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宋词的风之战:如同一场降龙十八掌与黯然销魂掌的巅峰对决
1
唐朝与宋朝往往相提并论,但风格却又截然不同。
唐朝开疆拓土却陷入藩镇格局,宋朝收归兵权却挡不住外敌入侵。
唐朝大臣的榜样是狄仁杰,老成谋国。宋朝大臣的楷模是范仲淹,正色立朝。
唐朝有唐三彩,色彩绚丽。宋朝有青花瓷,明净素雅。
唐朝有唐诗,宋朝有宋词,并称双璧。如果唐诗阵营与宋词阵营来一场对决,那将谁胜谁负呢?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yLzA5MTIvMjE1MTg0MzEzXzFfMjAyMTAyMDkxMjIxNTc1MDU=.jpg)
比什么?就比风。读唐诗和宋词,你会发现,就连天上的风,也是不一样的。
2
诗词界,是讲究排资论辈的,当然要请领导先发言。
王维,大诗人,当面要称呼王右丞,因为他担任过尚书右丞。
王维是文官,但骨子里崇尚武力。比如那句“纵死犹闻侠骨香”,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他观看了一场军队的大型射猎活动,兴致很高,写了一首诗,开头四句——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不想当将军的秀才不是好诗人。这首诗有凶悍之气,笔端有猎猎风声。王维的《观猎》,为唐诗阵营先声夺人。
而晏殊则负手立于亭台之中。一场酒宴已经趋于尾声,他酒兴渐淡而诗兴渐浓。他目光忧郁地望向亭台之外,花朵在风雨之中纷纷凋零。
对了,晏殊也是高级领导干部,当过宰相,职务比王维还高。至于写词的水平嘛,看了就知道。
他挥笔写了一首《浣溪沙》,下半阙是这样的——
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这个风声不强悍,但是意境多么开阔,感慨多么深邃,而且饱含人生哲理。没有丰富的阅历,怎能写出如此动人的诗词?
谁说领导只会念念稿子,只会写写老干部体诗?请大家献上最热烈的掌声,并发自肺腑地说一声:“领导的水平就是高。”
3
远在西北边塞的高适不屑地撇了撇嘴角。你们见过大风吗?见过大场面吗?见过冰天雪地寒风如刀吗?
高适到边塞可不是观光考察,他上马指挥得了军队,上马写得了文章。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见了他,必须恭恭敬敬叫一声大哥。
此时已是三更时分,明月皎洁,风中夹杂着笛声。说到风,那就让你们领略一下边塞那凛冽而忧伤的风吧。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同样是三更时分,同样是明月当空,但时光已经飞驰电掣到三百多年后。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晏几道睁开醉意朦胧的双眼,他也感受到一阵风,那不是寒风,也不是暖风,而是香风。
他闻到的香风,那是歌妓在舞动桃花扇。
宴席从傍晚开始,酒一直在喝、舞一直在跳、歌一直在唱,已经进行到深夜,还是迟迟不愿散场。
这一夜,成为晏几道人生最美好的回忆。他把这个让他沉醉的夜晚记录了下来——
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
4
高手们已经开始交锋,高手中的高手也该上场了。
敢在王维、高适面前称高手的人是谁?当然是青莲居士李白。
说到风,李白就笑了。敢和我比风,我走路带风、舞剑生风、喝酒耍酒疯,从没输过。虽然我下岗流浪没收入,可我绣口一吐,依然是货真价实的盛唐雄风——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能跟李白过招的,还得苏轼。李白人称谪仙,苏轼人称坡仙,旗鼓相当。
苏轼同样不得志,被贬到黄州,还处于被管制阶段。
但是,苏轼站在长江边上、快哉亭中,望着江水浩荡,享受着清风吹拂,万千心事都被抛下——
堪笑兰台公子,
未解庄生天籁,
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
苏轼微微一笑:长风?你的风再长,比我千里快哉风还长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李白已经浪迹到了祁连山下。祁连山何其雄伟,大漠何其辽阔,浩荡的风在天地之间呼啸,这岂止千里?这岂是乡村风、都市风比得了?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这一场巅峰之战,苏轼该甘拜下风了吧。
话说在这狂风劲吹的一刹那间,苏轼突然记起了几句话:“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既然他风力强劲,那我就随风而去——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5
如果李白不能让苏轼服气,还有杜甫。苏轼亲口说过,“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
蓟门关外,杜甫正在酝酿《出塞》第二部诗集。这是他备受赞誉的诗作,过去边塞诗以歌颂为主,而杜甫在边塞诗中加入反思,充满了浓浓的忧患意识。诗中有这么两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鲜明的视觉冲击,强烈的听觉震撼,简直就是大片的视听效果。后人说这两句诗“殆千古不可得”。
杜甫在“萧萧马鸣”中加入了一个“风”字,变成“马鸣风萧萧”。这风声飒爽而苍凉,有强弓硬弩的力量、有利剑宝刀的锋芒,令无数诗人献上了他们的膝盖。
诗圣果非浪得虚名。宋词中可有与之抗衡的风吗?
