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阅读与写作
阅读与写作
喜欢阅读,一直都是。
第一次接触小说,是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家楼下机修厂的叔叔,来找父亲泡茶聊天,他手里拿着一本《七侠五义》。我好奇拿过来看,香港的版本,书本是从右到左方向翻的,字是竖排的,而且是繁体字,当中还有一些插画。他们聊天的时候,我就翻看,很快,我就着迷了,被书里面的精彩故事给吸引住了。从此,我开始迷恋小说,准确的说,我对各种各样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后一发不可收拾,我开始从同学那儿,或者从左邻右舍借,或者自己去购买各种图书,仅仅是三年级期间,我就读了好几本小说。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是在那一年读完的。
由于迷上了阅读,我把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看书了。周围许多同龄的小朋友,会喜欢玩耍,而我,只要有书,就宁可找个安静的、没人打扰的地方,躲在那里看书。父亲发现后,认为这样会影响学习,就开始限制我了,不准我看书本以外的课外书。怎么办呢?我有方法,我把从外面借到的课外书,藏在家里各个隐蔽角落,比如抽屉缝隙、床垫底下、箱子后面等等。只要父亲一离开家,我就马上抓紧时间看课外书;他如果在,我就把课外书压在书本底下,假装复习功课,眼睛却偷偷瞄底下的图书;睡觉之前,我事先把图书放进被窝里,上了床,放下蚊帐,用被子蒙住头,用手电筒照,一样可以读书。由于看书时太过专注,有好多次,我被父亲当场逮住,挨了不少揍。不过,揍完之后,我照样找时间,偷偷地读课外书。
就这样,喜欢读课外书(大部分是小说)的习惯一直保持到高中毕业。从小学到高中,我读过无数的中外名著,长篇、中篇、短篇都有,各种武侠小说、讽刺小说、战争题材小说,人物传记类等。
后来进了大学,学校里有大型图书馆。于是乎,除了上课时间,课余绝大多数时间,我都泡在图书馆里。只不过,除了小说之外,我开始涉猎其它图书了,比如散文集、诗集、游记、地理杂志等。
大学毕业后没多久,我去了国外工作。由于在国外,能拿到的中文图书很少,加上工作紧张,阅读的时间相对少了很多,但我还是会想方设法去找书来看。直到90年代末期,网络兴起,买了电脑。登录上网,网络里面真的什么资讯都有呀。工作忙碌之余,还是每天都会抽时间上网看看。不过,从那时起,借助网络,阅读的内容就更广了,不只是文学类,也开始阅读财经类、时事类、各种文学评论、时事评论等等。
孩童时代或者说未成年之前,喜欢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也许是因为小孩子能走到的地方很有限,能见到的东西也很有限,于是喜欢故事书,对外面的世界有很多的憧憬和幻想。而小说里的描述刚好能满足、能填补孩童脑海的想象,所以小说占据了阅读的大部分。成年之后,由于工作忙碌,曾经有段时间,阅读量减少了很多。
人到中年,还是会读小说,不过读的大部分是微型小说,散文和诗歌的比例上升,占据了阅读的大部分。或许是步入社会之后,经历过很多人和事,遇到过挫折也得到过贵人的扶持,经历了家庭和工作环境一系列的变故,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对现实社会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散文和诗歌的内容更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心境,阅读时更能引起共鸣,因此,摆在书桌上的,绝大多数是诗歌和散文。
虽然有着大量的阅读,但我却从来没有写作的念头。其实从小到大,我的语文成绩都很好,作文经常被老师贴出来或者读出来当作范文。高考时,我的作文成绩甚至还拿到满分呢。尽管有很多人认为我写作能力很强,但出于羞涩不愿意出风头的缘故,我始终没有想过要主动去写点什么。
几年前,母亲的突然离世,是一个转折点。
这个世界上,母亲无疑是最疼爱我的人,对于我,母亲一直都是无条件地信任,无条件地支持,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应该说,我算是个情感细腻的人,我能感受得到深深的母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样的,对我来说,母亲始终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是最亲近的人。母亲的离去,好长一段时间里,我内心哀痛,终日垂泪,心情非常压抑。为表达怀念之情,我把当时心里的所思所想,转换成文字,写了几首诗歌和几篇散文,放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没想到,许多朋友看到之后,纷纷留言,表达了他们对我失去至亲的理解和慰问,并鼓励我把纪念母亲的那些文章公开发表。他们的温暖,对我尽快走出内心的伤痛,起了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