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丰泽掠影

丰泽掠影

丰泽,隶属泉州市,集“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宠爱于一身的市中心古城。此次,应丰泽区作协诚邀,有幸亲临“丰饶之地,恩泽于民”的古城采风,一睹海港神韵。

法石街“真武庙”

与丰泽区作家们首见的地点,即在“真武庙”前。在两地作家热情洋溢的问候声中,才识渊博的丰泽区作协郑副主席,充当了此处的临时导游,向两地作家们侃侃介绍着“真武庙”的历史文化。

“真武庙”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距今约一千多年历史;为明清建筑,依山建造,祀真武大帝,有“小武当”之称,且被称“八闽第一行宫”。听郑作家简介:古代民众观察天象,将天空均分为四宫,以动物命名:东宫苍龙、南宫朱雀、西宫白虎、北宫玄武。玄武是对龟的美称,玄为黑色,指龟背颜色;后汉时以龟蛇合体作为北宫的象征。

耳听介绍,禁不住自顾自暇观赏起雕工精湛的“真武庙”大前门,门两旁各设立着龇牙咧嘴的石狮。拾阶而上,阶梯边上的扶栏遍布着精工细琢的小石狮。石阶顶上正中央,一突起的石包块呈现于眼前,它背驮一块明代石,刻有“吞海”二字。何来此称?我顿感不解。

观左侧,仿长城的石彻围墙旁,伫立着古风蔚然的四角拜亭,外观亭子立有八根石柱,内仰顶部为精致的木雕工艺藻井。亭后是“真武圣殿”,殿为三进深,门阔三开间,为道教特色建筑。

站在雕梁画栋的殿宇之前,内心是肃穆与敬畏,思索着:古时民众应是希望战胜自然灾害,摆脱灾难,对天象赋予神格化的寄托吧......

“郑导游”边讲解,边手指石包边上,两块栩栩如生的龟蛇头石块。一向畏惧“蛇”字的我,不禁往后退了几步,内心多了几许惶恐;尽管是传说,且是石块。听闻,因龟蛇皆具水性功能,被当地渔民尊誉为“镇妖驱邪”的海上保护神;“真武庙”成为当地客商、渔民,祈风求庇,祈平安的精神所在。

烈日炎炎之下,一旁的古榕树下有阴凉处,成了游客蔽荫之地。泉州作协的作家们,拉开了写有两地联谊文字的红布条;作家们纷纷围在“吞海”龟石边上,绽开了如花般的笑容,留下第一张集体合影。

蟳埔村

她似一位美丽的渔家女郎;她的身上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特色;她如海边的一条美人鱼,舞动着丰泽的海港风情。

跟随大班作家群,步行穿梭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闻着一路的蠔腥味,我们拐进了一条狭长弯曲的巷道中。两边的村居门口,坐着三三两两的蟳埔女子,盘发插花,着民族风情的大裾衫、各色的宽脚裤,正专注地撬一堆堆的生蠔。新鲜、水灵的蠔肉经她们灵巧的手,放置于盆中。这完全是一幅唯美的民族风情画作!

惊叹不已中,我们不停地以手机、相机对着蟳埔女子拍照、合影......那是探知的激情,那是追寻独特风景里的惊讶......

忽然间,一阵欢呼声传来。前方发现了几座亮闪闪的厚实小屋,是以无数巴掌大的椭形蠔壳紧密砌成的“蠔壳屋”,里面还居住着当地村民。奇特的外观、精巧的设计,自然又把我们吸引;围观、拍照紧接而来。

抚摸着墙壁上一个个镶嵌的银灰牡蛎壳,烈日之下,闪耀的是海之灵魂。怀揣着赞叹与疑惑,听解说后知晓:在清末民初,蟳埔村人家家户户盖房子都会用上蚝壳。因蠔壳不易腐蚀,适合南方潮湿的天气。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水泥房渐渐地取代了矮破的蚝壳厝,如今只是廖廖无几......

路过了蟳埔村的顺济宫,我们站在埕子上,略为观赏。这雕梁画栋、流光溢彩的庙宇,供奉着妈祖娘娘;她是当地渔民心中集聪慧、善良,护佑渔民出海平安归来的“海之神”!

当脚步匆匆渐离蟳埔村,我恋恋不舍地回望:金灿灿的阳光下,那蠔屋、那头盘花饰的蟳埔女,在相互点缀、已辉映成一幅绝美的渔家风景画。

南少林寺

因从停车场走入,我们走的是南少林寺侧门。我的目光落在了侧门墙上的南少林寺历史沿革介绍,真可谓历经劫难:自唐宋元明清以来,历经三废三兴......在清乾隆二十八年,泉州少林寺因反清复明第三次被毁,火烧少林寺之后,部分武僧逃入德化避难......1992年10月在原址重建,此为泉州南少林寺的第四次重建。

默读之中,人群里走来了一位满脸笑容,身材强健的僧人,自我介绍是武僧,特地为作协采风当寺院解说员。在我认为,他应是能文能武的优秀僧人,从他的话语间,看出他的文字表达能力,表示着欢迎我们此番采风行。

