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简 | 民俗酿出的年味儿

民俗酿出的年味儿

文|张简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花帽”。这是我小时候春节小伙伴们的顺口溜,在新年之前耳熟能详。那时候过春节是隆重的,不管穷富,都尽力做了准备。赶集采购年货,给小孩子缝制新衣。街市拥挤,充斥的叫卖声淹没了贫仆的哀愁,喜庆的气氛赶走脸上的愁闷。还记得那些淳朴的民俗,春联、鞭炮、下锅、新衣、敬神、走亲访友……在隆重中一一登场。民俗的仪式感,让节日笼罩在一种喜庆的氛围中。

也许正是那些被我们置之脑后的民俗,才使年味溢满在心头。

一   春 联

春联,在我老家也叫对联。因它大多选择语义相近或相对,词义对应的联句书写。

春联,由粗制的红纸裁制。村里会写毛笔字的先生,在春节的前两天最为繁忙,邻居们通常拿来事前准备好的红纸,由他代写。我家大哥毛笔字不错,由此成为周围的代笔先生。记得小时候,我们把大桌子抬到院子里,准备好笔墨,用小刀裁好红纸,在一旁兴致勃勃地看着大哥认真地悬腕运笔,似乎欣赏一场表演,看那些墨黑的横竖点撇落在大红纸间,内心充溢着节日的期盼。刚写成的对联墨迹未干,就先摆放在地上晾。还记得我家偏房地上摆满的红对联,连下脚的空地也难找。多少年过去了,满屋子的红对联还不时在梦里萦回。

其实费劲的还是贴对联。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最担心的是把对联贴反了,就是把上下联贴错。为避免失误,成为笑料,我和二哥在贴之前,就对着对联反复诵读,遇到实在不熟悉的,只好停下来请教大哥。因为曾经贴错过,被刻板的父亲责备后揭下重新张贴的惨痛经历:用面糊粘上的对联小心揭下后,还是烂了一边,我和二哥由此受到了喝斥。再有冷风吹着冰凉的双手,冻得鼻涕都快流出来了。所以我和二哥特别认真,争取一次贴成功。正确、平整、干净是我们的口号。

对联的内容也是我们关注的。记得最常见的“春回大地风光好 福满人间喜事多”、“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一副对联的下联,上联却怎么也记不起来了。这些对联寓意吉利讨喜,上口易记。

还记得邻居三婶家龙门两侧有一年贴着“门对青山龙虎地 户纳绿水凤凰池”的对联,对着门的却是一个鸭子成群的小臭水塘,让经过的我们几个自以为是的学生读后,打趣了好久。十年前,到北山玩,经过内乡一个山里人家时,突然想起这幅对联。这家的房子,正对着一座青山,门前流经一条清幽小河。不正是该对联 的写实吗?

还有对联中“春回大地”的用语屡屡使我疑惑:中原的春节似乎还处于寒冬,哪里有花红柳绿的影子?后来知道中国之大,江南暖地已然姹紫嫣红开遍,自己实在是井底之蛙。

有时候,门板上也变换花样,不只是毛笔红联,也张贴门神。或张飞关羽,或尉迟敬德秦琼。执鞭者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一对门神威武而站,吓退牛鬼蛇神,佑护一家平安。有一年我自己贴对联,慌张之下竟然贴错了,张飞关羽背对背站着。当天没注意,过了初一也不想更改了,结果那二位门神就这样黑着脸,背对背地为我家站了一年岗。好在那一年家人平安,贴错门神的事也没人责怪。

春联不仅管平安,还有集丰收、防火等多功能于一体。我家的各个木床腿上,通常都贴上四个字:身体健康;面缸上贴:五谷丰登;灶屋里贴:小心灯火;门前的大树贴:枝繁叶茂;连房后的猪圈墙上也贴:槽头兴旺。许是小时物质匮乏,常常只写一个字:“有”,到处贴。到底“有”什么呢?估计是希望什么都“有”!

