡是想做点事情的,但党争永远在政治的舞台上占据最大的戏份。

苏轼真的做不来。

这次,他自请离开。

杭州,那个美丽的地方,因苏轼的第二次到来而别样精彩。

苏东坡,他到哪里,哪里就跟他这个人一样,充满生机。

西子湖畔,看过“苏提春晓”,词人又望着潋滟的波光,也许还是在一个中秋之夜的时候吧,他看着自己亲手建造的“三潭映月”,甚至还会念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吧: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眼前不是海,他却有海一样的胸怀。

他已经从容,无非脚下颠簸,此心安处是吾乡。

再贬惠州,他遣散所有家人,惟朝云不肯离开,只有朝云懂他的一肚子不合时宜。

那日,晚春将褪枝头,落红满地多少有点让人伤感,苏轼的肩上落上了几片花瓣,不待拂去,风起自落,他的手停在那里,如今,无一人可拭去片叶,就连自己的肩头也这样孤寂。

他想起了什么,也许是昔日热闹的红颜,也许是自己仓促飘零的一生,也许是他也未知的错过的什么……

朝云坐在琴旁望着他,他亦觉得两相孤影更深深,他念: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

朝云抚琴而和,弹至“天涯何处无芳草”,朝云泪流不已,伏琴而哭,哭的是飘零易散的时光,更是对苏轼此生辗转不渝的那份懂得。

苏轼任由她感泣而伤,此时的生命里,苏轼只剩朝云一人,朝云也只有苏轼一身,泪或许还多了一点温暖,他背过身去,落泪两行。

暮雨纷纷,日日朝朝,无有多少相知相伴的时光,朝云离他而去,再无人抚琴,再无人懂他。

苏轼在朝云的墓碑上写下: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苏轼这大半生永远的流离失所,永远的辗转往返,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再贬海南,六十多岁的他决定,先挖坟,再立碑,然后拉着棺材到海南去,他没打算再回来了,此生漂泊,落到哪里便是哪里吧。

他和弟弟苏辙在被贬途中见了一面,算也无憾吧。

人生起起落落,朝廷再要启用他,词人已无力再经沉浮,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葬于汝州,享年六十五岁。

这轮明月终于落下,和词人一起实现了那远去的愿望: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月圆与不圆,人在与不在,苏轼的明月都照亮万古长空,让孤单的人不孤独,让孤独的人不孤伤。

要举杯欢饮,醉,且大醉。

作者简介

燕归来  本名:陈艳,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有的遇见都是一种约定。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专辑

(0)

相关推荐

  • 旷达修苦难,自在渡红尘 ------建构型人格苏东坡的人生渡劫之路

    "建构型人格的个体对待问题困境的方式是研究它.认识它.超越它,倾向于在事物与现象的背后构建底层的逻辑与原型,并静观我们念头和情绪的起落,不再听欲望和恐惧的指挥,不再是思想与情绪的囚犯,放下对 ...

  • 遇见苏轼(一)

    去年年末,我们到惠州探访东坡先生曾经走过的路:苏堤西湖,水光潋滟,沙鸥翔集. 公元1092年,东坡以"宁远军节度副使"被贬到北宋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条件艰苦惠州.然而在惠州的两年七个 ...

  • 苏东坡多爱吃猪肉?900年前写下一首《猪肉颂》惊艳世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猪肉消费国,在如此高的猪肉消费量背后,是中国人长久以来对猪肉菜肴的钻研和理解. 在大多数地区的餐桌上,一定会有几道以猪肉为主角的硬菜. 比如广东地区的烤乳猪和猪肚鸡,前者 ...

  • 燕归来:天地情诗 | 就读这篇

    天地情诗 燕归来 [随笔一] 山在那里不动 云在旁边缭绕 山默默地拉着云的手 云悄悄地牵着山的衣角 苍翠到茫茫 追逐到环抱 自是深情 到天荒地老 我跑进风里 风溜进云里 云钻进山里 山爬进心里 我不知 ...

  • 燕归来:今宵酒醒何处 | 就读这篇

    今宵酒醒何处 燕归来 我想,如果我们问到身边的人:你在繁忙了一天之后,趁着皎洁的月色,想做点什么? 许多人的回答应该是,喝点小酒,唱唱歌吧. 而在北宋时候,这样的情怀是很繁荣的. "凡有井水 ...

  • 燕归来:明月来相照 | 就读这篇

    明月来相照 燕归来 静夜无人,一抬头,明月就高悬在夜空中,似乎很近,似乎夜夜都有,似乎它为每一个抬头的人而照亮. 似乎,它很懂你. 那月华穿透了每一处夜色,落在每一点,每一草木,每一人的身上,我竟觉得 ...

  • 燕归来:落叶听残梦 | 就读这篇

    落叶听残梦 燕归来 如果说,人一生都是在不断地等待中度过,那么,寻梦,可有梦醒时分? <牡丹亭>里,杜丽娘说: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天然,是多么地难得! 昆曲里的滋味就是因这一股天然. ...

  • 燕归来:西风残照,谁家陵阙 | 就读这篇

    西风残照,谁家陵阙 燕归来 经过了几番凛冽的严冬,在一个繁花始盛的日子,有两个人,终于知己相逢. 我设想,那年吴国的花,花期陡然增长. 花下,公子光举杯,伍子胥快然饮下. 酣畅间,伍子胥操琴,琴声低沉 ...

  • 燕归来:此身供养 | 就读这篇

    此身供养 燕归来 一朵花开,芬芳的背后其实经过了万般的疼痛. 但,我想,这就是此身供养.  不知兰花是否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做过挣扎? 不可知. 但当我看到它的时候,它是蜿蜒上升的. 婀娜多姿,却含着泪 ...

  • 燕归来:空里流霜不觉飞 | 就读这篇

    空里流霜不觉飞 燕归来 细雨微微,点点滴滴打落在石径上,水光轻轻,恍似晕染着一种情绪. 涟漪,从水中泛到了心中. 去踩雨水,是叶,是草,还是路? 我想,雨是有化身的. 我抚过叶,沾湿了手指,清透,微凉 ...

  • 燕归来:偶然间,心似缱 | 就读这篇

    偶然间,心似缱 燕归来 花花草草,大约天下女子没有不喜欢的. 喜欢花的什么?草的什么? 花的红?草的绿? 大约又不是这么简单. 人的视网膜是可以识别两千多种色彩的,我们叫得上名的色彩其实寥寥无几.花红 ...

  • 燕归来:三步两步便是天堂 | 就读这篇

    三步两步便是天堂 燕归来 我们在书店度过了整整一下午,她看完了一本书,而我却因为一个西方神话的故事停滞不前,陷入思考. 伊卡洛斯是神话中的一个小男孩,陷入孤岛,父亲为他做了一对蜡制的翅膀让他飞出去,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