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名山崖刻多
登鼓山
好趁清秋意,登高揽海图。
江流盘远市,楼宇出新区。
镜底岚光变,风前雀语呼。
山阶犹可上,试问入云无?
周日上午,游福州最著名鼓山风景区。
福州鼓山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之一,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州市东部、闽江北岸,距离市中心区约8公里。鼓山最高峰海拔925米,山上胜迹众多,林壑幽美,引人入胜,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名闻遐迩。西晋尚书郎郭璞在《迁城记》中就有“左旗(山)右鼓(山),全闽二绝”之赞。它因顶峰巨石如鼓,故名鼓山。
从山麓登鼓山有三条途径:一是从廨院东侧的一条1954年修建的盘山公路约8.5公里,直达涌泉寺前停车场;二是在廨院西侧建了一条空中索道到达鼓山十八景区,长达1000多米;三是在公路和索道中间有一条石阶古道,道长3.5公里,有2145多级台阶,每隔500米左右就盖有一亭,供游人登山歇息时用,古道成之字形,蜿蜒而上,穿过七亭后进山门直达涌泉寺。由于是自驾,为节约时间,加之景区主要集中在涌泉寺周围区域,所以我们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开车沿着盘山公路到达半山的鼓山十八景门口,然后沿石阶古道步行上山。
十八景山门之上有一块平地,建有眺望台,登临远望,则楼宇鳞次栉比,江河川流不息,榕城景象俱在眼底。
鼓山植被茂密,山石嶙峋,自然风貌可观。然而最为引人注目是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从十八景往涌泉寺的石阶古道两旁山崖上,触目皆是大小不一、字形各异的朱红题刻,其中不少是历代名人的手笔。据统计,鼓山的摩崖题刻不下300余处,宋代的题刻就达109处,这说明早在宋代,鼓山就是文人达官赏览胜景的所在。
沿途经过六亭“松关亭”,应指松林密布,松涛阵阵,仿佛关隘;七亭“更衣亭”,传说闽王当年上山入寺,便在此更衣。有联曰:开门曾仰前王节,入寺还更此地衣。登山至此,汗流浃背,而高处生寒,正需更衣、添衣。两亭附近石刻有文天祥所书的“忠、孝、廉、节”、“毋息半途”、“眼底浮云”、“心路须平”等,层层叠叠,目不暇接。
号称八闽第一的涌泉寺深藏于鼓山山腰,此寺始建于五代(908年),明代曾两次毁于火,明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清顺治、康熙年年间又几次扩建。寺基本上保持了明嘉靖年间的布局和明、清两代的建筑物。鼓山的景点很多,有名称的就达160多个,这些景点基本上是以涌泉寺为中心,分东西南北四路,而东路的喝水岩一带,则是鼓山摩崖题刻的集大成之处。
鼓山现存题刻最早的是灵岩洞东壁宋庆历六年(1046年)蔡襄等人的题名,其文曰:“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群谟庆历丙孟秋八日游灵源洞”共二十四字,楷字,字径40厘米。蔡群谟即蔡襄,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时任福州知州。在一处壁上刻有“忘归石”三个大字,笔力遒劲,字径约70厘米,也是蔡襄所书。蔡襄的这些题刻,被认为是书法艺术的珍品。而在灵岩洞下石壁上一个字径达四米的“寿”字,则是著名理学家朱熹的题迹,是福建摩崖石刻中少见的大字。
鼓山刻石,上起北宋,下迄清代以至当代,前后延续近千年,内容丰富,字体隶、行、草、楷俱全,是福建古代摩崖题刻最多最集中的地点,堪称福州碑林,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历史和发展,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鼓山的题刻,多集中的灵源洞、喝水岩一带,几无隙地,行走其中,恍如在参观一个穿越时空的大型书法展览,面对着数量众多的艺术精品,真有目眩神驰之感。幸甚至哉,诗以记之:
题鼓山摩崖石刻
名山寻胜景,林壑有珍藏。
石壁参差立,苔阶逶迤长。
龙蛇涵紫气,俯仰鉴佳章。
四顾摩挲久,如闻翰墨香。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