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归来:苏轼的明月 | 就读这篇
苏轼的明月
燕归来
九百年前,谁也不知道一个四川眉山人将擦亮万古长空里的一轮明月!
这轮明月太过耀眼,令眉山草木皆为之枯!
这个人,就是苏轼。
欧阳修涚,三十年后没有人知道我欧阳修,但都会知道苏子瞻!
王安石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明月!
【乌台窗外的明月】
二十岁的苏轼已高中进士。
三十岁的苏轼已成文坛巨豪。
更重要的是,苏轼一脸天真与无辜的才华闪亮得是那样赤诚。
他若只做学问也就罢了,但怎么可能!他的才华是要达济天下的。
这个时候的苏轼是儒家的苏轼,他写的最多的还不是词,而是上表书。
阻止王安石变法,或者说他希望变法再慢一点,苏轼的话和他的才华一样从来不会遮掩,多少人痛恨他生来的才气和那份他人所不及的傲气,强变法之势,欧阳修走了,司马光去洛阳了,你苏轼也必须走。
杭州,苏轼你就赏赏风景吧,可他挖水井。
密州,这回你写写诗也可以,可他杀蝗虫。
徐州,真不行你游山玩水吧,可他抗洪水。
他还在湖州给皇帝写谢表诗: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是带点牢骚的谢恩啊!大事我也干不了,我就干点这小事吧!言外之意就是皇帝身边那一群小人都在混吃混喝不是?
小人可不是什么事都不干的,苏轼,你的每一首诗,他们都彻夜拜读,羡慕嫉妒恨之余,一堆人的脑子总能想出个方案对付你的!
直指新法,你的诗剑气锋利,自不必说,反正你总是不遮掩!
皇帝听多了你的义正言辞,也不觉得有多么新奇!
那么来一首咏物诗变法吧: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蛰龙是地下的龙,皇帝才是真龙,苏轼,这诗犯了欺君大罪!
龙颜大怒!
你可以不懂政治,但不能不懂人心!
你的诗写的有多好,罪名就有多高!
可,苏轼呢?我们这位天真可爱的才子此时却在想:这回连皇帝也看我的诗了。
也许,这点天真的乐观就是苏轼之所以能够坦然面对颠沛一生的原因。
才华伤人的苏轼,性情不成熟的苏轼,这回遭遇了人生第一次最严重的打击:乌台诗案!
乌鸦长戚戚,苏轼在黑暗的监牢里听到的最多的声音就是牢外乌鸦的叫声,如同打在他身上的皮鞭声,那么长,那里亮。
他不再是文豪,而是一个遍体鳞伤的囚犯,甚至有点苍老,甚至有点绝望。
应该快中秋了吧,他抬头望望这高深的牢狱顶那一扇连月光都溜不进来的窗户,他想起在密州时中秋的圆月,满地皎洁,微风吹拂着他的衣襟,他清晰地看到月影下的自己,正举杯当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他深深地想念着他的弟弟,苏辙。
那时,他想的是何时再见?这时,他想的却是可能永不再见了!
这个才华横溢的男人,这个在文坛上独领风骚的男人,此时再也止不住泪流满面。
于是,他给苏辙写下了最后的永别诗句: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让人动容!
乌台窗外的明月,第一次让他觉得够不着,让他觉得开始落地!
【黄州东坡的明月】
整整一百三十天,从乌台监牢里走出来,苏轼走得很慢,从一个春天走到了冬天。
在一个漫天大雪的夜晚,他看到除夕的灯火迎来每一个归人,而他匆匆路过,走向了他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黄州。
他有些徘徊,也有些不安。
他被流放,有名无实,没有钱财,没有生计,就像一种陨落。
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处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幽,孤,冷。
苏轼的感受从天上到身上,这是一个词人第一次触摸自己,他需要明白:我,为何生?生为何?