农村里也有不识字的人家,把对联贴反是常有的事,不稀奇。但是有一家因不识字出了大洋相,竟然把“槽头兴旺”的红字贴到了灶屋的外墙上。由此村里的老三爷告诫后辈:三代不读书,赛如一窝猪。发誓砸锅卖铁也要让孙子们读书。

由春节对联引发的一个小故事,还记忆犹新。我的一位初中语文老师,中年丧妻,经人介绍与一位农村的寡妇结婚,二人感情很好。只是女方有三个未成年的孩子,我的老师就算是上门女婿了。可能是文化人的过份敏感,和邻居小有龃龉。在女方家里住了一年,当年春节时,老师一挥而就写成一幅带情绪的草书春联:龙搁浅滩遭虾戏,虎居平川被犬欺。贴在大门上。这一下算是捅了蚂蜂窝,邻居们都被激怒了,纷纷涌来质问,闹得远近皆知。警校时放寒假回家,这个典故马上就灌进了我耳朵。须知高手在民间,农村也不乏咬文嚼字的读书人。老师以为别人不会注意他家的对联,只是借一幅对联出口闷气而已,也没想到引发的结果。

估计那个春节,老师被自己的对联搞得很郁闷。

如今的春联,不仅纸张丰富,色泽润盈,有的还印着花边。传统的春联红纸黑字,现在最多的却是红底黄字,金黄色的大字,喜庆,亮眼,色彩的搭配和谐,确是好看。

春联是春节来临时家家户户必须张贴的。我家乡的习俗是年三十的午饭之前,对联贴齐整后,再放一串大鞭炮,鞭炮声越响亮越吉利。至此,才算真正迈进了年的门槛。

二  敬 神

过年了,我妈通常会在我家堂屋正中摆上一个煮熟的猪头,两边摆放两堆卷枣的馒头,前边的香炉里点上三炷香。妈在贡品前郑重跪下来,叩头三个,闭上双眼,嘴里念念有词。

那个猪头和卷枣的馒头,总是要摆放好长时间,不大注意什么时间撤下来。只是好奇,玉皇大帝进食的方式好特别,只闻香,不动口,到底还是体恤下民,让贪嘴的凡人给吃了去。妈敬神只敬玉皇大帝,就是传说的老天爷。她说老天爷在管着众神,敬好了他,其他小神都听他的。就像我们家,都听父亲的安排,他是当家的。

看我妈虽是农民,也不缺少智慧啊,知道抓住要领。

据传噼噼啪啪的声音代表着主人家一年的财运。我妈经常对一地鞭炮红纸屑说谐音吉利话:发发发……然后隆重交代我们,现在开始过年了,不准说那些不吉利话,对谁都要捡好听话说,特别是不要带“病”“灾”这些字。要不然,玉皇大帝会怪罪的。

有一年初一早饭后,我们出门拜年后回到家,看到我妈躺在里屋休息,一个个去问:妈,你咋啦?我妈没好气地说:我好好的,这几天累,只是想歇歇,都问啥?我们才明白又犯忌了,初一这天应该说些健康吉利的话。

水神自然是不能得罪的。据说水就代表着财。初一这天,我家特意在灶屋门口放置一个大木盆子,用于盛放洗涮废水。泼掉水,就是破财。所以,我们都小心翼翼不把水倒掉。

扫地也是有讲究的。初一早上扫地,和平常相反,是从门槛儿开始往屋内扫,相当于往家里收财。

说敬神顺便说一下大哥的糗事吧。大哥当兵转业的,自称是一个无神论者。一年初一早上,妈刚把敬神的卷枣馍摆上,准备叩头,大哥站在边上说:摆的多难看,跟坟堆一样。刚说完,不知道是巧合,还是触怒了神仙,一边的馍堆突然倒下,骨碌碌撒在堂屋的地上。妈的生气可想而知。那一年,果然出些大事,妈全部把它归结在大哥初一对神不敬的言辞上。由此,严厉告诫年小的我们初一早上不能随便讲话。

