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铡 草

铡   草

张志荣||甘肃

“你入麦草他抬铡,只为牲畜备饲料。迎来日出去劳作,背着疲倦送晚霞。”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农村铡草的真实写照。

甘肃河西走廊南端,祁连山麓乌鞘岭北部山区,主要以饲养马牛驴骡等大牲畜为主。它们是耕地、拉车、打碾等干农活的得力“劳动力”。饲养过程中,对饲养草料的加工多种多样,其中创造发明的铡草,就是一种既经济实惠、又能容易喂养牲畜的加工方法;它将植物的秸秆用铡刀铡碎,用来饲养马牛驴骡家畜。

铡草,在农村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农活;可能文人墨客,也没有浓墨重笔描述过。我初中毕业回乡务农,跟饲养员干活的那段时间,经常和铡草者打交道,因为骡马牛的饲料,必须将植物的长秸秆铡碎才能喂。也许铡草者和饲养员是联手的原因吧!在闲暇时间,有时也试试手劲,替铡草者按上几下,可铡几下就力不从心,腰酸背痛,每天目睹铡草的全过程,对铡草记忆犹新,所以很想把这些事用拙笔记录下来。

铡草,必须具备铡草的工具铡刀(当地人也称铡子)。铡刀主要有两部分组成,有木制的刀床子,中间挖槽(一般是用榆木或木质坚硬的材质),长约1.2米左右,宽和高约0.20米左右;凹进的两边处镶若干个铁牙子,以免刀刃吃木床的“肉”。铡刀是用上好的铸铁锻造的,刀片长度比刀床子长度稍短一些,宽度约0.20米左右,刀床子的一头和刀的前段用铁栓串在一起,形成一个活动的轴,刀的上端安装一个木头杷柄。

铡草一般有两人操作,一个人按铡刀,按铡刀者必须站着身弓着腰干活,且年轻力强,勇于吃苦者担任。入草者虽无需有上岗资格证,但必须掌握一手熟练的技巧,且被人们公认的老农才能胜任此项活计。要蹲坐姿式,穿套裤或将一块帆布梆在膝盖上,因为入草者入草时,一点点地往刀刃和床子间移动麦草,以防草把裤子磨破;铡草的两个人必须配合默契,按铡者一按一抬,入草者必须腿手合一,抬腿入草,一招一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否则,就会啃帮,还会伤人……一般情况下,入草者就是铡草组的负责人,什么时间休息,什么时间磨刀,都由入草者掌握。

铡草入草的活,不是谁都会干的,也不是谁都能干好的。铡草是个手艺活,草铡的要短,长了牲畜不喜欢吃,还浪费严重。俗语说:寸草铡三刀,没料也上膘。这话道理很浅显,也是实际生活中的经验。一个好入草的,铡出的草,必须细碎,牲畜既爱吃,又易消化,营养成分丢失少,草也浪费少。所以说,入草的水平高低,决定草的质量。

铡草,是项久远的传统农活之中的一种。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与其它农活相比较,它干起来虽累,但固定;是一份很能混工分的肥缺,还有一点小小的外快。因为打碾后的麦草难免掺上一些粮食,它随麦草一快落到草垛里。铡草时要把草从草垛上,一点一点撕下来抖散晾晒,裹在草里的粮食就落在了最下面,等草铡完,铡草人用筛子一筛把草取完,粮食就归为己有了。基本上,每天都有三四斤左右的粮食收入囊中。在那个缺粮的年代,是很不错的收入。

我的家乡,喂牲畜的草,除了夏天喂绿草外,主要都是麦草。每年打碾结束后,将麦草落成垛。铡草者,每天上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草从草垛上一点点撕(抽)下来,摊在场地上晒一晒,防止麦草潮湿铡时费劲;接着磨铡刀,磨铡刀也是有窍门的,先将刀从刀架上取下来,在磨刀石上蘸上水,将铡刀平放在磨刀石上,两手握紧刀背,用均衡的力量反复一前一后的磨,直到铡刀锋利为止。

万事都要按着自然法则更替,铡草也不可能永远停止在原始的铡刀上。后来农村通了电,生产队买来了粉碎机,“突突突”的一天,就能“铡”出以前几天的人工铡的数量。人工铡草的活计,从此在生产队的派工单上消失了。不过,铡刀也没有彻底地闲置,由集体财产转化为私有财产,时不时的也能用上排场;当然再没有以前那么辉煌,难免有点失落感。

我记得马克思说过这样一句话:“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好的追求的结晶。”现在农村实行了机耕地,大牲畜没有了,一些农具也都存在记忆里或相册里,铡刀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留下的只有记忆。至于铡刀何地何人发明,无从考证;或许是能工巧匠,把宋代包拯包青天的“三把刀”改造后,流入到民间的吧!

总之,铡刀属于传统农具,它采取的是力学上的杠杆作用。虽然工作原理十分简单,却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张志荣,1957年出生,1976年12月服役青海某部,1991年7月转业回原籍,长期从事政工、党务工作。退休赋闲,喜爱笔耕,以码字为快乐,偏爱散文,近百篇散文见与《中国工商报》《青海日报》《甘肃经济日报(副刊)》《工商时讯(甘肃)》及《冬歌文苑》《世界经典文学荟萃》《青藏线老兵之家》等网络平台。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

  • 童年农事

    老家农村有句俗话"小子不吃十年闲饭",意指男孩子十岁后就应出力干活,为大人分忧了.在我童年时的农村,十岁左右的男孩子们,放学后都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耠地.放牧.铡草.拾粪等等 ...

