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文化 ”综述 :带你深度了解海南文化
壹
海南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升发
海南文化分为几大板块:一是历史悠久的黎族文化;二是海南移民文化。海南是个移民岛,自先秦以来移民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富有传奇色彩。如果将黎族当作原住民,海南也有两千年的移民史;三是海南流贬文化。自隋朝至明朝一千多年,流放了李德裕、卢多逊、苏东坡、李纲等历史名人,如此漫长的流放史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找不到第二个地方;四是海南的南洋文化,一百多年踏海下南洋闯荡世界的历史。除了海口市骑楼老街以物质的形态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南洋文化的形态与风貌,其余的都散落在岛上的各个角落,有的甚至呈现覆水难收的局面,令人扼腕。过于分散的资源,需要在新的创意之上加以整合,赋予更为宽阔的外延和更加深沉的内涵,方可形成引人入胜的规模效应。
(作者邢孔建,原载于《天涯华文》2018年第3期,本文有节略)
贰
海南文化的形成、融合与发展
海南文化可以分为形成、融合与发展三个层次。
形成主要包括早期的黎族文化的形成以及中原文化进入海南;融合主要表现为黎族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妈祖文化、南洋文化、华侨文化、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与交流;发展则除了历史的发展外,还表现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海南文化的建设与推进。但是,我们很难将这三个层次截然分开,他们总是交织在一起,在形成中交融,在交融中发展。
海南文化中原化的三个历史阶段
早在一万年前,海南就出现了最早的黎族先民,他们开辟了海南历史文化的先河,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黎族文化。由于海岛早期的闭塞、经济社会的相对落后,这种本土文化只是以物质文化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缺乏文化传承所需的文字体系和理性系统,因而它只能是一种表层文化。
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武帝在海南建置珠崖、儋耳二郡,揭开了汉族文化进入海南的历史新篇章。此后,海南文化中原化进入了历史进程。历史上中原文化进入海南,可以分为零星进入、自发进入和自觉进入三个阶段。
先说最初的零星进入。政权统治者(也是文化统治者)本想在这一时期就以自觉的方式进入,但他们身处中原,高居庙堂,不懂得“人文化成”的文化交流客观规律,简单粗暴的做法并未使中原文化进入取得成功,以至于只能流于零星。而自发阶段是指人们在未掌握未认识的情况下往往不能预见其活动的后果。唐宋时期,统治者并未实施有意识的将中原文化大举进入海南的措施,而是通过贬谪和流放戴罪之臣到海南,使得中原文化随之进入海南并在此开花结果。中原文化进入海南的第三个阶段是明朝时期。之所以将它称为“自觉”阶段,其一,统治者改变了对海南的传统看法,并彻底否定了以往朝代将海南作为罪臣流放地的做法。其二,在行政上提高海南的地位,加强对海南的管理。可磨灭的贡献。
海南文化的交融
海南文化在经历了上述完整传播阶段后得以形成。由于未经历史的沉淀,中原文化虽已成为海南主流文化,但海南人民并未因此而形成固定且僵化的思维定式、观念定式和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而趋于融合,产生了黎汉文化双向同化的独特历史现象,这一独特现象构成了海南文化的一个特色,也为海南文化在之后的文化融合埋下了伏笔。
事实上,中原文化除了儒学之外,也有其他如佛教、道教文化在海南产生了广泛影响。在黎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影响与交融的过程中,还出现了黎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黎族文化同样也受这些文化的影响,例如南洋文化与回族文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各种文化流在海南汇聚一起,相互激荡交融,使海南文化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包含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南洋文化、回族文化、妈祖文化、西方文化、华侨文化、黎族本土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大熔炉。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造就了海南地域文化的最大特质——多元性与包容性。
