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散文意境赏析及构思

散文意境赏析及构思

有人问什么是初境、掘境、拓境?我一时语塞,因为空对空几句话说不清,与其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不如不说。散文有很多种类,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结构,正如鲁迅所说:“文无定法,必有定格。”近读名人名作,感觉意境完整的就收藏起来,这里不妨结合个人学习体会加以阐述,以求抛砖引玉。

、 散文的意境与缺陷

众所周知,诗歌有诗眼,小说有矛盾冲突,散文讲意境。那么,散文意境的概念是什么?意即内情,境为外物,意境就是内情与外物的和谐统一。内情包括个人的体验、观察、判断、认知、记忆、思索、推理、抽象、写作技巧运用等一系列的意识加工过程。外物是客观存在的,包括时令、山河、日月、人物等一切客观事物。散文的物质性就是将大量经过个人发现和观察的客观事物,凝练在散文中,这种真实的心灵律动,会使抒情喻理的散文变得充实而不轻佻。

我们长沙人爱说的词是“韵味”,意指他人讲话或写文章一语双关、含蓄有嚼头,观点或标题有情有物,形象生动。如:《“卧虎”说》(贾平凹),“卧虎”是石头,“说”是抒情;《放爱飞翔》(周振英)中的“放爱”是情,因为人们常把家庭情思比做牵着“风筝”的一根的线,飞翔显然就是想象中的“风筝”;《最是寒凉念温暖》(吕晓花)中的“寒凉”是时令,“念”是个人的思念之情;《相思“帕米尔”》(刘玉庆),“相思”是情,“帕米尔”是高原边防的代名词;《冷月无声》(陈颖)中的“月”是物,“无声”是一种无奈的情,敬业的情;《爱是一条弯弯的河》(黄玉东)中“爱”是感情,“河”是外物;《父母的“暖兵”情怀》(周秀桐),“暖”是拥军情,“兵”象征国防,父母情怀很普遍,当兵的探家返程捎些特产归队是常态,立意和主题提炼到了“暖兵”的份上意义就重大了,如果去掉“暖兵”两字,看还有多少社会意义?这些情与物经过作者用故事填充起来,就表达作者一语双关的深远意义。纵观冬歌头条散文,大都标题拟得好意境佳,其内容顺理成章,自有过人之处。

现代散文的意境问题和不足,评论家有不少论述,我也有同感。说来情(意)多物(境)少,“就是缺乏有力物质外壳,我们一直看不到散文的物质基础究竟基建于哪里?”(评论家谢有顺)“没有物质基础的散文,就像是没有身体的灵魂一样,是没有家的,不真实的,苍白而泛味的”。我看有的抒情散文停留在故事和抒情本身,没有抓住读者还想知道什么的心理;有的中间部分挖掘不深;有的内容新颖,却没有升华,收束无力,无法达到理想境界。值得注意的是:那种实在的生活化的铺垫部分,有一些细节可以简写,我们喜欢简洁,但笔既简而境不简,是一种高度的概括;我们都喜欢有文采的文章,但文采不在于文字的花哨和刻意雕饰,在于表情达意,朴实而真挚。

、 抒情散文的意境赏析

人们之所以把散文故事比做珍珠,是因为散文中都是自己经历而感动的事,自己不感动的事写出来也不会感动别人;自己感动过的故事,大都对自己触动很大,刻骨铭心,甚至泪目。这样悟出的道理是以事喻理,真切动人,常引人思索,思之后受到教益。

按散文意境论,先人分初境、掘境、拓境。

“初境”是指文章开头后交代的背景和铺垫,主要是写作者在同类事物中的初始故事,或对某一事物表象的观察和最肤浅的认识。当代文学大师贾平凹几乎拿遍了国内外各种文学奖项,其精选散文中的《“卧虎”说》是一篇抒情散文。起笔开门见山:“我说的‘卧虎’,其实是一块石头,被雕琢了,守在霍去病的墓侧”。接着交代背景:“自汉至今,鸿雁南北迁徙,日月东西过往,它竟完好无缺,倒是天光地气,使它生出一层苔衣,驳驳点点的,如丽皮斑纹一般”。作者独自一人在黄昏万籁俱静时,静观“卧虎”:“走进墓地拨荒草悠悠然进去,蓦地见了,风吹草低,夕阳腐蚀,分明那虎正骚动不安地冲动,在未跃欲跃的瞬间;立即要使人十二分地骇怕了怯生生绕着看了半天,却如何不敢相信寓于这种强劲的动力感,竟不过是一个流动的线条和扭曲的团块结合的石头的虎,一个卧着的石虎,一个默默的稳定而厚重的卧虎的石头!”

“掘境”是写事件发展变化的递进过程或静态事物的本质描述与抽象。《“卧虎”说》掘境第一段找整体感觉“……重精神,重情感,重整体,重气韵”。第二段描绘艺术风格:“……真正的艺术则来得这么的单纯,朴素,自然,真切”。第三段抽象民族精神:“……内向而不呆滞,寂静而有力量”。从感观到提炼本质内容都是层层递进,意蕴深邃。

“拓境”则是由点到面,归纳勾题,收束全文,抽象出理论观点、揭示规律及其社会教义。《“卧虎”说》最后归纳收束:“以中国传统的美的表现方法,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这是我创作追求的东西”。并拓展借物抒发:“终有幸见到了‘卧虎’,我明白了,且明白往后的创作生涯,将更进入一种孤独境地”。以作者的体悟启迪后来者:写作人要有耐得住寂寞“卧虎”精神,才能达到追求艺术的理想境界。

