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恕
文思精华:
对一个人的评价,有亘古不变的推崇标准,那就是忠诚、敬业和才华。
——阮红松
中外历史上,有两个“罪该万死”的人,意外地被敌方饶恕,连基本的惩罚也没有,结局都很好。一个是三国时的陈琳,一个是伊拉克的萨哈夫。
袁绍为了号召天下的州郡一同起兵攻打曹操,让陈琳写了一篇著名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陈琳在檄文中列举了曹操很多罪状,还痛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曹操当时正苦于头风,病发在床,卧读陈琳的檄文,竟惊出一身冷汗,翕然而起,头风顿愈。
后来,曹操打败了袁绍,陈琳被俘后,曹操生气地指责陈琳说:“你还敢来见我!当初你为袁绍写檄文,数落我的过错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骂我的祖宗三代?”陈琳愁眉苦脸地回答:“我那时候是被形势所迫,必须那样做,没办法啊!就好像一支已经被搭在弓弦上的箭,不得不发射出去一样。”
曹操爱才,陈琳也说得在情理,不但没杀他,还留他在身边委以重任。
萨哈夫是前伊拉克的宣传部长,伊拉克战争期间,萨哈夫几乎成了一个明星。在电视上,一张嘴不停地给伊拉克人打气,为祖国的军队虚张声势。还骂人,骂完美国,又骂总统小布什。正是他的一张嘴,给美国的进攻造成极大的麻烦。小布什说:“看见萨哈夫的态度,心里真是没有底,不知道要打多长时间。”美军进攻巴格达时,颇为忌惮,推迟了将近二十小时。
实际情况是,当时巴格达几乎成了一座空城,只剩下萨哈夫一张嘴在抵抗。
萨哈夫于2003年4月8日晚主持完最后一次新闻发布会后,找了件阿拉伯披巾批在肩上,然后消失在夜幕中躲了起来。一月以后,实在躲不下去了,向美军自首。自首时,连行李都带好了,准备坐牢。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美军问了姓名和职务后,放他回了家。后来他要求到阿联酋避难,美国政府马上批准,让他带全家过去了。这个人到阿联酋后,一张嘴还不歇着,继续骂美国,美国也只当没听见。
站在敌方的角度,陈琳和萨哈夫让人恨得牙痒,是罪该万死的人,捉到后杀一千次也不为过。但这两个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人,先后都被饶恕。
原因很简单,排除政治因素和人为因素,对一个人的评价,有亘古不变的推崇标准,那就是忠诚、敬业和才华。没有哪一个时代的政治家不爱惜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的人,因为这不只是某一个政治家的好恶,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队最珍贵的东西。
曹操和小布什对敌人的敬畏,缘于对美德的敬畏。
陈琳与萨哈夫的幸运,正是缘于自身的美德,别无其它。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高 成 文 学
(冬季版)
识别二维码,关注《高成文学》
顾 问:王夏子
覃世良
名誉主编:覃章海
周 兵
主 编:覃亚志
执行主编:阮红松
副 主 编:胡文泉
杜旭琼
文学总监:杨 军
文 印:邓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