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诗苑-诗苑键弹(35)胡均华(诗酒斋):究竟谁多情谁无情——苏轼《蝶恋花》情景解读
作者简介
胡均华(诗酒斋),男,祖籍武汉。生于湖北麻城。1977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先后在中学、高校和省直机关工作,九十年代初转入商界。为中国新文学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九州诗词》副主编。著有诗词集《诗风酒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究竟谁多情谁无情
★胡均华(诗酒斋)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宋/苏轼)
苏东坡的这首《蝶恋花》词,很受人们喜爱。经常被作为豪放派词人苏轼婉约词的代表作而津津乐道。但纵观对这首词的各种版本的解读,总感觉有些不够确切,总感到有些牵强;对词人作品中情绪脉络的把握似乎也不够准确。
问题的症结在于,站在作品外面,静态地“鉴赏”,并多拘于逐字逐句的解说,而忽视了作品整体气韵的连贯体味。是故,笔者尝试以“情景解读”的方式,入情入境,试图与作者“同呼吸、共吟咏”,对作品进行新的活的解读。
通观全词描绘的场景,我们首先要注意到从头至尾是一幅流动的画面;是“墙外行人”——即词人在行进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以读这首词,我们先要找到“主人公”,这样才能同他一道走进词中的境界去游历一番。
我们与这个“行人”携手,回头再读上阕,就知道那都是“行人”眼见之景,而掩藏在情景里面的情绪始终是落寞的(因为词人是行进在被贬谪而赴英州的苦旅之中):看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春天快要过去了,高兴不起来。看到“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多么安宁的所在噢!可那是别人的家,“行人”没有安宁之所,被贬谪的命运只有飘零,踽踽而行;也高兴不起来——不是有的解读说的这里表现了什么旷达之情!你陪着可怜的词人颠沛流离的走一遭试试,就旷达不起来!“行人”还看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渐觉悲凉。“行人”还看到“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愁苦无边无际,哪里走得到尽头呢?——对这一句的理解可能也与通常见到的不同(下面会专门解读)。
再看下阕,“行人”由远及近,走到“绿水”环绕的那户“人家”的“墙外道”上,听到有“佳人笑”,那是在打秋千的佳人——也许“行人”看到那高出墙头的秋千架了吧。那笑声真好听,真多情!但此时给“行人”能带来什么感受呢?也许会勾起“行人”的某些回忆吧!但“我”仍然要行走在被贬谪的道上,去到那边远荒凉的天涯海角,哪有心思理会这“多情”的笑声呢?再多情再迷人也与“行人”无关哟!“行人”并没有停下脚步,沿着“墙外道”渐渐走远,身后的“佳人笑”也渐渐小下去了,终至完全听不到了;“行人”不禁摇头苦笑,自我解嘲:尔自“佳人笑”吧,屡遭贬谪飘零落魄之人哪有那个心情呢?徒增烦恼而已。
笔者这样解读,也许有人不同意。因为《鉴赏辞典》不是这样说的。但我自有如此解读的道理。
主要的分歧,就在于两个关键句子的理解。
一是“天涯何处无芳草”。通常见到的解读是:
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极为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则又表现得颇为乐观。这就反映出情与情的矛盾。(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词鉴赏辞典》)
笔者认为这里没有什么所谓“情与情的矛盾”,两句是一致的,都是低沉的,没有什么“乐观”的情绪。这里就涉及到对“芳草”的理解了。
其实在古典诗词的语境中,“芳草”大多数情况是作为离愁别恨、怀远思人的意象来使用的。所以笔者每读东坡先生的这首《蝶恋花》,更愿意与李煜的《清平乐》联系起来: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苏轼所谓“天涯何处无芳草”,不正是“更行更远还生”么!愁苦无边,走不到尽头。
我们可以举出大量以芳草言愁思的例子。如: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古诗十九首之六》)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崔颢)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唐/白居易)
语多时,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唐/牛希济《生查子》)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宋/寇准《踏莎行》)
车马去匆匆,路随芳草远。恨无穷、相思只在梦魂中。
(宋/何晋之《小重山》)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贺铸《青玉案》)
河梁一怅望,芳草剧含愁。
(明/皇甫涍《再别兄弟》)
应该足够说明问题了。据《词林记事》载,在惠州时,陪伴苏轼的侍妾朝云每唱"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一句,都泣不成声而不能竟之,亦可为佐证。至于以“芳草”言天下处处有春天、人生处处有希望,当是后起之义。
第二句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几乎各种诠释都众口一词,如:下结“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欢笑,行人多情,结果是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烦恼顿生。(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词鉴赏辞典》)
墙院里女子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而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后却心绪难平。他听到女子甜美的笑声,却一直无法看到女子的模样;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苦恼。男子多情,女子无情。(网查《古诗文网》)
皆曰“行人”多情,“佳人”无情。盖源于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的一句断语:“益行人多情,佳人无情耳······”
联系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会知道这种说法是很有问题的。
这首词作于屡遭贬谪而赴贬所之途中无疑,按《东坡集》(万卷出版公司)的说法,此词作于宋哲宗绍圣元年(即1094年),当时苏轼谪知英州,正在南下途中。那么我们梳理一下这前后所发生的一些事件。头年(即1093)苏轼58岁,妻子王闰之去世。苏轼再遭弹劾,出知定州。而也是在这一年,在朝廷一直“罩着”苏轼的高太后卒去。紧接着在59岁的时候,失去高太后庇护的苏轼一年之内接连四次遭贬。这首《蝶恋花》就写于第一次贬往英州的途中。
诸君可想而知,苏轼此时此刻的心情是个什么状态,那是多么失意落魄、孤独寂寞、抑郁苦闷!哪有心思见“芳草”而欣喜乐观,闻“佳人笑”而驻足凝想,春思荡漾,“心情起伏跌宕不已”?“墙里佳人笑”即使再多情,也只能惹起“墙外行人”的烦恼。总之,笔者认为,不是行人多情佳人恼,而是佳人多情行人恼。
因此,对苏轼这首《蝶恋花》词,不妨作如下解读:
暮春时节,词人行进在去往贬所的路上。他看到百花凋零,连残红也将褪去,杏树枝头结着小小的青涩的果子。燕子翻飞处,行经一个绿水环绕的人家。好一派安宁清净的景象喔!但那不属于我,属于我的只有漂泊。而走遍天涯,何处不是更行更远还生的萋萋芳草呢?愁思难解呀!
走近这“绿水”环绕的人家,走在这人家围墙外的小道上,墙里架着秋千,有佳人荡着秋千,嘻嘻笑闹。词人也无心听这佳人巧笑了,仍旧踽踽前行,踏着被贬谪的命运,去往那边远荒蛮的贬所。词人渐行渐远,佳人笑渐不闻。词人不由得苦笑着自嘲:那佳人笑得这样多情,焉知对我这失意漂泊天涯孤旅之人来说,只能是令人生厌,徒增烦恼而已!
(2020.9.24于诗酒斋)
(本页图片来自百度)
编辑/制作:清江野老
————————————
诗苑键弹 精彩回放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
————————————
关注长阳诗苑
升华诗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