类似《“卧虎”说》的千字抒情文不多,因大都有铺垫和背景交代,时间跨度大,明显不同于一般散文。篇幅有长有短,过短也许来龙去脉说不清,推不出真谛来。例如:《爱是一条弯弯的河》(黄玉东)就是一篇意境完整的散文,全文有4000余字,开头直接入题,接着是描述初境:表露以个人为代表的边防大龄军官找对象难的现实,这是军队过去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我们边防军人读来就有同感。如果不交代“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窘境,就不能衬托“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氛围。掘境则是从她最初见面对军人的偏爱,到婚后过日子的简爱,再到生活细节中相敬如宾的疼爱,层层递进。尽管家庭温馨,爱情历久弥新,但与大众一样,在生活中也有矛盾,也有生气的时候,推出爱情也有曲折,升华就像条弯弯的河,读来形象生动,耳边总是响起潘长江亲切悦耳的歌,眼前呈现扭秧歌演喜剧的场景。全文描述几十年的婚姻爱情家庭生活体验、感悟,真切细腻。最后就是拓境,归纳收束,抽象出理论观点。爱情“如同两股支流,在兀自向前奔涌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在某个拐角处相遇,从而汇合在一条弯弯的爱河,勇敢地接受着激流、险滩、暗礁的洗礼;然后,缓缓地流向幸福的海洋……”这就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抽象而丰富,具体而单一”。这是爱情发展变化的同类事物大全,升华拓展到了极致,产生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读之受益!

《冬歌文苑》还有不少抒情散文都值得欣赏,有的如果再用三种意境定式去疏理和补充一下,则是更好的抒情散文,当然,想创新者无所谓。

三、散文中的几种构思形式

小说“以盘托珠”,那是人造珍珠,非天然生成,稍有不圆溜,即不合符生活逻辑,就有人钻空子。要把几个人的眼睛、耳朵拼凑到一起,这塑造的形象要像真人一样,故小说比散文难写。散文是以线穿珠。珍珠是自己的,虽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毕竟是天然生成,早已存留或采记,只要抓根“红线”,随时可以穿就,从小穿到大,从过去穿到现在,其穿就的方法常有“以情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三种形式。

以情为线的散文居多,因为人生离不开亲情友情恩情,离不开个人的喜怒哀乐,这是与生俱来的感情自然流露。李品刚老师的《牵手》,叙述从初恋、结婚到老来因病住院的一次次牵手,伉丽情深,无不感人,直被《军嫂》杂志刊载;还有《永远的父亲》(吴秀明)、《母亲的背》(张志荣)、《四哥》(张守权)以及《青春中那段永恒的记忆》(赵晓芳)、《不一样的年夜》(张曙光)、《雪中漫忆》(倪宝元)等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以物为线索的,主要是以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及真善美的故事为线索,推出点规律和真谛来或记录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贾老的《落叶》描写室外一棵法桐树叶绿了又黄的四季变化自然规律,揭示人如树木,生命的目标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去旧迎新;不要哀叹衰老,那是世间万物的规律,无人能违背。衡锁鱼老师的《卖蛇记》揭示了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认知规律:三十岁以前的人,别人说山就是山,说水就是水,三十岁以后见识多了,别人骗不到你。还有《小人书》(何声静)、《家乡的豆腐》(田志坤)、《半夜莲池》(袁福成)、《茶之旅》(蔡泗明)、《自行车》(焦红玲)均以物为线索,具有鲜明的特色……篇幅所限,不一而足。

“文以载道”,无论怎么写,都离不开表情达意、叙事说理。

这里论及“以理为线索”,是指构思时运用逻辑推理的一种通用手法。散文构思中,也常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草根”,大都懂点哲学和形式逻辑再来练笔,因为做“官样”文章,少不了逻辑推理,不是从一般(或总或面)到个别(或分或点),就是从个别到一般。

日前读过《2019,我想要的都有了》(孔秋莉),全文先总后分地叙述,这是演绎推理。虽谈不上经典,其逻辑思维却产生了诱惑力。看到前两段就知道作者要讲什么事,全文较长,有时间可往下看,没有时间可不看。不看不行,心想作者这么年轻就有房有车,嘿,咱们奋斗一辈子直到退休前才达到这个目标,心想她凭什么?这就产生质疑和好奇。作者就抓住了读者的心理,娓娓道来,喔,原来现在年轻人的消费观不一样,是靠智慧和勤劳,且在透支未来的工资过日子。可见,一个知道读者猎奇心理的作者如同可揣测男人心思的恋人一样则是诱人的。此外,本人构思那篇《我手写我心》也运用了演绎法。

这里略举两例是单从演绎推理而论。其实,抒情散文采用的归纳法较普遍,从个别事实到一般道理,哲理和经典在最后,无论上述贾老还是玉东大师的抒情散文,均系归纳推理。最典型的散文是毛主席给林彪复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敌我各有弱势的分析和革命道理讲完了,最后收束归纳革命高潮快要到来,作何解释:“它是站在地平线上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支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燥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试想:在黑色恐怖和“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质疑声中,这篇书信内容中抽象出来的哲理,当年为红军带来多少正能量?

总之,散文构思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根据内容而定。不少阅读达人,时间紧张,点评留言时,先看散文头尾,多少能勾出作者要表达的主旨和经典,这是逻辑思维给人带来的阅读快捷。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刘光明,1959年生,男,汉族,湖南浏阳人,投笔从戎22年,荣立三等功4次。海军中校转业服务于湖南大学18年,退休前出书2本。中国教育管理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协会会员。近年来,分别荣获《冬歌文苑》关于“贫穷”征文比赛三等奖、第五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银奖。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  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监制:陈俊泽  吴秀明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主编:孔秋莉  梁会娟  孙   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