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蓬蘽”这个词,估计很多人都不认识,但我们都吃过它
“蓬蘽”的拼音是peng lei,分别为第二声和第三声,同“朋垒”。虽然看字眼实在有点陌生,其实我们很多人小时候都应该吃过它,只是各地叫法不一而已。
像我的童年,是在杭州拱墅区度过的,半山一带当时还算郊区,经常能在路边或者山脚看到成片成片生长的 “蓬蘽”,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只知道能吃,味道还挺好。尤其是天热的时候,经常端个大洋碗或者小篮小筐,冒着晒黑的风险满载而归。有时候母亲心疼我,也会在上班的空余时间帮着摘一堆回家,现在想起来,感动依旧。
今天在西溪湿地,恰好发现几株,虽然大部分果实才刚成形,但也有个别早熟的,看上去已经红透好吃了。于是小心翼翼地摘下来,本想怀念一下童年的味道,结果看到都略有暇疵,终归是没下得了口。个人建议是吃之前一定要观察仔细,如果果子非常成熟,果肉软绵绵的,最好掰开来看一下,因为可能会有虫(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啊)。
“蓬蘽”的生命力很顽强,只不过由于环境改造,在杭州市区基本上已经看不见他们的身影。只有在爬山或者郊游时,才会偶然遇见一些,且数量也有限。
有一种俗称“蛇莓”的红色果实,虽然跟“蓬蘽”有点像,但只要不瞎(其实我一直很奇怪,怎么会有小伙伴分不清这两种东西的,区别非常明显啊),一般也不会认错:“蓬蘽”的花是白的,果粒紧密,而“蛇莓”的花是黄的,果粒松散,后者多为伏地而生。
记得前几年有一次到桐乡玩,漫山遍野的“蓬蘽”让人惊喜不已。随着天气转暖,这些“甜蜜”的红果子也即将成熟,你身边是不是也有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