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可以活得那么快乐?极深刻又易懂

受的教育都是教你如何抓住所有东西,而从不教你放弃一些东西。在别人身上你不需要放弃,在自己身上你就需要选择,有选择就有放弃。但你不会放弃,你从来没有学过,也从来没有人教过你。放弃。你从来没有学过,你也从来没有想过。

我收到了一个朋友的提问,是这么说的。

老师,问您一个问题:

我每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每天在留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

我担心别人小看我,装着很强大。

我害怕别人说我另类,装着很快乐。

但我静下来的时候,觉得生活真的没有意义。

为什么别人可以活得那么快乐?

----稻草人

我给她写了回复,是这么写的:

亲爱的稻草人,谢谢你的提问都那么深刻,每个问题都是那么有代表性!

你说你每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

每个人都是如此,每天都在做重复的事情,不只是工作。

人们每天起床、吃饭、上班、回家、睡觉。人们每天都在计划做某件事,每天又都在后悔干了某件事,每天都在生气,每天又都在和解 .......

偶尔有一天,他忽然意识到:“咦,好像我每天都在瞎忙啊?”但另一个念头马上冒出来:“生活就应该是这样!其他人都这样!”于是,他就坦然了,继续重复。

你说你每天都在留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

每个人都是如此,每天都在留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

注意周围,你早上遇到同事,她兴奋地问:“你看我今天的发型怎么样?”你下午遇到朋友,她认真地说:“我穿这件裙子显瘦不?”

你害怕别人说你另类,你装着很快乐。

装着快乐,并不能让你快乐,反而一直在提醒你有多不快乐!


你害怕被孤立,于是假装跟他们是一伙儿的。但你心里清楚,这些都是你装出来的,你跟他们根本就不是一伙儿的。事实上,谁和谁都不是一伙儿的,其他人跟你一样,也是孤立的。当然,这是他们自己以为的孤立,跟你自己以为的一样。真相并非如此。

你担心别人小看你,于是你装着很强大。

装着很强大,并不能使你强大,反而会让你觉得自己更懦弱。

诗人纪伯伦,他讲了一个故事。

农民为了赶走麻雀,扎了个稻草人。

给他戴上帽子,手上系上破旧的丝带。有风的时候,丝带飘舞。

稻草人每天都站在田埂上,那些麻雀都不敢再来。

这天,诗人遇到了稻草人,就问他:

“你总是孤独守望在这片寂寞的土地上,你一定厌倦了吧?”

能使他人恐惧是一种深沉持久的快乐,对此我永远不感厌倦。

你看看,你不就是这个稻草人吗?一个没有心的稻草人。

当然,不只是你如此。社会上很多人都是如此。

他们努力赚更多的钱,就是不被人看不起;

他们努力学习,是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

这些不都是稻草人吗?稻草人从来不向内看,他不敢向内看啊,他担心一旦发现自己没有心,他就害怕。于是他装着不知道,继续过着恐吓鸟儿的日子。

写到这里,看明白了吧?

很多人跟你一样,不要觉得另类。你以为别人的快乐,不一定真的存在,就算存在,也可能只是稻草人的快乐,不值得你羡慕。

阳明先生讲:“身之主宰便是心。”

心是身之主宰,我们要想度过幸福的一生,就应该拥有一颗健康舒展的心。

要拥有一颗健康、舒展的心,关键是要去除心上的错知错见,树立正知正见。

“心”很难用语言描述出来,但我们知道——心体现在起心动念上,起心动念是在“道”的层面。

起心动念决定了意识、语言、身行,这是在“德”的层面。

意识、语言、身行决定了“事”,所有的事汇集起来,就是人生。

心是道的源泉,道是德的根本,德的厚薄决定事的高低、优劣、大小、多少。心决定道,道决定德,德决定事。这就是“心-道-德-事”四部曲的核心内涵。

我知道你好受了些。但还不够,你要想清楚一个问题:要不要继续做一个稻草人?

你是要继续恐吓那些傻鸟,还是要做一个活生生的人?

如果是后者,那我们继续探讨。

学会接纳!

你快乐,就表现出快乐;你悲伤,就让自己悲伤;你觉得自己强大,就表现强大;你觉得自己弱小,就弱小好了。对自己诚实,做自己,不要伪装。不用去想别人会怎么看,他怎么看是他的事情,你快不快乐是你的事情。

一件佛的事情:佛陀在林间行路时,觉得口渴,就和弟子阿难说:“刚才我们走过的地方,有一条小溪,你到那里取些水来。”阿难就返回去,走了三四里地来到小溪旁。这时刚好有几辆牛车从小溪上驶过,把溪水弄得浑浊而肮脏。阿难想,这水不能喝了,就走回去和佛陀说明了原委,同时又说:“我听说前面两里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大河,我去那里取水回来吧。”
但是佛陀却说:“你需要返回去,回到那条小溪取水回来。”

