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目标,全身心的投入

菲兹杰拉德说:“更好的生活”是否仅仅是指拥有更多的物质享受;所谓上流社会的生活是否值得向往。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他对这两个问题有了完美的解答。显然答案都是否定的。

宽敞的别墅只会反衬出盖茨比的空虚;盛大的宴席只会烘托出他的落寞。换言之,物质不能带来幸福或者快乐,属于上流社会的人并不幸福。

这是一本能让人反思的书籍,虽反映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人们只要勤奋,便能拥有更美好生活的状态,但最终都会遇到开头的两个问题。

因为人性不变,所以这两个问题总会困扰着人们。心理学家和宗教都有针対这些问题的解释。马斯洛用需求层次理论说明: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到最后的自我实现需求。

物质享受,进入上流社会只能满足第一层,第二层,可能会有第三层,第四层。但快乐幸福却来自第五层。

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闪电,应作如是观。

追求富贵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当的。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所以造成空虚,落寞,不幸福的并不是因为财富而是因为无止境的欲望。追求幸福可以作为目标,财富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但人们往往做反了,把追求财富当成目标,幸福变成手段。

泰勒.本沙哈尔定义幸福为:快乐与意义的结合。真正快乐的人能够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他强调的是自己觉得意义。实际人生没有任何意义,意义都是自己赋予的。所以当你找到自己赋予意义的生活方式,就有了幸福的开始。

奇克森米哈伊用心流的体验来描述这种感觉,既能感受到快乐,又能展现出最好的状态,这种感觉是幸福的。

其实每个人都有类似的体验,只是在一些外求中迷失了。比如阅读,写作,专心的烹饪,运动。时间在不知不觉的过去了。但并没有感受到时间的流失。这就是心流的体验。是一种“在的状态”。

如果在一天中有更多的“在的状态”,幸福指数自然就高。这和佛家的“正念”是相通的。正念就是吃饭时吃饭,走路时走路,达到一种临在的体验。

所以,你可以每天给自己一段深度思考的时间,问问自己想做什么,什么能给自己快乐。更重要的是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自己。

引进阳光照射隐藏在潜意识里的阴影,才会全然的接纳自己,这些内在的观念会撑起你想要的幸福生活。

最好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你最想做的,也是内心最深切的渴望。这时的注意力就会达到心流的体验。

有了目标,才不会感到无聊;有了目标,才让人保持活力。目标的作用是为了帮助我们了解自我。这样才能享受眼前的一切。

肯农.谢尔登写到:对于追求幸福的人来说,我们的建议是去追求包括成长,人际关系,对社会有贡献的目标,而不是金钱,美貌和声望。这并不是说不应该追求物质,而是在基本需要之外找到自我和谐的目标,从这些目标中实现快乐和幸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