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叙永石桩村 当代“桃花源”
初旭 文/图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魏晋作家陶渊明笔下淡雅的文字,让人心生羡慕。在很多人看来,这种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田园牧歌生活,是作家幻想出的一处人间美景。在我们现实生活还真有这样的桃花源,它就在四川泸州辖区的叙永县正东镇的石桩村,曲径通幽处,我们走进这片现代“桃花源”。
乌蒙深处“桃花源”
阳光三月,我们一行沿着纳黔高速公路,前往乌蒙山腹地的叙永正东镇,一路体验着“高路入云端,险处不须看”的胜景。小车绕过叙永县城,十多分钟便到了正东。下了高速,小车拐入大纳公路(321国道线),距正东镇场镇西侧不远处一个叫大坟林的地方,说是坟林,其实没有坟,有的只是那高耸云端的大山,让人不寒而栗。山下是两米多高的人工隧道,隧道边“弘扬石桩精神,推动石桩变迁”的标语格外醒目,随行的朋友用手一指,那就是唯一通往石桩的道路。
美丽石桩村
变色湖泊
变色湖泊
我们的小车在隧道里穿行了约十分钟,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巨大的盆地展现在面前。奇山异水与自然村落融入其中,就像一座美丽的盆景,在蓝天白云的下,显得格外美丽。
据石桩村党支部书记罗仕堂介绍,全村幅员面积11.5平方公里,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近两千人。该村距离321国道仅600米,距离川黔高速和叙蔺高速入口处仅2公里。但二十多年前,那高高的鸡心岭、大地山、流沙坡、扇子地、灯台湾,就像一根根铁打的桩子,死死地钉在大地上,把整个村子铁壁合围。就这一山之隔,将上千人口的石桩村挡在山外,透不过气来。有的姑娘从山外嫁到石桩,就没有出过石桩,从日出到日暮,太阳从头顶滑过,人们只能手搭凉棚望山兴叹。
石桩人要外出,只有先翻过一座大山然后再下一座大山到龙洞湾,足足要两三个多小时才可以赶上车。山不仅高,而且道路狭窄陡峭,坡度近乎45°——70°。谈起翻山越岭到乡上的感受,该村的老村主任仍旧心有余悸。
石桩村
狮子山
美丽村庄
有村民告诉说,二十多年前的一个赶集日子,村里一位姓彭的老人,在赶集回来的路途中,不幸摔下山崖,在半山腰昏睡了一夜,好在第二天被路人发现才得以获救,在医院里整整医治了十多天。村民老罗喂了一头肥猪,变卖当天请了村上的8位精壮大汉,准备用木杠把猪抬出大山。当大家费尽周折翻过山顶,准备下山路时,由于道路又窄又滑,猪在瞬间摔下千多米高的山脚,肚皮爆裂,露出一片白花花的肠子,让人有些毛骨悚然。“石桩人在道路不通之前,是不喂猪来卖的。”一村民如实说。
“由于路远,危险难走,当时我们数辈人赶集一般都去另一个场镇。更为哭笑不得的是,外面的媳妇儿根本不愿意嫁到这里来。”当年时任村文书的老李告诉说,去大树赶集也有十多公里的路程,但是相比翻石桩大山,危险却降低了许多。如果不是遇到上缴农税提留,这些必须到镇政府上才能办理的事情,一般买卖都到另一个镇子去办。正如民谣所说:叙永有个石桩村,四面高山把它围,寅时动身赶正东,午时还在燕子窝,温饱困顿费思量,磨子不响不烧锅。姑娘妙龄嫁山外,苦了当地穷小伙……
石桩村,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地方。
敢叫日月换新天
一年年,一代代,走一条平坦道路去赶集,到山外去办事,成了石桩人祖祖辈辈的一个梦想。然而,这个梦想在曾经的村党支部书记罗仕新、村主任罗富尧、村文书李子通的带领下,变成了现实。说起这段“天堑变通途”的光荣历史,石桩人无不引以为自豪。在石桩村委会的宣传栏上,我们看到了当年老支书罗仕新的那段名言“就算把我的房子用来抵押贷款,也要把路打通”,看似普通的一句话,道出了老支书的几多心酸无赖,一位共产党人的万丈豪情。老支书去世后,有人把他的这种情怀定位为“石桩精神”,时至今日,这种精神还在当地的“精准扶贫”工作中闪耀着光芒。
盛开的李花
桃花源里可耕田
那是21年前的冬季,大雪封山,老支书罗仕新站在自家的屋檐下,望着村子四周白茫茫一片,心情格外沉重,他烧着土烟在屋檐下来回踱步之后,冒着积雪和其他几位干部作了简单地沟通,当晚,熊熊的煤火炉前,干部群众围坐在一起,老支书大胆地提出利用人均集资100元的方式,在大山脚打通一条隧道。这样一来,从现在的石桩村活动室到龙洞湾,就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而且远离了危险。这个想法一提出,立即遭到部分村民的反对,村民认为,打隧道不是那么简单,这可比登天都还难哪!