过年了,那些饺子通常被妈叫做元宝。我们这里的饺子形状特别,我走遍中国,还是我们邓州的饺子最好玩,特别像是古代官银铸成的元宝。所以,春节我们吃的就是元宝啦。奢侈吧!有时候家人为了游戏,就专门在一个饺子里包上一枚硬币,谁能吃到,预示着谁这一年是最有福气的人。有一次,我有幸吃到了,却咀嚼太用力,动着了牙根,流血了,其实正该换牙。妈见状赶紧说吉利话:宏(红)发,宏(红)发。看她一本正经的样子,我捂着嘴忍不住笑了:想发财想疯了的妈呀!

祖宗们照例是要敬的。妈说祖宗们是家神,关键时刻他们自然会保护家人。不过是要到祖坟上。人间的新年热闹,好吃好喝的,也不能亏了少了去世的亲人们。上坟的程序没有那么复杂,走到为止,没有特别的礼数,最正常的还是带了黄裱纸和鞭炮,多的再带上一瓶酒。纸钱烧过,白酒撒地,点燃鞭炮祭告先祖。这种寄托哀思,告慰亲人的仪式,在我老家新年时必不可少。

今年,居住在小城的我照例回了老家,给健在的长辈拜了年,也给逝去的老人上坟烧了纸。

三   拜 年

传统里的拜年,应该是真正的跪拜。

我小脚的奶奶那时最高兴。爱热闹的个性,遇到拜年更开心。初一早上吃过饺子,我们就把奶奶打扮的干净整齐,换上新衣新靴子,扶她端坐在堂屋的大椅子上,桌子上有备好的香烟,或在城市几乎绝迹的包谷花,白花花香甜甜盛放在竹揽子里,准备发放给来拜年的大人小孩。在桌前铺一条干净的席子,开始拜年的仪式。

我们兄妹从大到小,一个一个来,先是喊声:奶奶,给你拜年了。接着合掌跪下,磕头,站起,奶奶从贴身的兜里掏出贰角的压岁钱递过来,我们必须双手恭敬地接过来。重温细节,仿佛白发的小脚奶奶还坐在高高的大椅子上,咧着没了牙齿的嘴巴笑看我们。

父母也是要跪拜的。只有在这时,忙碌的父母才能闲下来,换上干净衣服,端然上座,接受孩子们的跪拜。只是不再给发压岁钱了。

仪式感的庄重,使我们都变得庄重起来。

而我们自己也必须出去给别人家的老人磕头拜年。

我们这里平原地带,自然村聚居的人特别多,村子特别大,是旧社会的一个寨子,周围有高高的土寨墙,外边有深水沟,叫寨壕,防土匪的。二百多户,一千多人,就挨挨挤挤地定居在寨子里,房子连着房子,你能想像有多拥挤!就我小时候印象,村子太古老,宗族分叉太多,村里的辈份,上下差六辈。所以春节大拜年,也不可能满村拜,只是选择宗族近的长辈。

好像是六十岁以上的老辈人,不管平时家里多穷,那一天一定要拿出个长辈的样子,端坐在上,面前铺上一条干净的席子,接受晚辈的磕头跪拜。

特别是每一家的长子都要出去拜年。男女的地位似乎不一样,男孩可以代表家庭,女孩不能代表的。不过也借拜年之际,小的孩子了解到了,家族间的错综亲近渊源。原本居住地较远,平时不大来往的人家,在心里一下子亲近起来,据说我们是老四门,也就是我们的老爷爷辈的是四个亲兄弟。

宗族间的拜年,平日里有意见,甚至不搭话的人家,在初一那天都不记仇了,一团和气。可是过了初一,还可能关系又倒退到从前了。好奇怪!

