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糍粑 | 花解语专栏

打糍粑

花解语

“糍粑”是一种传统美食,同时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全国各地几乎都能见到,只不过因地域不同,风味上会有些许差异。

我最为熟悉的当属家乡的糍粑了;它的颜色洁白如雪,入口绵软柔滑。糍粑虽为加工食品,但它取材于纯天然的优质糯米,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吃法多种多样。可咸可甜、可荤可素、方便快捷、深受人们的喜爱。

最常见的有“油炸糍粑”、“煎糍粑”、“炭烤糍粑”、“面条煮糍粑”、“稀饭下糍粑”、“鸡蛋炒糍粑块”、“炸糍粑干”……

儿时,一到腊月,农家便处处洋溢着新年将至的热闹气氛。对乡亲们来说,岁尾将至,吉日渐多。不是东家娶媳妇,就是西家嫁闺女,又怎能不趁此大好日子,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打上几“阵”糍粑呢?

成型后的糍粑白如凝脂,上面贴着一个大红的“喜”字剪纸,红白相映,格外醒目。“喜糍粑”摆放在“礼菜挑子”上(男方送给女方家的礼物,其中还包括筐子肉,挂面,红鸡蛋等等……),糍粑沉重,压得整个担子沉甸甸的一走一晃。

就算家里没啥喜事可办,大家忙碌辛苦了一年,也该好好的犒劳一下自己了。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准备好糯米,耐心地等待着。

我们将打糍粑的那帮人称为“糍粑班子”,打糍粑的“大队人马”会携带着一系列的专业用具,有“阵”(大蒸笼)和沉重的石舀,还有结实的木杵……他们走村串巷忙得不亦乐乎。

“糍粑”的具体数量被称为“阵”,“一阵”完整的糍粑,体积就相当于一床普通的棉被大小。一般情况下一户人家会打“两阵”或“四阵”糍粑。

只打“两阵”糍粑的人家是留着自家食用,若是保存得当不酸不馊的话,可以吃到来年春夏相交时。打“四阵”糍粑的人家一般是为了送人情,在我们当地,手工糍粑也算比较出名的“土特产”。

“打糍粑”的流程说难也难,说易也易:以优质糯米为原材料;尤其注意的是,不能掺入平时食用的大米,否则将严重的影响到糍粑的“糍性”,到时会有一种夹生感,嚼起来硬梆梆的,似乎永远也煮不熟。

糯米经过一昼夜的清水浸泡,沥干水分后入笼蒸熟;最后,再将晶莹剔透的糯米饭趁热倒入特制的巨大石舀中,等待它的将是“千锤百炼”,经过光滑的木捶或木槌反复地用力槌捣,糯米饭会变得软烂如泥……

因糯米的黏性非常大,总是紧紧粘裹着打糍粑的木杵,每一次的槌打都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拔得出来。所以,打糍粑绝对是个力气活,非身强力壮者没法胜任。

四五人分为一组,使劲的捶打杵捣……原地转着圈,每几分钟就得相互交换一下手中的木槌,交错着以顺时针的方向用力搅拌,以便给糍粑“上劲”(增加劲道感)……

慢工出细活,这样打出的糍粑密度紧实,口感细腻。当一团巨大粘稠的糯米被捶打搅拌成雪白晶莹的凝胶状时,一群馋嘴的小孩便围了上来,七嘴八舌的嚷嚷着:“我要吃糍粑砣!”

这时,好客热情的主人就会拿起一块洁白的湿布,将布隔在手上,飞速地在糍粑团上抓上一大把,顺手一捏,一个个浑圆的“糍粑砣”就揪好了。孩子们心想事成,捏着热乎乎软绵绵的“糍粑球”,欢呼鹊跃,挤出院门一窝蜂地跑远了。

剩下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将糍粑全部挑到木杵顶端,众人合力将其高高地举起,然后步伐一致,慢慢地向前挪动,口中喊着响亮的号子:“一,二,三,放!”