村民的顾虑并没有打消村委一班人砸锅卖铁打隧道的想法。1996年初,罗仕新、罗富尧、李子通联合找到当地镇政府,请求政府出面,以他们几位村干部私人的名义贷款15000元钱,村委会找到当时的大树硫铁矿掘进队,双方经过协议,决定每掘进100米支付15000元的资金,并把自己的房产和猪、牛作为抵押。与此同时,社会募捐等活动也在紧张进行。1996年的早春二月,气候乍暖还寒,一阵轰隆隆的机器声划破了乡村的宁静,隧道开始在当地龙洞湾掘进。100米的雏形掘进完毕,引来众多村民的参观,事情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转机。看到如此情景,怀疑的村民也纷纷康概解囊,你一百,我两百,都来为这条祖祖辈辈年年盼,月月盼的致富路捐资助阵。
作者(左)与村支书罗仕堂合影
石桩隧道
消水湖
天坑
更有意思的是,由于隧道两头相向掘进,为了加速掘出的沙子运输,石桩人硬是买来一辆汽车。当时,无路可走,村民在龙洞湾的隧道口,找来修理工,把5吨重的运输汽车的零部件全部拆散,由六十余人用背、抬、碾、拉的方式,足足花费了3天时间,才把所有汽车零部件全部送到山那边另一隧道掘口,再由工人把汽车进行组装起来,帮助运送沙子。历经13个月,隧道终于在1997年3月贯通。村民在隧道口点燃鞭炮,载歌载舞,庆祝这条子孙路的修通。这一幕,被四川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先后做成大型专题播出,泸州“石桩精神”也由此诞生并闻名全国。
由于当年在资金的不足,首次掘进的宽、高规格均为2.5米。为了让车辆能进入到石桩村,方便农产品等的运输,后来,在县扶贫办的支持下,又划拨21万元资金,把隧道拓宽至宽、高均为4.5米。2009年,泸州市安监部门再次划拨21万元资金,号召村民集资部分,对隧道采取挂网喷浆的排危工程。如今,这条凝结着石桩村祖祖辈辈夙愿的隧道已经成为村子与外界链接的唯一通道,也成为了当地的致富之路。
奇山异水待远客
隧道打通了,村民的眼界也开阔了,村民通过隧道走出山外,上北京,下深圳,天南海北的外地人,也时不时走进这个昔日不为外人知晓的“桃花源”。
隧道的贯通,也给村子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畜牧业逐步兴起,昔日的茅草房子变成了小洋楼;河南、广西等全国各地的媳妇,也嫁往石桩村,经济更是年年翻番。
石桩村沿着山脊一字型排开。我们的小车在山道上盘旋,沿途上盛开的桃花、李花争奇斗艳,不时有瓦屋、洋楼映入眼帘。远处青山横卧,半山腰便是那千姿百态的岩石与洞穴,特别是漂水岩下的一排洞穴,似猫眼,似海螺,让人浮想联翩。不远处祖孙两人正在铲土整地,路边上一女子正在抹灰砌墙,一切的一切是那样的自然与和谐。
象鼻山
千佛洞
千佛洞里的石钟乳
溶洞里的小生命
折回村委会所在地,村干部都下乡去了,一位犁地的村民告诉说,原来隧道没有打通之前,一年四季难得看到一位外人进来,现在时不时也有人开车进来收山货或旅游观光。顺着村民的手指,我们转过一道田畴,便进入村子的“核心景区”,下过一道缓坡,便是清澈的青菜河,小河两岸杨柳依依,一直延伸到消水湖。沿途更是一步一景观,一步一赞叹,那远山有的如雄狮伏地,有的似青龙转岸;有的如金象卷鼻,有的似神龟下山;消水湖的一泓清水将象鼻山团团围绕,青山倒影,碧波荡漾,人在湖边走,人在画中游,直让人流连忘返。我们前后去过两次石桩村,这个消水湖让人有些神妙莫测,第一次来,整个湖水湛蓝湛蓝的,宁静如镜,第二次到石桩,是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水位下降不少,湖水呈黑褐色,就像一潭苦咖啡,站在湖岸边,让人有些毛骨悚然。据村支书罗仕堂说,这个湖水曾经干枯过,有人曾钻到湖底的岩洞中,听到洞中有锣鼓声,边落荒而逃,从此再无人去过了。当地人说,整个石桩村就是一个溶洞的世界,这个消水湖就连着山外的几个天坑,我们见过天坑,这是一个天坑群,坑连着坑,洞串着洞,形成了石桩村独特的地理奇观。
远眺石桩村
村支书罗仕堂请教神秘文字
神秘文字
奇山异水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对石桩村民来说,最有发言资格。现任村村支书罗仕堂(老支书罗仕新的弟弟)告诉说,因为哥哥在带头修建隧道的过程中,白天夜晚的劳累,最终积劳成疾早早去世了,现在村民又把他推到支书的位置上,他愿意和村民一道,将“石桩精神”扛下去。村里除农业产业,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有奇山、异水,还有溶洞、温泉等,他希望更多人穿过隧道,穿过大山,走进石桩村,开发石桩村。
石桩,我们当代的“桃花源”,一座充满无限憧憬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