当然没有。不过宋词有另一种风。
柳永正在长亭之下,与一位姑娘告别。据说这个姑娘名叫虫娘,据说虫娘是柳永最爱的情人,据说柳永为了虫娘写了好多歌、喝了好多酒、失了好多次眠。
当然,这些都是宋朝人民喜闻乐见的八卦新闻。这场默默无言的告别,却催生出一首鼎鼎有名的词。这首词万口传唱,其中有这么一句——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有史以来最美的词句之一。宋朝有位和尚,行事风格类似济公,他每次喝醉了酒就唱《雨霖铃·寒蝉凄切》。有一天他留下一首偈子:
平生醉里颠蹶,醉里却有分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言讫而逝。无论世间凡人,还是世外高人,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心中最美的地方。
6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之后,会不会力有不逮,风势渐微?
多虑了。其实在唐诗中,最家喻户晓的、最生机勃勃的、最举重若轻的风,不是出自李杜,而是白居易。那句诗我们当然都知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是写野草的,但正是春风赋予了野草生命力。
据说,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十六岁,而且是参加科举考试时写的。高考作文能整出千古名篇,大唐诗坛的实力深不可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词坛上,堪与白居易匹敌的只有词中之龙辛弃疾。
与白居易的少年得志相反,辛弃疾年华老矣而壮志难酬。他渴望金戈铁马建功立业,但是朝廷一直安排他到地方负责民政、财政工作。
又一次工作调动,送行酒席上,辛弃疾叹息自己虚度年华,叹息朝廷坐失战机。他痛切心扉,于是写出这首被后人称为“肝肠如火,色貌如花”的名作——
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
何况落红无数。
辛弃疾一反擅长的豪放风格,走起了婉约路线,这是怒极反笑、极度愤慨。“更能消几番风雨”,藏着多少失望与怨恨。传闻皇上读了这一句,大为不悦。
你的春风生机盎然,我的风雨萧条肃杀。
7
大和九年,春光明媚的一天,春风得意的杜牧准备离开扬州。
此时的杜牧三十三岁,奉命回长安另有重用。因此,虽是送别酒宴,但他心情愉悦。他称赞酒宴上的那个歌妓是全扬州最美的姑娘——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诗句比宋词还风流遣眷。“杨柳岸晓风残月”不够繁华,“歌尽桃花扇底风”不够开阔。春风十里,既繁华又开阔,还有美感。
宋词若论美感,当然得数秦观。而秦观正在怀念曾经的放浪生涯——
夜月一帘幽梦,
春风十里柔情。
杜牧:“哎呦,这是赤裸裸地抄袭。”
秦观:“杜老师,我的词是向你的诗致敬。这绝非抄袭,我进行了提炼和发扬,这样意境更朦胧,风格更清新。我一直是你的铁粉,请问我能跟你合影吗?”
杜牧:“请问我能跟你打架吗?”
8
唐朝到了晚期,国力日下,举步维艰,诗人的精神也随之萎靡,谁来为唐诗重振雄风?
许浑,他的名气不算很大,他的成就或许无法与顶级大咖比肩,但是关于风,他却写出了不逊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名句: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太好了!不写风声,却如金铃千百齐鸣。不写风力,整栋楼的窗户都在风中摇晃。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宋朝到了末期,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文人们都知道,一个时代即将结束,一场繁华即将落幕。
刘克庄,人称辛弃疾的接班人,是词坛豪放派又一位标杆人物。他登上了高楼,去看一看这个不会停留太久的世界。
湛湛长空黑。
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
9
谁是这场风之战的终结者?唐诗阵营中,众望所归是李商隐。
他是唐诗的最后一位顶级大咖。他与李白齐名,毫不逊色;他在杜甫之后,推群独步。他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但是在诗坛上却呼风唤雨。
李商隐的风,就在他的《无题》诗中——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顶级高手出拳,往往不是虎虎生风,而是用看似绵软无力的一掌,吐出实则摧枯拉朽的内力。
李商隐就是用最无力的东风,去撩人最脆弱的心弦,令人魂摇心死,而不知好在哪里。
宋词阵营中,又是谁将终极一战呢?
汴京城。赵府。后花园内。
一桌、一椅、一女子、一壶老酒、一碟老醋花生。那女子捏了两粒花生扔进嘴里嚼了嚼,又拿起酒壶猛吸了一口老酒。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画风似乎不对,不管了。这个女子就是赵府的三少奶奶李清照。她每每用“瘦”字入词,都令人击节赞叹,因此江湖人称李三瘦。她已经凭借“应是绿肥红瘦”一举成名,这一次,她要再度轰动词坛。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李商隐的东风很无力,李清照的西风很有力,但都一样地直抵人心,令人黯然神伤。
10
唐诗的风,正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宋词的风,恰似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一个吹拂胸襟,吹得人豪情万丈。一个吹动心灵,吹得人柔肠寸断。
唐诗和宋词的对决,如同降龙十八掌与黯然销魂掌的比拼,比的不是掌法优劣,比的是创作理念的差异、个人造诣的高低。
胜负难分,只分你更偏爱哪一种风。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