我老家一直是这个样子。磕头就实实在在磕头,绝对没有偷工减料。

发现外地不同的拜年方式,是在高中的那年寒假。初一在家拜了年后,我和同桌约好到她家玩去。闲谈中我说到磕头拜年,她很惊讶:真磕头啊?我说你们不磕头,是咋拜年的?她说大家都是走到为止啊,谁还会磕头拜年,我村里从我记事起就没有磕头了。

我愣住了。真是十里不同俗啊。

但是我的老家就是这么固执地坚持磕头拜年的习俗。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为此,我特意向老家的人求证过。

新式的城市拜年,都习惯短信拜年。三十开始到初一,批量的复制的转发的千篇一律的短信满天飞。懒惰的人们甚至不愿意打个电话问候,更别说登门施礼了。连自家的小孩子也免了跪拜磕头的程序,直接发压岁钱了事。

四   鞭 炮

新年的大幕是炮竹声中拉开的。除夕之夜,这边合家团聚的水饺入锅,那一边就可以开始放鞭炮了。劈哩啪啦的鞭炮声,在人口密集的村庄里掀起一阵你追我赶的高潮,霎时间,浓黑的带着呛人火药味的烟雾笼罩了村庄,和业已降临的夜色一起营造出气息浓厚的年味。

鞭炮声总是响在某个仪式之前,估计是起到提醒或告知神仙的作用,要知道,神仙是很忙的,管的人和事太多了!务必要提醒神仙,将自己的事情当回事。

鞭炮声是否响亮,也很是影响主人家的情绪,因为这似乎预示着来年的财运。虽然贫穷,家家都是要放鞭炮的。

小时候土制的鞭炮多,现在的词汇叫“三无产品”,所以放起来效果不太好,要么潮湿哑炮,要么引信太短,经常炸伤玩耍孩子。

我老家把点燃后未炸或者掉落的零散鞭炮称做炮子,小孩子们满地找寻,拿来点放取乐玩耍。村里就有一个叫三娃的男孩,因为玩炮子炸瞎了一只眼,据说是引信短,那个炮子粗,三娃凑近点燃引信,没来得及回头跑,炮子就炸开了,三娃的一只眼就那么一黑,流血,包扎,过后瞎了。这成了村里大人们告诫孩子的活教材。但是,孩子的贪玩爱新奇的天性难改,仍然有被炸伤的事故传出。伤后的三娃不久就照样出来玩耍,只是一只眼包着纱布。他不再点放鞭炮,别人放时,也远远地躲开。那个伤痕不只是在眼睛,也伤在心里。

初一早上的鞭炮声最令小孩子兴奋。除夕之夜,我已经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把新衣服新靴子拿出来,穿上试来试去,舍不得脱下,后在妈的劝说下,才脱下,叠放整齐放在枕边。临睡时还不断抚摸新衣,期待着早晨快快降临。所以,早上的鞭炮声一响起,就立即起床。终于穿上了新衣服新靴子,心里好兴奋,走路的脚步都轻快了。夜色还未完全退却,借着朦胧的手电光,一路追随鞭炮声,加入到捡拾漏散炮子的小孩子行列。

如今生活富裕,鞭炮的长度也越来越长,正规厂家的产品,响亮安全。孩子被鞭炮炸伤的事件很少了。逢年过节,城乡鞭炮声绵延不绝,各家各户争相燃放超长的鞭炮。使得空气质量不断下降,越是节日,越无法出门,门外的空气呛人,还不如门窗紧闭,在家自由呼吸。

有人提倡禁放鞭炮,我是赞成派。所以,近几年来的春节,我坚持不放鞭炮,算是我为PM2.5减少什么的做点贡献吧。看别人放鞭炮,让别人去营造过年的氛围吧,我只在家看电视。

五   失落的年味

年味,人们在回顾,在寻找。曾经是春节时必须的民俗仪式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其实,那些浓浓的年味就隐身在亲切的民俗中,只是城市化的冲击下,原本一个村子,一个宗族的乡亲,各自搬离故土,地缘疏离,久之的陌生感渐多,仪式凌乱。