大家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一大团打好了的黏乎乎的“糍粑”,有时,它们重达百斤。松散的糯米饭当时看起来稀疏平常,倒也不觉得什么,而精粹浓缩为糍粑之后,它的体积随之变小,但重量倍增。

就这样,巨大的一砣“糍粑”被摊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坚实木板上。为了防止粘连,木板上面撒了一层薄薄的干面粉。

然后,由一位技术熟练的师傅利用手中的专用木棍将糍粑胚子碾压下去,再用手掌慢慢地按匀,让其厚薄一致。之后,再在平整的糍粑表面细致的抹上一层干面粉。接下来,又开始热火朝天的打第二阵,第三阵……

等到次日,糍粑己经彻底冷却,趁着内部柔韧还不太坚硬时,可以用锋利的菜刀切成十寸大小四四方方的糍粑块了,然后一层一层地码了起来。

不过,这些糍粑块绝不能堆放太久,否则会丧失水分外表一层层的龟裂,严重的影响到其外观及口感。

那时,农村还没有冰箱,糍粑最佳也最原始的储存方式就是采用清水浸泡。每户人家都备有一口大水缸,然后在缸内装上满满一缸井水,细心的洗去糍粑表面上的那一层簿薄的面粉,再将它们慢慢浸入缸内,并盖严缸盖。

装糍粑的水缸一定得放置在家中阴凉闭光处防止太阳直射,以免升温发酵。缸内的糍粑在需要加工时随取随用,非常方便。

不过,平时一定要勤换水缸里的井水,具体情况可通过肉眼观察法,当缸内的水还很清澈没明显的酸味就不用换。如果缸内的水混浊得如同淘米水一般,那就必须立刻捞起所有的糍粑,换上新鲜的井水。否则,缸中糍粑会受到影响,吃起来味道大打折扣。

现在,难得见到人工打糍粑的情景了,所有繁琐的工序都交给了机器尽量去简化。虽方便快捷了许多,但机器制作出来的糍粑口感略显粗糙,味道自然比传统工艺做出的糍粑逊色不少。

所以,儿时打糍粑的旧事才让我如此记忆犹新,那温暖的画面永远定格,让我一生念念不忘。

下一次,我想讲述家乡糍粑的一些稀奇古怪的吃法。希望我的笔,能遨上你灵敏的味蕾和丰富的想像,一起去探寻这古老又不失新奇的寻常美味。

作者简介

花解语,本名陈巧萍,河南信阳人,自由撰稿人。喜文学诗词,喜旅游摄影,喜美食擅烹调,热爱花草大自然。崇尚诗意禅艺人生。《禅艺会》上设有个人专栏,另有多篇散文诗歌散见国内其它期刊及公众号。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专辑

(0)

相关推荐

  • 带辘轳的土井

         带辘轳的土井 今年夏天,我回了一次童年住过的小渔村,在这个村子我整整生活了十五年,望着这个小小的村庄,我在试图寻找童年的影子.时过境迁,我已二十多年未来了,村子变化很大,百姓住上了新房,吃上 ...

  • 张玉波| 大水缸

    记得小时候,农村里还没有压水井,更别说自来水了,所有的用水都要去村里的水井挑.因此,水缸是家家必备的,有的还不止一个.我家人多,用水也多,因此我家的水缸特别高大,缸沿儿跟成人的齐腰高,比我七八岁时的身 ...

  • 谭霍培 ▏醪糟还活着

    醪糟还活着 作者 ▏谭霍培 温馨提示:本文非命题作文,将从醪糟谈到发酵活菌,介意勿入. --作者 小时候的霍培,家住在长顺下街,挨着过街楼街的路口上.早上还没起床,长顺街上就会有有人喊,"粉 ...

  • (16)[转载]司马光砸缸

    原文地址:司马光砸缸作者:听雨         在古陶瓷装饰文化中,历史题材一向是主要的装饰图案之一.它们的存在既是一种文化上的传承,也起到了教育后代的双重意义.       图为崇祯时期生产的青花司 ...

  • 这个叫糍粑,好吃是好吃,就是做起来比较费...

    这个叫糍粑,好吃是好吃,就是做起来比较费时间 要提前两三天用水泡糯米,中间还要及时换水,要不然容易馊,就不好吃了. 泡好糯米后,要用石磨把糯米磨成水粉.磨成粉之后,再用布袋装起来,用石板压住,把里面的 ...

