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几乎被日军打下全国,16世纪朝鲜军队战斗力有多差?

在近40年韩国经济崛起以来,朝鲜民族在世界上的存在感和影响力并不高。在军事方面,影响力相对较大的莫过于一个李舜臣了。李舜臣是朝鲜王朝海军名将,在壬辰战争时期多次率领朝鲜水师以弱胜强,重挫日军,极大迟滞了日军的攻势并打击了日军补给线,为最终战局的扭转做出重大贡献。

然后,一个李舜臣,无法阻止当时朝鲜王朝军队整体的弱势,可以这么说,总体来看朝鲜军队在壬辰战争(万历朝鲜战争,1592年至1598年)的表现可以说是无能到了极点。

当时朝鲜军队弱到什么程度呢?从战局说起,1592年4月14日,日军首先于釜山登陆,爆发釜山镇战役。这是第一仗,此仗朝鲜守将郑拨组织了较为顽强的抵抗,朝鲜军队弓箭手杀伤了不少日军,但仍然在日军火绳枪的攻击下败下阵来,釜山很快被攻破。之后附近陆续失守,根据记载,当时的局势是“贼分道长驱,连陷诸邑,无一人敢拒者”。

在攻打东莱府城前,日军以一红衣青巾的木偶人摆出,竟然震慑得城内奔走嚎哭。

日军在登陆朝鲜后,长驱直入,朝鲜官将除极少数悍勇之人进行了抵抗外,大多数皆临战脱逃,尚道左兵使李珏“自兵营驰入,俄闻釜山陷,恒挠失措,托言我大将当在外掎角,即出陈于苏山驿,象贤苦留同守,不从”;庆尚道左水使朴泓与李珏如出一辙,在釜山镇陷落后,不敢与日军交锋,弃城而逃,退至庆州后闻日军逼近,一路北逃至王京(朝鲜王朝都城,今韩国首尔),竟成为最先向朝鲜中央朝廷通报日军入侵之人。

当时的弓箭兵几乎是朝鲜陆军唯一有一定战斗力的兵种

“当时监司金晬,分付各邑守令,相继入送,而或中逃去,或出门辄走。草溪守李惟俭,放其军使之散,继而逃,蔚山守李彦誠,在东莱为贼所执,后二日脱还,兵使水使相继弃镇。其他佥使万户,难以悉记,自釜山至此,一无交战者”——《壬辰日录》

战斗意志如此之薄弱,使得在战局初期,朝鲜方面是不断丧城失地,当时朝鲜学者赵庆男悲愤道:“哀我军民,尚安所恃赖,而不逃且散哉,狂澜横溃,莫可堤防,城无荷戈之卒,邑无效死之臣,贼之所到,如入无人之境,遂使岭南一道,陷为贼薮,土崩瓦解,莫保朝夕,此何等时变耶。”

如果说初期还有日军突然袭击,朝军准备不当的因素,那之后既然朴泓已经通报了日军入侵的消息,朝军应该表现好点了吧。

朝鲜军的战斗力根本不是日军能比的

确实,得知此惊天消息后,朝鲜王朝紧急组织了防御,尚州和忠州两个首都外围最重要的要塞城市分别由最精干的将领李镒和申砬守卫。然而尴尬的是:没有士兵!李镒本来希望在首都选精兵三百名,结果只找到一堆儒生、商人甚至市井无赖;在前往尚州的行军途中,他尽最大努力又相继收兵四千余人。

但是,这批人的战斗力强吗?自然不可能,于是在日军小西行长的攻击下惨败,尚州失陷。忠州情况好些,朝鲜朝廷招募到了八千多有一定战斗力的士兵,并有一定数量的马匹。

然而,主将申砬之前只会和女真部族打骑兵战,根本不适应与日军作战。很快,朝鲜军被日军包围,惨败,流尸蔽江而下,军资器械全部丢失。申砬奋力杀出重围,逃往忠州城下,但发现忠州城已被日军占领,自感愧对宣祖,便自杀身亡。

战役旧址(弹琴台)

朝鲜军如此不振,使得不到半个月时间,日军就杀到朝鲜国都王京,朝鲜宣祖李昖对战事彻底失望,带着王族、大臣前往平壤避难。很快,日军几乎没遇到抵抗就攻破朝鲜国都。当然,之后平壤也很快被攻破了。

兵败如山倒,还倒得这么快,不仅朝鲜方面自身狼狈,甚至就连明朝都诧异,遣使去问:“贵国向为东国之强者,为什么突然失陷于倭贼?”

首先这和朝鲜王朝的腐败有关。1592年,朝鲜王朝已经立国200余年,各种积弊已经相当多了,加之朝鲜地缘特殊,一般情况也就北边和女真部族打打小规模冲突,南边对付一下日本海盗,所以除极少数边境部队有一定战斗力外,地方上几乎是200年不知兵。而更糟糕的是,朝鲜王朝当时还碰上党争,使得国家决策大受影响,战争准备严重不足,所以即使战前就已经察觉到日军可能有动作,也没有积极准备。

“升平二百年,民不知兵,郡县望风奔溃。”——《宣祖实录》

其实,朝鲜军队战斗力本身也相当低下。朝鲜人当时就反省:“列阃(领兵在外的将领)为国家干城,而或望风奔溃,或框怯退缩,守令为一邑君长,而率皆搬移妻子,焚弃兵库,无一人抗义奋忠,先登击贼者”。

一败涂地的朝鲜军

而且,当时朝鲜军队中相对战斗力较强的部队都在北边防着游牧部族,朝鲜根本没想到南边日本会组织如此大规模的入侵。战争开始后,朝鲜军队的转移问题也很大——北兵不熟悉南边的地形和气候,战斗力也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朝鲜的军事体制使得军权过度分散,难以统一指挥;朝鲜军队的武器装备相比于日军大大落后……这些因素叠加到一起,使得朝鲜军根本不是经过常年国内战事考验的日军对手。最终落得“三都守失,八道瓦解”的局面。最终,还需要明军才能收拾烂摊子。

作者:云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