也许是时间和速度,那些越来越快的节奏,现代化、机械化的介入,手工制作退后,手工的温度和热度消解,导致了心理上的疏离感……

或许城市化的冲击下,人们对现实的认知更加物质,对仪式的敬畏感渐渐消失,民俗在生活中变得可有可无。

于是,人们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

图|网络

--End--

作者简介:张简,女,网名隔岸红袖,紫橄榄,河南邓州人,邓州市公安局民警。2004年触网写作。初以诗歌散文写作为主,有大量散文在省级报刊发表。2013年出版散文集《暖词平生》。2015年开始小说尝试,有中篇小说《玉笛引》在《奔流》杂志发表。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微刊《花洲文学》主编。

(0)

相关推荐

  • 小年儿话年味儿

    往期阅读精选: 逆来顺受 腊八随想 心中瑞雪纷飞 求助电话 摄影   肇兴--薄雾侗寨 摄影   生计(他们十年前的生存状态) 摄影   重庆·山城步道--扫街 摄影   成都宽窄巷子--扫街 这是一 ...

  • 鞭炮的由来

    漆黑的冬夜 在温暖的被窝里不是被尿憋醒 而被邻居的鞭炮声吵醒 是一件不很爽的事情 远远的似乎还有应和的鞭炮 没从日历中查到什么民俗 就算有 烦人的也不是民俗 是民俗里的鞭炮 最早的鞭炮不是这种小鞭 是 ...

  • 乡土散文:对联与鞭炮

    春节的对联与鞭炮 春节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是四季轮回中最隆重的节日,尤其在农村就更显得重要.且不说过春节时张灯结彩,美酒佳肴,衣着崭新,气象万千的景象,只说春联盈门,鞭炮齐鸣就渲染了一种喜庆祥和的欢乐气 ...

  • 渐行渐远的“年味儿”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每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春节的"年味儿"淡 ...

  • 【中州作家】常玉国:故乡陈年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42] 故 乡 陈 年 河南济源       常玉国 今天"破五",年已过完.街上仍五彩缤纷,货品还琳琅满目.可是,我怎么懵懵懂懂,没有一点过年 ...

  • 【恬淡人生】李长新丨过春节那些事儿

    虽然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但每到过年之际,还是总会有那么一丝激动,一丝留恋,一丝温馨缠绕心头. 豫西山村故乡的年味是浓重敦厚的,残留在脑海深处,将伴随我终生. 孩提时代,随着腊月 ...

  • 中国诗歌报散文诗创作室第37期《孤云远去》《年味》临屏集锦

    中国诗歌报散文诗创作室编辑部成员 总编: 海底月 副总编: 英子 顾问: 花 盛 指导: 范恪劼 主编: 落笔清风 执行主编: 月牙儿 副主编: 石秀山 闻琴  马仕安 编辑: 随缘  天外来客  菡 ...

  • 肖江 : 年味儿

    年近了,春天的脚步也近了-- 红红的"福"字带回家,明净的窗户贴窗花.临近年关的日子,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气息. 又一年旧岁的尾声,大街小巷却和平时没什么两样,和数十年 ...

  • 乡土散文:捡哑炮

    爆竹声中辞旧岁,到了腊月,新春的气息渐渐浓郁,儿时捡哑炮的场景渐渐从我心中涌来. "杀猪不如放炮",这是流传于乡间的一句俗语.物质匮乏的年代,吃穿显然是首要问题.但在庄户人家的意识 ...

  • 李长新丨过年,在豫西故乡的小山村

    老家四明山上场村 虽然已经我到了"知天命之年",但每到春节临近,腊尽春回的过年之际,还是总会有那么一丝激动,一丝留恋,一丝温馨缠绕心头. 豫西山村故乡的年味是浓重敦厚的,残留在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