  • 李晖二三事(二)

    本文作者:谢江 (二)断指 从北京探亲回来之后李晖的精神状态好了许多,妈妈坚强不屈的精神鼓舞了他,他要振作起来,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辉腾梁脚下的山村春天普遍来得迟,已经清明时节了又下了一场大雪.大雪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难忘当年擩麦草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一难忘当年擩麦草  甘肃  王卫权 农村大集体时代,社员没见过铡草机,即使有,也穷得也买不起.生产队里的牛吃草全靠人 ...

  • 【肖河泪(中篇小说)】/ 周海峰

    肖河泪 中篇小说 周海峰 中篇小说<肖河泪>三万字,十四章节,已发四章,引起广大读者极大兴趣,恨不能一气读完全篇.应读者建议,从下周一起,夲平台每天发出两章,敬请关注. 四 星期天,当城乡 ...

  • 乔加林 | 铡刀

     作者简介 乔加林,男,70后,出生于江苏泗洪:1989年3月入伍,2001年部队转业回到泗洪:系中国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泗洪县作家协会理事:供职江苏省泗洪县交通运输局.爱好写作,作品散见于< ...

  • 岁月嫣然(四)

    岁月嫣然(四) 那个妇女说:"世美,赶快点,小华掉水里了!" 那天上午,小华跑到场西大坝下一小桥旁抓鱼去了.桥洞里有些浅水,许多鱼儿露着脊背贴着水皮乱窜,她学着大人的样子用一把芦苇 ...

  • 七爷

    七爷在我幼小时候的记忆里,一直是队上的饲养员,侍弄着队上的十几头牛. 那时候我们山村地里的重体力农活,拉车犁地,全凭牲口.一个牛顶四五个男劳力,在某种意义上,牛比人值钱.所以,要由专人来喂养. 牛槽两 ...

  • 铡刀的故事

    文香花开 感恩一路同行! [文香花开]平台是一个旨在为文学.朗诵爱好者提供展示才华的纯文学有声平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大力倡导正能量作品,文香花开,花开有声!愿你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宿-- 作者:岳鑫| ...

  • 【原创天地 ‖ 979】诗歌 · 宁夏隆德 马有国 ——《​铡 草》

        铡 草 文|宁夏隆德   马有国 (一) 寒夜难眠 故乡以画面的方式播放着岁月轮回 河水静静流淌,山谷回荡 熟悉的音容笑貌,凑热闹的柔风 还有那台锈迹斑斑的铡草机 惶恐地走近熟悉的足音 古老的 ...

  • 会宁农村快要失传的这些农家活,铡草,和泥,摸墙活,你干过没?

    几代会宁农村人的记忆中,铡草喂驴,活泥摸土墙是大多农村人都会干的农活,马时候家里养驴,居住的是土房子,可如今,随着农村发展,乡村振兴,铡草用电动铡草机,土房子变成砖木结构房子,昔日的这些农家活几乎要失 ...

  • 【衍水散文】草原养鹰记

    衍水文学 展示辽阳人的风采 草原养鹰记 牧人喜欢用"你像草原上的一只雄鹰."来赞美人,有那么一个夏天,让我与鹰有一段近距离的接触. "非典"的那一年,我们九个人 ...

  • 《西北作家》米抗战 || 散文:草挤满村庄的缝隙

    草挤满村庄的缝隙 文\米抗战 在我的认知里,每一株草都是风催生的,风里荣,风里枯.无论多么倔强的草,总是顺从于风的.它们被风吹着长高长大,沿着时间的流向,重复地走着一条春荣秋枯的路. 草是风最忠实的粉 ...

  • 向度・散文|草长鹰飞:家常事物六则(外一章)

    家常事物六则(外一章) 文:草长鹰飞 剩菜·筷子 以世俗的眼光看来,筷子是餐具中的幸福者.任何滋味,她先尝.先尝的也不一定有啥好处.于是,人类创造了"坚持""隐忍&quo ...

  • 找来秸秆试铡草机的效率,碎草直接轧成饲料颗粒

    找来秸秆试铡草机的效率,碎草直接轧成饲料颗粒

  • 本地棉杆、秸秆均可处理的铡草揉丝机多少钱一台?

    本地棉杆、秸秆均可处理的铡草揉丝机多少钱一台?

  • 本地一台铡草揉丝机多少钱?如果超过这个价格,你就亏大了!

    本地一台铡草揉丝机多少钱?如果超过这个价格,你就亏大了!

  • 319期B/匡燮散文连载《我的起源》36《割草》上/轩诚清读

    文/匡燮 播读/梁轩诚 编辑/清慧 上期结尾: 这期间,我曾收到过宁肖的一封信,他不知在故乡如何得知了我是"第三梯队"的消息,信中询问说,听说你当省长了,有没有这回事?弄得我哭笑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