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读|《人物志》接识(原文及译文)

接识第七

夫人初甚难知,而士无众寡皆自以为知人。故以己观人,则以为可知也;观人之察人,则以为不识也。夫何哉?是故能识同体之善,而或失异量之美。何以论其然?

人最初认识是很难相互了解的,但士人无论多少都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认识人。因此以自己作为衡量别人的标准,则以此标准认为是可以了解人;以其他人作为衡量标准,则以为不能真正认识人。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偏材之人”只能赏识与自己质性相同的人,而往往不能接受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的优点。何以如此论断?

 夫清节之人,以正直为度,故其历众材也,能识性行之常,而或疑法术之诡。法制之人,以分数为度,故能识较方直之量,而不贵变化之术。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而不识遵法之良。器能之人,以辨护为度,故能识方略之规,而不知制度之原。智意之人,以原意为度,故能识韬之权,而不贵法教之常。伎俩之人,以邀功为度,故能识进趣之功,而不通道德之化。臧否之人,以伺察为度,故能识诃砭之明,而不畅倜傥之异。言语之人,以辨析为度,故能识捷给之惠,而不知含章之美。

清节之人,以公平与正直做为衡量人才的标准,所以其与各种人才接触时,只赏识性情与行为具有普遍规律的人,而怀疑法家和术家不够诚实。法制之人,以法制做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因此赏识公正无私的人,而忽略了重视谋略的术家。术谋之人,以策划和谋略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能成就谋略的奇异的人,而不知道遵纪守法的好处。器能之人,以办事得力及能自我保全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因此鉴识处理事情有方法和策略的人,而不知道制定法规的根本性。智意之人,以智谋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因此能认识到韬略智谋所获得的利益,而忽略法制和教化长远的重要性。伎俩之人,以功名利禄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因此赏识锐意进取的功效,对思想道德的感化不感兴趣。臧否之人,以明辨是非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因此赏识诃责与针砭的人,而欠缺洒脱的气度和宽阔的胸襟。言语之人,以口才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因此赏识应对如流、口若悬河的好处,而不知含蓄之美。

是以互相非驳,莫肯相是。取同体也,则接论而相得;取异体也,虽历久而不知。凡此之类,皆谓一流之材也。若二至已上,亦随其所兼以及异数。故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尽有诸流,则亦能兼达众材。故兼材之人,与国体同。欲观其一隅,则终朝足以识之;将究其详,则三日而後足。何谓三日而後足?夫国体之人,兼有三材,故谈不三日,不足以尽之,一以论道德,二以论法制,三以论策术,然後乃能竭其所长,而举之不疑。

所以彼此互相否定和辨驳,都不肯认同对方。若跟与自己同类型的人时,就能融洽相处而有所得益;若与质性不同的人共处,则历时长久而不能相互了解。凡是这种只能赏识同类之人,都可称为具备一种才能的“偏材”。如兼有两种或两种才能以上的,其认识的人才也将随其所具有的才能而增加。所以具备一种才能的人,只能赏识一种才能的长处;具备两种才能的人,能赏识两种才能的特长;具备多种才能的人,就会赏识各个方面的人才。所以兼材之人,与国体之人相同。如果只要了解国体之人其中一种才能,用一天时间就足够了解,如果要全面了解国体之人,则需三天才足够。为什么需三天才足够呢?因为国体之人兼有三种特殊才能,所谈论不超过三天,就不足以全面了解。第一天谈论道德修养,第二天谈论法令制度的建立,第三天谈论策略方法,然后才能了解其所有的长处,就可以举荐他担当重任而不疑惑。

  然则何以知其兼偏而与之言乎?其为人也,务以流数,杼人之所长,而为之名目,如是兼也;如陈以美,欲人称之,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偏也。不欲知人,则言无不疑。是故以深说浅,益深益异;异则相返,反则相非。

然而怎样才能通过与其对话分辨其是“兼材”还是“偏材”呢?如果每个人,能对其才能加以研究分析,肯定他们的长处,并将他们一一归类,这个人就是“兼材”。如果喜欢夸耀自己的长处,想要别人称赞自己,而对别人的长处漠不关心,这个人就属于“偏材”。因不想了解别人,则对别人的评论没有不产生怀疑的。所以以深奥的言辞讨论肤浅的道理,讨论越深入则越存在着分歧;有分歧则会强烈的反对,否定对方的观点则互相非难。

