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再会古街、石坊
再会古街、石坊
何爱红||福建
再会“东门古街、石坊”,是在阳春三月里一个悠闲的午后时光。想起年少时,奶奶的娘家在东门社区。她曾多次,带着我到东门古街里的舅公家做客。在那个年龄,掠观古街、石坊,只单纯地认为是些老房子,及一座大石块而已。但古街的明清建筑风格,记忆犹在。
古街,阔别近三十年,她可曾记得多少张陌生且熟悉的面孔?
行人稀疏的她,失去了当年的车水马龙,繁华喧嚣。她的面貌已是苍老、沧桑、深沉、凝重。她依然保留着明清时代的模样:古井、木质门窗、小楼阁......百余年的岁月摧残,她的许多处墙体、门窗已是青苔斑驳、腐朽破落。静观着眼前一些空荡的小楼阁,犹见:古香古色的木窗旁,坐着相貌俊秀、气质端庄的大家闺秀,低眉垂首,正优雅地倚窗刺绣。想起: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不禁默叹!
一堵灰砖砌的矮墙呈现于眼前,缀着墨绿苔痕的矮墙上,攀爬出几条绿意然的牵牛花藤,藤上缀着的三四朵紫色嗽叭小花儿,似在欢腾着又一个春季的来临;又似在这百余年古宅的发鬓上,添上娇美的点缀。驻足猜想:围墙之内的牵牛花藤,应是攀在搭架上,长得更为茂盛?而且牵牛花儿开得更为繁多。那花藤下的罗圈椅上,定端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一边品茶,一边欣赏身边一台小收音机播放的戏曲;那淡淡的茶香与韵味浓厚的戏曲声,飘逸于午后的矮墙四周......
古街尾。石坊,它伟岸的身姿,豁然跃入我的眼帘。我默默地责备自己,如梭的岁月中,竟然将它冷落至今。
石坊上雕刻的精细浮图,令人叹为观止,我真切地领悟到了“巧夺天工”的非同寻常。它高16米,宽度为8米,顶端为双龙朝天、飞舞相觑的浮雕,浓厚的宫庭式建筑风格,暗示着它的非同寻常;浮雕内涵丰富、精湛、细腻,内容各异,可分为三层观赏:上层的正中嵌雕的是“玉旨”牌座,左右的飞龙绕柱中,拱出小浮龙雕,活灵活现,有呼之欲出之感;周边的雕花精镂,雅致巧美。浮雕的中间层,横嵌着御赐的“乐善好施”石刻横匾,匾下又有三小组浮雕历史人物,神情栩栩如生、鲜活且雅致;两旁雕有两座玲珑精巧的小坊亭,雕工精细、复杂,为“忠孝”传承人物像;应是与上层的“玉旨”牌座交相辉映着。浮雕底层,是建坊者的题名匾,匾下有:飞龙、舞凤、麒麟、文狮、莲花等诸多的浮雕图案,工艺亦是精湛,寓意深奥。
石坊底部为四柱精工石,结构匀称,光滑美观。整座石坊,堪为石雕艺术之精品!
石坊的建筑高度及雕工魅力,彰显着石匠们炉火纯青的雕刻技巧。
它的周边,皆为密密匝匝的古老民宅房,更衬得石坊超群出众、气势非凡!
有文献资料记载:东门石坊始建于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历时三十多年,始告竣工。建坊者是仙游县鲤城巨富陈天高。陈家父子以烟起家,家资百万,捐官纳衔,开府私第,几冠闽中。陈氏父子因捐赠仙游金石书院经费,博取御赐“乐善好施” 美名,后奉旨建坊。在兴建石坊之前,陈氏父子特雇著名木匠,先用木头雕刻模型,经过多次修改而定型。当年,陈天高在众人的赞扬声中,开始建造工艺如此精湛的石坊,留予世人敬仰!
远观古街,她静默无言地拥着巍立蓝天之下的石坊,历经近两百年的风雨沧桑,似在默默向世人诉说着,古街百年的悲欢离合,历史文化......
插图/网络
作 家 简 介
何爱红,女,福建仙游作家协会会员,《冬歌文苑》编审,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业余喜好文学、画画、旅游;小写作发表于《仙游今报》《湄洲日报》《侨乡时报》《冬歌文苑》《莆田作家》《莆仙文艺》《灌河文学》等。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 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监制:陈俊泽 吴秀明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主编:孔秋莉 梁会娟 孙 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