安国寺的落叶每日都清扫,禅院的钟声敲动着苏轼的心。
他站在山门前望着寺院的台阶,仿佛是通往内心的深处,他要走进去,缓缓地,找到坦然。
这是苏轼从儒走向禅,去看懂生命的所向。
“面对逆境,他变得更加坦然,没有那么焦虑了,没那么着急,一定要在这一生做最重要的事情,变得更加镇定了,试着去吸收,而不是让环境吞噬了自己,因为拥有了完整的自我,才能够最终面对整个世界。”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名誉馆长 武丽生
苏轼最重要的事情便是:找到了自己。
太守给了他一块地,一块荒草丛生的无名坡地,荒于城墙东边,白居易曾有这样一块地,但白居易种花,苏轼得种粮食。
一把火烧去荒草,也是烧去苏轼作为文人的高傲,他要把诗词种在地里,长出他的人间烟火。
这里就是苏轼的东坡,他自号:东坡居士。
于是,汴京的苏轼没有了,现在站在这里的是黄州的苏东坡。
种田,收割,放牛,他成了挽起裤管的农民。带着斗笠,拉着牛车,每天和村民谈天说笑。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苏轼却说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想想当年凤翔太守陈希亮邀苏轼一起过中秋节,苏轼拒不参加,多么高傲的他!如今,他终于找到了比才华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自喜渐不为人识。
苏东坡豁达了。
人豁达了,词就更豁达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这是对风雨的重新认识,也是对自我的超越。
找到平衡,就能安放自己。
苏轼也重新安放了词的位置。
1082年,1082年的黄州!一位伟大的词人和历史对话!
苏东坡重登赤壁,写下了旷古仅有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倒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东坡登在赤壁上,观苍茫,看渺渺人间。
这时候,你会觉得他像李白,可他不会做李白,李白是不现实的,而苏东坡是可以站在高处瞻望,然后脚踏实地地回来。
“小乔初嫁了”,苏东坡是细腻的人。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词人自己也会嗤笑两声。
“一樽还酹江月”,罢了。
如果说苏东坡对于词的贡献,首先就是词自他开始归于正统,成为言志载道的文学形式。
那时候柳永的词正以人人传唱的流行形式成为霸主,而苏东坡提升并拓宽了词的高度和内容,他已经不是在填词了,而是在抒发,在感怀理想。
所以,苏东坡的词已经跳出格律的限制,就像自己可以跳出自身看自己。
苏轼,他开始用超脱的境界活得越来越入世。
东坡饼,东坡肉,私家秘制烤羊骨,苏东坡已经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去接纳和融合。
再回儒家,再来达济天下,苏东坡已经不是原来的苏轼了。
黄州东坡的明月,照亮了词人在历史中最重要的蜕变。
【心中的明月】
历史变迁中,苏东坡又再次被朝廷启用,这次的不同是他肯定了新变法中的可取。
苏东坡是想做点事情的,但党争永远在政治的舞台上占据最大的戏份。
苏轼真的做不来。
这次,他自请离开。
杭州,那个美丽的地方,因苏轼的第二次到来而别样精彩。
苏东坡,他到哪里,哪里就跟他这个人一样,充满生机。
西子湖畔,看过“苏提春晓”,词人又望着潋滟的波光,也许还是在一个中秋之夜的时候吧,他看着自己亲手建造的“三潭映月”,甚至还会念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吧: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眼前不是海,他却有海一样的胸怀。
他已经从容,无非脚下颠簸,此心安处是吾乡。
再贬惠州,他遣散所有家人,惟朝云不肯离开,只有朝云懂他的一肚子不合时宜。
那日,晚春将褪枝头,落红满地多少有点让人伤感,苏轼的肩上落上了几片花瓣,不待拂去,风起自落,他的手停在那里,如今,无一人可拭去片叶,就连自己的肩头也这样孤寂。
他想起了什么,也许是昔日热闹的红颜,也许是自己仓促飘零的一生,也许是他也未知的错过的什么……
朝云坐在琴旁望着他,他亦觉得两相孤影更深深,他念: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
朝云抚琴而和,弹至“天涯何处无芳草”,朝云泪流不已,伏琴而哭,哭的是飘零易散的时光,更是对苏轼此生辗转不渝的那份懂得。
苏轼任由她感泣而伤,此时的生命里,苏轼只剩朝云一人,朝云也只有苏轼一身,泪或许还多了一点温暖,他背过身去,落泪两行。
暮雨纷纷,日日朝朝,无有多少相知相伴的时光,朝云离他而去,再无人抚琴,再无人懂他。
苏轼在朝云的墓碑上写下: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苏轼这大半生永远的流离失所,永远的辗转往返,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再贬海南,六十多岁的他决定,先挖坟,再立碑,然后拉着棺材到海南去,他没打算再回来了,此生漂泊,落到哪里便是哪里吧。
他和弟弟苏辙在被贬途中见了一面,算也无憾吧。
人生起起落落,朝廷再要启用他,词人已无力再经沉浮,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葬于汝州,享年六十五岁。
这轮明月终于落下,和词人一起实现了那远去的愿望: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月圆与不圆,人在与不在,苏轼的明月都照亮万古长空,让孤单的人不孤独,让孤独的人不孤伤。
要举杯欢饮,醉,且大醉。
燕归来 本名:陈艳,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有的遇见都是一种约定。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