 是故多陈处直,则以为见美;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抗为高谈,则以为不逊;逊让不尽,则以为浅陋;言称一善,则以为不博;历发众奇,则以为多端;先意而言,则以为分美;因失难之,则以为不喻;说以对反,则以为较己;博以异杂,则以为无要。论以同体,然後乃悦,於是乎有亲爱之情、称举之誉。此偏材之常失。

所以(对偏材之人)如果直抒己见,则被认为是想炫耀自己;安静的倾听而不发表言论,则被认为没有真才实学;激烈的进行据理力争,则被认为态度傲慢;处处谦逊礼让,则会认为见识浅薄寡陋;称赞一个人的善举,则被认为知识不够渊博;欣赏到很多人的长处,则被认为头绪多而把握不住要领;先说出他想说的意见,则被认为分享了他的成果;发现他的观点有误而提出质疑,则被认为误解了他;与其持相反的意见,则被认为诚心与其一较胜负;旁征博引论述自己的观点,则被认为没有把握住问题的关键。只有提出的意见与其完全相同,才会表现出喜悦,因此有亲近、爱慕的情感,有认可、称赞及举荐的美誉。这就是“偏材之人”在与人谈论时常犯的错误。

【总结】阐述了清节、法家、术家、器能、智意、伎俩、臧否、言语八种偏材之人在交往时出现的鉴识人方面失误与弊病;说明如何辨别偏才与兼才;精辟的分析了偏才之人因主观意识太强所形成的失误。因此他们无法真正认识各种不同的人才,也就没有能让各种人才发挥其特长的能力。

(0)

相关推荐

  • 古人观相诸篇

    [原文]诸葛亮的观人七法?<心书·知人篇>:夫知人之陛,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 ...

  • 鹧鸪天.何憾无人能识吾,云心只可入冰壶。...

    鹧鸪天. 何憾无人能识吾,云心只可入冰壶. 空留月下几回醉,剩却花前只影孤. 情易逝,世难谋.一身孤傲未曾输. 万千撼恨杯中去,饮作余生笑忘书. --羁旅感怀.2021.5.16. (词林正韵) 本是 ...

  • 《人物志》识人12法,教你鉴别天下人才

    <人物志>即是在魏时推行九品中正品评人物.选人才的背景下形成的专著,依照不同的才性,作者刘劭将天下人物透过德.法.术等三个层面,分为十二种人才: 一.厉直刚毅,材在矫正,失在激讦. 严厉而 ...

  • 《人物志》识人12法:教你鉴别人心,知人善用!

    从古至今,时代不断更替,社会.国家也随着变化,但是对于人才的需求却从未减少,为此,历朝历代的学者能臣根据每个人的品性.德行不同制定了各种鉴别人才的办法. <人物志>即是在魏时推行九品中正品 ...

  • 人物志接识

    夫人初甚难知,而士无众寡,皆自以为知人.故以己观人,则以为可知也:观人之察人,则以为不识也.夫何哉?是故,能识同体之善,而或失异量之美. 何以论其然? 夫清节之人,以正直为度,故其历众材也,能识性行之 ...

  • 经典文言文《读孟尝君传·王安石》原文、译文及赏析

    读孟尝君传 [宋]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 ...

  • 慢读|《人物志》释争(原文及译文)完结

    释争第十二   盖善以不伐为大,贤以自矜为损.是故,舜让于德而显义登闻,汤降不迟而圣敬日跻:郗至上人而抑下滋甚,王叔好争而终于出奔.然则卑让降下者,茂进之遂路也:矜奋侵陵者,毁塞之险途也. 一般善行因 ...

  • 慢读|《人物志》效难(原文及译文)

    效难第十一  盖知人之效有二难:有难知之难,有知之无由得效之难.何谓难知之难?人物精微,能神而明,其道甚难,固难知之难也.是以众人之察,不能尽备,故各自立度,以相观采.或相其形容,或候其动作,或揆其终 ...

  • 慢读|《人物志》七缪(原文及译文)

    七缪第十 七缪:一曰察誉有偏颇之谬:二曰接物有爱恶之惑:三曰度心有小大之误:四曰品质有早晚之疑:五曰变类有同体之嫌:六曰论材有申压之诡:七曰观奇有二尤之失. 识人有七种谬误:一是对传闻的误导有偏听偏信 ...

  • 慢读|《人物志》八观(原文及译文)

    八观第九  八观者: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八曰观其聪明 ...

  • 慢读|《人物志》英雄(原文及译文)

    英雄第八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於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 草木中的菁华称为英,禽兽中能统领群体的称为雄:因此人类中具备文才武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