  • 难忘农村的水井

    强子与前妻离异十多年了,但他仍忘不了她娘家桃花冲院子的那口水井.他那时去桃花冲她娘家,最爱做的事情,便是去村头坝子边那棵黄葛树下的水井边,给她家挑水. 强子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与她前妻相恋并结婚的,十多 ...

  • 【郁氏文化】缸缸甏甏也宝贵 (文/张垣)

    郁氏文化 缸缸甏甏也宝贵 文/张垣 百年老屋里,有用之物都搬走了,唯缸缸甏甏散落屋角墙根,守护着老屋.我回老屋时睹物思情,情不自禁要为它们评功摆好,缸缸甏甏也宝贵. 遥想当年江海沙地农家,从泥土里刨粮 ...

  • 想吃糯米糍粑不用买,用一斤糯米做了10多块,随吃随煎真方便

    虽然我不太喜欢吃黏食,但唯一对糯米糍粑并不反感,相反有段时间不吃还会有点想,其实家门口有个炸油条的摊,也卖糯米糍粑,如果有人买,老板会拿出做好的糯米糍粑胚往油锅里一扔,炸至焦黄即可捞出,趁热吃最好,外 ...

  • 【西南作家•散文】江思恩/水缸的印记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水    缸    的    印    记 江思恩(陕西西安) 如果说,故乡是每个游子心中的一首诗,那么灶房里的水缸绝对是我这首 ...

  • 童年的味道:烤糍粑 | 花解语专栏

    童年的味道:烤糍粑 花解语 儿时,物资极度匮乏,乡下既没有星罗棋布的商店也没有琳琅满目的零食.除去粗茶淡饭一日三餐,何以解馋? 要么,去菜地里拔一个水灵灵的青萝卜或从土里揪起一个新鲜红薯.洗掉上面粘裹 ...

  • 忽地笑 | 花解语专栏

    忽地笑 花解语 初见"忽地笑",是在"六安"境内的"燕子河大峡谷"内.那日游玩途中,我发现谷底草丛中盛开着几枝金灿灿的花. 远远望去,还误以 ...

  • 我妈的“羊肉情结”| 花解语专栏

    我妈的"羊肉情结" 花解语 小时候,我是不吃羊肉的,总觉得羊肉的味道怪怪的,闻起来特别难受.也许,是先入为主,深受妈妈的影响:对她而言,羊肉如同"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 ...

  • 麻油子 | 花解语专栏

    麻油子 花解语 我觉得家乡的方言很有意思,它将"麻雀"称之为"麻油子".也将个头瘦小但行动敏捷的人形容为"像个麻油子似的".这语气虽有调侃成 ...

  • 摩摩哒 | 花解语专栏

    摩摩哒 花解语 逛商场时,总能看见影院旁及电梯出口处摆放着一排黑色的皮质按摩椅. 每次路过时,我只是匆匆一瞥,并没有太留意.但经常看见有些人躺在这按摩椅子上或全神贯注的玩手机或惬意的闭目打盹中. 一直 ...

  • 何以解忧,唯有梦乡 | 花解语专栏

    何以解忧,唯有梦乡 花解语 春节期间,我回妈妈家小住了几日.乡下的禁鞭令还没有彻底执行,震耳欲聋的炮竹声此起彼伏,将新年的气氛喧染的格外热闹. 网上曾流传过几句引人发笑的言论:"城市套路深, ...

  • 闲话萝卜 | 花解语专栏

    闲话萝卜 花解语 说起萝卜,大家并不陌生.它营养丰富,价格便宜,宜荤宜素,老少皆宜. 萝卜是十字花科萝卜属根茎类可食蔬菜,原产地为我国,距今已有千年的栽培历史.它在饮食及中医食疗方面都有着广泛应用,深 ...

  • 风月 | 花解语专栏

    风月 花解语 一直喜欢黄龄,因为她有一双灵气逼人的眼睛,总感觉她的气质娇憨如猫,妩媚如狐. 她曾演唱过很多歌曲,每一首都余音袅袅耐人寻味.早年间,她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有<痒>和<H ...

  • 情归何处 | 花解语专栏

    情归何处 花解语 初见时,她留给我的印象很深刻:精心烫染过的短发,发尾微微向外翻卷,显得时尚大气.一身焦糖色的昵子大衣也正是时下最流行的款. 和她在一家服装店内不期而遇,那天,恰逢双11.她神情疲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