海南文化的发展
当前,海南文化仍在建设和发展之中,海南的各种文化流仍在交流与整合之中。海南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对外来文化绝无本能的排斥,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面对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和文化普世主义主张的出现,海南文化未来的发展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应该更加注重挖掘和弘扬海南文化中原化过程中的闪光点,夯实海南文化的历史根基。另一方面,要继续发挥海南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的特质,使世界文化走进海南,使海南文化走向世界。
(作者黄守红,原载于《天涯华文》2013年第1期,本文有节略)
叁
海南文化的结构、特质和历史地位
结构体系
海南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是由文化各个部分组成的。这既有反应海南文化历史进程差异的时间结构,又有反映其地区差异的空间结构,连同通常划分的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三种形态,共同构建起海南文化基本结构。
形式结构。海南文化按存在形式可分为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三种结构。
群体结构。即人类群体所承载文化内涵,也是文化存在一种形式。在海南可分出民族和族群(民系)两个文化群体。
区域结构。海南文化不但有时代,而且有区域差异,是谓其区域结构,或曰文化分区。按文化特质不同,可分沿海汉文化区、北部临高文化区(暂定)、中部黎族文化区、中部苗族文化区、南部伊斯兰文化区等区域大小不一、都各有自己文化特点和风貌,形成海南文化地图。
海南文化特质
海岛性。海南四周为海洋包围,在交通梗阻不便的古代乃至近现代,与外界交流少,在大多数地区被分割、闭塞环境下形成的海南文化,具有封闭、保守的一面,保存不少原生态文化。如秦代六进制、刀耕火种等,都与外来文化难以进入黎区发生文化交流碰撞有关。从生物进化和分布角度观察,海南一方面保存许多特有珍稀物种,另一方面又缺少一些物种,形成一些特有文化现象。世界海洋时代到来,海岛性成为海南文化一大优势。
热带性。海南文化是当地人适应热带海洋环境而产生,反映在文化各个层面。
山地性。海南中部山地高耸,呈圈层状地貌格局。山地是海南最主要地形,受此支配,海南文化充分体现在开发利用山地资源、适应山地环境特点,并由此创造其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
海洋性。以海为田,是为海洋农业文明;以海为商,是为海洋商业文化。由两者产生精神产品,最具海洋文化内涵。围垦滩涂,是海南取得耕地重要方式,南渡河、万泉河三角洲即为主要围垦对象。晒盐是海南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唐代海南即有儋州、琼山、振州等盐场。至于海水捕捞和海水增殖已成为海南利用海洋最大一个项目。海南渔船远至西沙、南沙和南太平洋捕捞,举世瞩目。海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外来宗教早就在岛上登陆,唐代已传入佛教和伊斯兰教,鉴真和尚在岛上停留,曾帮助修复振州、崖州寺庙,陵水至三亚海岸有数百座唐宋时伊斯兰教徒墓葬群。近世传入天主教、基督教,在海南拥有一大批信众,海口等地教堂建筑甚为触目。海南是岭南著名侨乡,华侨文化是海南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开疆性。海南地处边陲,历史上是中央王朝处置不同政见或罪犯之地。他们不少是饱学之士,将中原文化带到海南传播,实际上起到开拓疆土作用。这种在边远地区传播的文化是为开疆文化。其对海南开发,作用巨大,是海南文化一个特殊部分,并具有多方面内涵。
多元性。海南文化载体复杂,人员五方杂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交流、整合,形成和而不同、其生共存、多元一体文化格局。
包容性。海南临海,岛内多河流,海河孕育、发生的文化,具有亲水、包容文化品格。实际上,文化包容性与文化多元性互为因果,相互包容,共同发展。
