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1949年巾帼团抢劫2:女盗匪和女司令攀关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949年5月27日大上海解放当天,唐文章家中就遭到了抢劫。上文说到,抢劫唐文章,拿走他家保险柜里的黄金首饰的三名女子称自己是“双枪王八妹”王司令的贴身护卫,抢劫得手离开之前,她们还在唐文章家的保险柜里留下了一张丝帕,丝帕上绣着“巾帼团”三个大字。

双枪王八妹是何许人?为何唐文章一听就对她心有忌惮?

双枪王八妹

1906年,王百器在江苏省金山县金山卫镇福王立村出生,随着年纪渐渐长大,身边人发现王百器的眉毛非常浓密,有点“八字”的样子,所以大家喜欢叫她“王八妹”。王八妹家的家境并不太好,父母为了养活她,更是直接将其许给了邻村一位理发师吴某做童养媳。

王八妹对这门心事不置可否,16岁那年,吴家带着王八妹去找算命先生,看两个人八字合不合。算命先生看到王八妹之后,大惊失色:“王八妹命中犯冲,首先克夫、其次克公婆。”吴家老爷听说之后十分担心,找了个借口就把王八妹送回了娘家,说以后认她做女儿。

被送回来的王八妹觉得有些丢人,为了养活自己和家里人,只能跟着村里的其他人卖私盐,跟其他村里只会秀女工的女子不同,王八妹性格活泼粗暴,脾气很大。在运私盐的过程中还曾经被缉私警检查,王八妹一气之下还把缉私盐警给打死了。

打死警察之后,王八妹知道肯定会有人寻找自己,于是便离开了家乡,在金山、平湖一带干上了抢劫的买卖。王八妹在流浪的过程中认识了太湖的盐帮李大汉子。在李大汉子的帮助下,王八妹开始贩卖私盐、抢劫,在当地叱咤风云,提起女土匪王八妹的名号,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1931年,王八妹在逃跑的途中被国民党当局的军警抓获,当时王八妹身上有两只短枪,因此大家都习惯称其为“双枪王八妹”。为了救出这个土匪头子,王八妹的手下费了好大的劲疏通关系,终于把王八妹捞了出来。王八妹知道自己已经被人盯上了,便在浦东开了一家茶馆,作为暂时的落脚地,可背地里王八妹并没有改变自己抢劫的恶习,开始大肆收集长枪短枪,拉拢各路的人才豪杰。

女土匪走上抗日之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听闻日军在中国的恶劣行径,王八妹一拍桌子,带上手下和30多支长短枪组成了抗日队伍,杀了9个日军,从此走上了抗日道路。王八妹跟她的丈夫谢永胜在江南一带打死好多日军,国民党又再次关注到了这个女土匪。为了将王八妹手下的武器以及人员收编,国民党给王八妹封了一个“江浙沪边区护航纵队司令”的岗位,这也是为什么当天晚上三名女强盗称呼王八妹为“王司令”的原因。

王八妹带领着她手下的人员在上海滩游走多时,打败了很多日军。一时之间,王八妹的名号在那里经久不衰,有人称她为女土匪,有人说她是个强盗头子,有人则非常崇拜,说“双枪王八妹”是抗日英雄。在唐文章一案前夕,唐文章还曾在《申报》上看到了一篇专门介绍王八妹的文章。自从平湖、金山、大上海相继解放之后,王八妹就再也没有出头露过面,民间关于双枪王八妹的说法各种各样。

负责侦办此案的三位刑警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分析,唐文章家中印有“巾帼团”的丝帕上显示了这三名强盗的名号,可她们虽然自称是王八妹的手下,说是奉了王八妹的命令来借钱的,但未必就是王八妹派来的,因为这几人的行事风格和王八妹不太像。王八妹的性格粗犷粗暴,应该想不出来这样文质彬彬的名字。当时江湖人在作案之后留下名号,报出自己的家门,应该都是光明正大的,可这个女土匪一边打着王八妹的名号,一边又偷偷留下“巾帼团”,跟江湖规矩不太对。

另一位刑警提出,这伙人自称是王八妹的卫士班里的人,可卫士班常年在外操练,在野外活动,怎么可能像她们一样皮肤白嫩,说话轻声细语?第3位刑警也分析,唐文章家中除了钱财,还有很多银器、古玩、字画,如果真要是土匪起家的王八妹带人办的事,肯定会将现场劫掠一空,怎么还会留下这么多名贵的不拿走?经过讨论,三位刑警都认为这几人根本不是王八妹的手下,很有可能是在转移视线。

