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糍粑 | 花解语专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打糍粑
花解语
“糍粑”是一种传统美食,同时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全国各地几乎都能见到,只不过因地域不同,风味上会有些许差异。
我最为熟悉的当属家乡的糍粑了;它的颜色洁白如雪,入口绵软柔滑。糍粑虽为加工食品,但它取材于纯天然的优质糯米,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吃法多种多样。可咸可甜、可荤可素、方便快捷、深受人们的喜爱。
最常见的有“油炸糍粑”、“煎糍粑”、“炭烤糍粑”、“面条煮糍粑”、“稀饭下糍粑”、“鸡蛋炒糍粑块”、“炸糍粑干”……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儿时,一到腊月,农家便处处洋溢着新年将至的热闹气氛。对乡亲们来说,岁尾将至,吉日渐多。不是东家娶媳妇,就是西家嫁闺女,又怎能不趁此大好日子,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打上几“阵”糍粑呢?
成型后的糍粑白如凝脂,上面贴着一个大红的“喜”字剪纸,红白相映,格外醒目。“喜糍粑”摆放在“礼菜挑子”上(男方送给女方家的礼物,其中还包括筐子肉,挂面,红鸡蛋等等……),糍粑沉重,压得整个担子沉甸甸的一走一晃。
就算家里没啥喜事可办,大家忙碌辛苦了一年,也该好好的犒劳一下自己了。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准备好糯米,耐心地等待着。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我们将打糍粑的那帮人称为“糍粑班子”,打糍粑的“大队人马”会携带着一系列的专业用具,有“阵”(大蒸笼)和沉重的石舀,还有结实的木杵……他们走村串巷忙得不亦乐乎。
“糍粑”的具体数量被称为“阵”,“一阵”完整的糍粑,体积就相当于一床普通的棉被大小。一般情况下一户人家会打“两阵”或“四阵”糍粑。
只打“两阵”糍粑的人家是留着自家食用,若是保存得当不酸不馊的话,可以吃到来年春夏相交时。打“四阵”糍粑的人家一般是为了送人情,在我们当地,手工糍粑也算比较出名的“土特产”。
“打糍粑”的流程说难也难,说易也易:以优质糯米为原材料;尤其注意的是,不能掺入平时食用的大米,否则将严重的影响到糍粑的“糍性”,到时会有一种夹生感,嚼起来硬梆梆的,似乎永远也煮不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糯米经过一昼夜的清水浸泡,沥干水分后入笼蒸熟;最后,再将晶莹剔透的糯米饭趁热倒入特制的巨大石舀中,等待它的将是“千锤百炼”,经过光滑的木捶或木槌反复地用力槌捣,糯米饭会变得软烂如泥……
因糯米的黏性非常大,总是紧紧粘裹着打糍粑的木杵,每一次的槌打都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拔得出来。所以,打糍粑绝对是个力气活,非身强力壮者没法胜任。
四五人分为一组,使劲的捶打杵捣……原地转着圈,每几分钟就得相互交换一下手中的木槌,交错着以顺时针的方向用力搅拌,以便给糍粑“上劲”(增加劲道感)……
慢工出细活,这样打出的糍粑密度紧实,口感细腻。当一团巨大粘稠的糯米被捶打搅拌成雪白晶莹的凝胶状时,一群馋嘴的小孩便围了上来,七嘴八舌的嚷嚷着:“我要吃糍粑砣!”
这时,好客热情的主人就会拿起一块洁白的湿布,将布隔在手上,飞速地在糍粑团上抓上一大把,顺手一捏,一个个浑圆的“糍粑砣”就揪好了。孩子们心想事成,捏着热乎乎软绵绵的“糍粑球”,欢呼鹊跃,挤出院门一窝蜂地跑远了。
剩下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将糍粑全部挑到木杵顶端,众人合力将其高高地举起,然后步伐一致,慢慢地向前挪动,口中喊着响亮的号子:“一,二,三,放!”
大家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一大团打好了的黏乎乎的“糍粑”,有时,它们重达百斤。松散的糯米饭当时看起来稀疏平常,倒也不觉得什么,而精粹浓缩为糍粑之后,它的体积随之变小,但重量倍增。
就这样,巨大的一砣“糍粑”被摊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坚实木板上。为了防止粘连,木板上面撒了一层薄薄的干面粉。
然后,由一位技术熟练的师傅利用手中的专用木棍将糍粑胚子碾压下去,再用手掌慢慢地按匀,让其厚薄一致。之后,再在平整的糍粑表面细致的抹上一层干面粉。接下来,又开始热火朝天的打第二阵,第三阵……
等到次日,糍粑己经彻底冷却,趁着内部柔韧还不太坚硬时,可以用锋利的菜刀切成十寸大小四四方方的糍粑块了,然后一层一层地码了起来。
不过,这些糍粑块绝不能堆放太久,否则会丧失水分外表一层层的龟裂,严重的影响到其外观及口感。
那时,农村还没有冰箱,糍粑最佳也最原始的储存方式就是采用清水浸泡。每户人家都备有一口大水缸,然后在缸内装上满满一缸井水,细心的洗去糍粑表面上的那一层簿薄的面粉,再将它们慢慢浸入缸内,并盖严缸盖。
装糍粑的水缸一定得放置在家中阴凉闭光处防止太阳直射,以免升温发酵。缸内的糍粑在需要加工时随取随用,非常方便。
不过,平时一定要勤换水缸里的井水,具体情况可通过肉眼观察法,当缸内的水还很清澈没明显的酸味就不用换。如果缸内的水混浊得如同淘米水一般,那就必须立刻捞起所有的糍粑,换上新鲜的井水。否则,缸中糍粑会受到影响,吃起来味道大打折扣。
现在,难得见到人工打糍粑的情景了,所有繁琐的工序都交给了机器尽量去简化。虽方便快捷了许多,但机器制作出来的糍粑口感略显粗糙,味道自然比传统工艺做出的糍粑逊色不少。
所以,儿时打糍粑的旧事才让我如此记忆犹新,那温暖的画面永远定格,让我一生念念不忘。
下一次,我想讲述家乡糍粑的一些稀奇古怪的吃法。希望我的笔,能遨上你灵敏的味蕾和丰富的想像,一起去探寻这古老又不失新奇的寻常美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花解语,本名陈巧萍,河南信阳人,自由撰稿人。喜文学诗词,喜旅游摄影,喜美食擅烹调,热爱花草大自然。崇尚诗意禅艺人生。《禅艺会》上设有个人专栏,另有多篇散文诗歌散见国内其它期刊及公众号。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