务实性。大海的包围,恶劣的环境,加上落后经济,形成海南人首先求生存,图发展,形成面对、直视现实,谋取当前利益,敢于与苦难、灾害作斗争的文化品格。
滞后性。海南边陲海岛地理区位、缓慢历史进程、多元民族结构、滞后生产方式和多种生活习惯等,与大陆有一定差异。这些因素的历史积累,形成海南文化滞后性。还有,海南家族观念强烈、稳定、牢固有力,宗亲文化发达,而海南孤悬海外状态,又使一些人国家观念淡薄。
海南文化历史地位
海南作为我国最大海洋省区,其海洋文化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方面发挥过重大历史作用。例如琼海等地渔民,世代相传和保留不少被称为《更路簿》一类航海工具书,为海南渔民在西沙、南沙海域活动有力证明。
海南是海外文化传入大陆第一站。海南文化最先吸收海外文化,继向大陆传播。这包括汉代和元代棉花;宋元占城稻(传至于苏州);清代番薯北传,海南为基地;近世橡胶、热作;地中海骑楼经东南亚先传入海口,继传入广州等城市。故海南文化对大陆文化发展功不可没。
综上所述,海南文化实有无限丰富内容和很高价值,所谓“海南无文化论”或“文化沙漠论”可以休矣。
(作者司徒尚纪,原载于《天涯华文》2018年第3期,本文有节略)
肆
琼学的地域文化基础
海南历史中的地理因素
早期人类时期的海南。海南,早在10000年以前,岛上就有了古人类的踪迹,他们居住在现在三亚市落笔峰的一个洞穴里,后人称之为“落笔洞人”或者“三亚人”。天气就显得更难能可贵。
封建大一统时期的海南。由于海岛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再加上长达18海里的琼州海峡的隔断,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类想要渡过这条天堑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岛上居民长期处于一种独立发展的状态。甚至就算到了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的封建大一统的秦汉时期,海南仍然不为世人所熟知,是一块“化外之地”。
总的来说,由于海南地处偏远、远离大陆,古代的海南长期处于远远落后于大陆的境地,政治上则属于边缘的边缘,历来就不受重视,甚至轻视,以至于可有可无。这种远离中原大陆的地理位置,极大阻碍了海南各个方面的发展。
海南文化中的地理因素
海南四周环海,岛上的居民需要经常与大海打交道,大海也就进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乃至文化之中。
海神信仰文化。大海茫茫无边际,为了战胜恐惧,人们就找到了一个心灵寄托即海神,通过祭拜海神来取得海神的庇佑。而在海南海神文化信仰中,海龙王崇拜和妈祖崇拜是两种最主要的信仰。
农商文化。海南形成了“以海为田,以海为商”的农业和商业文化。海南岛四周大河与海接触的地区形成了很多的滩涂,围垦滩涂这种生产方式,成为了海南人民取得耕地的重要手段之一。像万泉河和南渡河等三角洲地区就成为了海南人围垦的主要对象,而这些地区也成为了海南重要的粮食产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四周环海、高温等因素,海南形成了许多优良的天然盐场,而晒盐成了古代海南的一项支柱产业,盐业文化也随之形成。同时,海南也逐渐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中转站,带动了海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海南岛作为一个被海洋包围的海岛,长期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的发展状态,缺少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具有封闭和保守的一面,保留了许多习俗和原生态文化。
海南岛孤悬海外,一直是一块边缘地带,未能得到中原文化的滋养,这个局面到了唐朝有了一定的改变。
热带气候对海南文化的影响。首先是居住方式。海南是热带季风气候,古代生活在海南岛上的黎人就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居住方式,如俗称的“干栏式建筑”,是古代百越民族很常见的居住方式。如极具传统特色的船形屋,都是海南黎族人民在与岛上湿热气候和恶劣环境中长期斗争中而形成的劳动结晶。其次是穿着方式。海南湿热的气候,使当地人在穿着上也有很独特的特色。整体来说注重“轻”、“薄”,以利于散热取凉。然后是“断发”与“徒跣”习俗。“断发”也就是剪发、留断发。黎族“断发”可能还是气候的原因,尤其是在海南这种湿热的气候中生活,短发更有利于热量和汗液的排出。“徒跣”就是光着脚走路,这一风俗也与海南气候炎热有关,与中原穿鞋的习惯有很大的区别。
(作者陈豫,原载于《天涯华文》2015年第3期,本文有节略)