阿难很费解,也有些恼火,比起到前面那条河,回到小溪他必须走更多的路程,而且小溪的水还不能喝,这太荒谬了。但师父的话他必须遵从,于是他说:“好的。”

佛陀说:“如果回去水还脏,你就在一边静静的坐着,不用做任何事,也不要走到小溪里,你只是观照,水总会变干净。然后你再取水回来。在水干净前,不要回来。”
于是阿难只好再次折返回去。小溪的水的确比刚才干净一些,但还不能喝。于是他静静坐着,只是看着溪水从眼前流过。慢慢的,水一点一点的变得越来越清澈,直到纯净得晶莹剔透,可以放心喝下。
阿难取了水,无比喜悦,因为他了悟到佛陀给他的教诲。他把水递给佛陀,并且表示深深的感谢。
佛陀说:“你取水给我,我应该感谢你,你谢我做什么?”
阿难说:“我明白了。一开始我觉得返回去很荒唐,所以我很生气,但现在我明白了。这正是我需要的了悟。如果我跳进溪水里,只会让溪水越来越浑浊,如果我跳进我嘈杂的心绪里,只会在我的头脑里制造更多的噪音,制造出更多的问题和麻烦。而我只需要静静的坐在一旁,观照所有的思绪、伤痛、欲望、问题,就像看着溪水中浑浊的杂质,静静地观看,自然就会等到那一刻,一切变得清晰、清澈。

讲完了。

简单吧?

是的,就这么简单。

你可能会说:我也知道不应该在意别人的看法,但我做不到啊!

那再教你一个方法:保持觉知。

觉知是一个词,有人用观照,有人用觉察,有人用看见...... 无所谓,你理解它是什么就可以了。

当你担心别人怎么看你的时候,你看着你的担心:哦,担心出现了。

记住,只是“看着”,只是意识到,不做评价,不要说这个“担心”不好,我不要“担心”。只是“看着”,这就是觉知!

你会发现你能觉知到担心,但你不担心,你能觉知到害怕,但你不害怕。当你保持觉知的时候,“担心”不在了,“害怕”也不在了。

当然,可能这只是一瞬间,你的担心和害怕又回来了。没关系,继续“保持觉知”。

有时你没及时看见,已经担心害怕很长时间了。没关系,当你意识到你在担心害怕的时候,你再开始“保持觉知”,就可以,一样有作用。

一切都是一个念叠加出来的,念念叠加,每个念都有一个振动,这个振动被你觉察到就是一种感觉,所以你最终改是从哪里改?从这个根上去改,就是你起心动念了,就是《金刚经》里说的你住色生心了,你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了。

《金刚经》我们一直跟大家讲的,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须菩提问佛陀嘛,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须菩提问佛陀如果一个在修行的人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般若智慧,也就是太阳当空,也就是如果他想太阳当空,他心应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佛陀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应该住在这个地方,应该这样来降伏自己的心,什么呢?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无住生心,就是不会因为自己看到闻到听到尝到摸到的,不会因为六根让自己起烦恼,让自己起情绪啊,这就是佛法里讲的六根清净。

六根,你的六根清净吗?你看到的你会起情绪吗?你听到的你会起情绪吗?你闻到的你会起情绪吗?如果会,就是六根不清净,如果你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就是没有因为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引起你的情绪,这就是六根清净了

练习多了,你的觉知会来得更快。“担心”一旦出现,“觉知”马上也出现。这时,你就成了一名活生生的人了!这不是我发明的方法,禅宗就是这么讲的:

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接下来,你可以把“觉知”继续放大,放到每天的生活中、工作中、行住坐卧中、一言一行中。你会发现神奇的事情,你的生活不再无聊。你每天不再是做重复的事情,你每天只是在看着,一切自己在发生。

你会发现你什么都没做,但什么都做好了。你会明白《道德经》里的一句话:

上图为王阳明的话

无为而无不为。

此时的生活,不再无聊的,而是神奇的,是好玩的,是充满生机的!

当然,生活还是没什么意义。但这时你只是看着这个“没有意义”,你发现这个看着”本身就是意义

简单吧?

是的,就这么简单!

真相本来很简单,但头脑喜欢搞得很复杂。

所以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头脑可能会告诉你:

“这么做多傻啊!别信!那个家伙只是个做自媒体的,喜欢神神叨叨,这么做没有任何用处!”

于是,你认同了头脑,不再理会。

之后的生活,重新步入正轨。你又开始担心和害怕,留意别人的眼光,继续觉得生活无聊。

直到某一天,你遇到另外一个你认可的“人生导师”,发给他一段话:

老师,问您一个问题:

我每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每天在看着别人的眼光和评价。

我害怕别人小看我,我装着很强大。

我担心别人说我另类,我装着很快乐。

但我静下来的时候,觉得生活真的没有意义。

为什么别人可以活得那么快乐?

----稻草人

唉,我的回答,一般看上去都没什么用,不会让人变得精明,也不会帮人赚更多钱。没办法,天生做不了人生导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