武僧首先向我们介绍眼前的两株巨榕的生长,并调侃着古榕分“公母”,引来了作家们的阵阵笑语。那两株榕树枝繁叶茂,奇特的是:殿右侧那株树皮明显为白皙、无须;左侧那株是盘根错节,叶茂蔽大,满是须根耷拉,似长满落腮胡子的老者。

院墙杏黄、殿脊青灰,皆沐浴于霞光之下。苍翠的绿植中,走来三三两两、满腔虔诚的香客们。我们跟随解说的武僧,简略地观赏少林寺。香火缭绕的天王殿,正中供奉着弥勒佛,旁立气势凶猛的四大天王;大雄宝殿之上,端坐着金身宏伟的如来佛祖,以千古不变的端庄、慈眉慧眼,透过滚滚红尘,平静地注视着朝拜他的香客们。红色的栅栏门、冰凉林立的大理石柱中,寺院十三进深、气势壮观,令人敬畏......

默赏之中,内心不禁默念:只因采风而来,若为独行,应在黄昏时段来访,伴随着悠远的钟声,品夜幕里沉静如雅的宁静世界......

沿石阶而上,我们来到观音阁殿前。武僧继续解说着:“里边为‘和平观音’,高12米、身宽2米......”大家迫不及待地探头张望,阁内一尊红木精雕、着翩翩罗裙的观音,手持净瓶,脚踏荷花,正面容慈祥、柔美地注视着仰望她的信众......

离开观音阁,武僧师傅为我们引见了少林寺方丈——一位身材高挑,外貌年轻,气宇非凡的中年男子。我们在方丈住处的客厅落座,方丈微笑着与我们聊起一些少林寺的历史变革,及少林寺与其他寺院的区别之处。他的声音轻雅,言语淡定从容,字句间含带人生开悟......

清源山

清源山盛名远扬,因历史上走出闻名中外的第一哲人——老子。老子创立了中国第一圣教“道教”,因此,清源山是道教圣地。

清源山亦是泉州市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人文景观绘萃,属花岗岩地貌;山上岩石突兀,海拨近五百米,之所以成为游客们四季观光的旅游胜景。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

走进山里,首先吸引人的是老君岩石雕像,高5.63米,于宋代雕刻而成。他神采奕奕、苍髯飞动、缄默不语,仙气飘逸;他目光淡泊,背倚青山,巍然端坐,超凡脱俗的气韵浑然天成。

端详着眼前这位慈眉善目的伟大哲学家,他“崇尚自然”的思想,应将清源山的每一个角落,涤荡得清澈明朗......

走进山中,蝉鸣鸟吟,曲径通幽,苍松翠柏,山花烂漫。这溶入千年文化精髓之圣地,一草一木皆显古老、自然、温暖。踏着蜿蜒的山路,呼吸着圣地的思想气息,笑语飘扬于山林间,弥漫开来。

山中现存有几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石雕,还有摩崖石刻近数百方处;尤其是观赏了近代高憎“弘一法师”的舍利塔及坐像。

曲调优美的《送别》传入耳畔,弘一法师的石坐像呈现在眼前;他的身旁即是舍利塔。

他静静地端坐在岩石之上,神情安祥,有着高深境界的气宇。他着僧服,挂佛珠,双手平放胸前,面容慈善。他的神韵令我产生胆怯,且意识到自己的平庸......

向弘一法师深深地鞠躬,怀着敬慕、凝望;他在温情静思,我很想读懂他...... 他才华横溢,集一身艺术精华;他是最早将西方话剧、油画、钢琴,引入国内的引领者;他精通丹青、擅书法、善演艺;他是一代宗师,难得的奇才......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境遇,让他舍下世间的一切荣耀,及貌美的妻子、心爱的孩子,抛下尘世的红尘牵绊,遁入空门?

或许,他的内心深处,无晴亦无雨......

山景行间,拜见了“空中楼阁”雅称的南台寺。此寺院虽没有古色香的神韵,但景色幽奇、危石相崎而成,为信众的旅游观光、避暑圣地。寺院后,一尊十余米长度,躺卧着闭目沉思的“卧佛”,吸引着众多游客的拍照。她由两块巨大的花岗岩石雕刻而成,面部安详、静美,佛身为天然石成,无任何修饰。我想,那应是巨石的佛性内涵深厚,浑然天成......南台寺的一位武僧,热情激扬地为我们展示了一套少林拳术:出拳如猛虎下山,动作疾若闪电、稳健、潇洒......

后记:采风还安排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游览。因作家们自驾跟随,两辆车在繁华的闹市中,因行错了路,错过了海交馆的观赏时段,心里深感遗憾......行程一日,景点甚多,自然不宜久留;每处景点只是略为观之,今以简笔记叙......

插图/网络

作 家 简 介

何爱红,女,福建仙游作家协会会员,《冬歌文苑》编审,《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福州分会副主席,“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业余爱好文学、画画、旅游;小写作发表于《仙游今报》《湄洲日报》《侨乡时报》《冬歌文苑》《莆田作家》《莆仙文艺》《灌河文学》《当代作家》《清风杂志》等。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   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