王八妹这条线索先一放,警察们决定先从赃物开始调查,可问题又来了,上海刚刚解放,一切都还没有完全步入正轨。此前警方在社会上安插的耳目也都纷纷离去,只剩下了三四个小毛贼,没法获得有用的信息。加之黄金白银在当时特别吃香,销赃的渠道太多,要想一一排查难如登天。

就在刑警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原来做过军警的贺德祥说话了:“黄金白银美元,现在紧俏得很,女强盗也不会现在惹人耳目,可她拿走的那三块名表和精致的名牌皮包深得女子喜欢,很好卖,咱们从这方面下手不就得了吗?”说干就干,三位刑警兵分几路。

一人立刻来到了各地的旧货商行跟珠宝铺进行走访调查。另一人带着手下开始走访街坊邻居,最后一名刑警来到了唐文章的家进行询问,想获得更多的线索。

线索中断,案件再次发生

办案需要人手,贺德祥上班后就赶紧联系各分局的军管组,想要调些人手进行布控。贺德祥来到了平凉路派出所,可没想到一进门他就看到桌子上有一个棕色的牛皮包,这个牛皮包跟唐文章家丢失的那个赃物特别像。贺德祥边看边思考,竟然忘了跟派出所的同事们打招呼。派出所的老闫取笑道:“小贺啊,进了分局连老首长也不认识了?”大家听闻笑呵呵地打趣贺德祥。贺德祥顾不得别的,敬了个礼就赶紧跟闫连长说道:“连长,这个包是哪来的?”“怎么?你看上这个包了?”

“哪是呀,我昨天办了一起抢劫案,里面苦主丢的就是这样的包。”说着,贺德祥急得把昨天的盗窃案跟闫连长形容了一下,他打开里面的内饰,发现这个包确实就是唐文章丢失的那个“LCN”品牌的包,这个包可是法国进口的,在当地还是比较少见的。听闻严连长不仅感慨道:“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说着就把一位老警察叫了过来。

这位老警察老何说,他是在派出所外面看到一个小偷丁二赖拿着这个包。老何觉得丁二赖鬼鬼祟祟的,便上前追查。丁二赖这个人小偷小摸惯了,看到警察撒腿就跑,迎面撞上了一辆自行车摔倒了,等到他爬起来的时候,老何已经追了上来。老何把丁二赖抓住之后,看到他身上就背着一个牛皮包,老何知道,以丁二赖的条件肯定背不起这么名贵的包,老何觉得这个东西很有可能是他偷来的,就把他带到了派出所,没想到还没等提审,贺德祥就来了,看到了这个包。

为了确定这个包是不是唐文章丢的,赫德祥拿着包去找了唐文章,唐文章说:“我就是怕丢,我早就在里面写上了我的名字跟购买的时间。”贺德祥听闻立刻把包的内袋翻出来,上面果然写着唐文章的名字。于是贺德祥马不停蹄拿着包又回到了派出所,此时老何已经把丁二赖审问完了。

原来这个包并不是丁二赖偷来的,而是在家旁边的垃圾桶里捡到的。本来丁二赖是想卖皮革的,可回家擦干净一看这个包太好了,丁二赖的爸爸见过一点世面,看到上面的牌子就说:“这个东西是英国的名牌,能卖四五十大洋,你可别把它当垃圾扔了。”这不,今天上午丁二赖就拿着这个包想去旧货店换点钱,可没想到半路就碰到了老何,被带到了派出所里。

这样一来,贺德祥知道这条线索断了。跟其他两位刑警一分析,大家都说看来这个自称“巾帼团”的女盗窃团伙还真有点反侦查意识,她们难道早就知道警察会从销赃方面下手才会把包丢掉?借此来转移目标?

这边贺德祥的线索断了,那边在走访调查的两位刑警也没有特别好的线索。大家在附近走访了很多人,没人认识这三个女强盗,当天又是下着大雨的深夜,街上人很少,看到他们的人也不多,此案好像进入了困局。

就在三位刑警为这个“巾帼团”头疼不已的时候,上海市提篮桥区大众盒厂的老板谭介锦也遭遇了抢劫,那次经历对他来说称得上是九死一生。

(由于篇幅有限,咱们下集分解。本文预计6章,此为第2章,两天可完结)

PS:周末休息,周一完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